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质疑”能力策略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良好的质疑能力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想要有效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教师则要创设质疑的氛围;打破固定思维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明确目的,处理质疑、释疑的关系;引导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大胆质疑,“巧”提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寻求一题多问,一问多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质疑能力;教学策略
  传统教学侧重“授之以鱼”,现代教学侧重“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引导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学会“质疑”。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心理学认为,疑是思维之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的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造成学生的思维活动总跳不出教师预设好的“圈子”。小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卜-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针对这些现象,教师首先应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气氛,消除课堂卜的紧张感、焦虑感,建立民丰、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逐渐改变教师提问学生答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答”为“学问”。如对于在课堂上由于紧张而说不清楚问题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补问;对于不敢在公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来提问。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为课堂提问作好准备。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一旦学生提出了问题,无论质量如何,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作出合理的评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二、打破固定思维方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仍会用惯性思维去思考问题,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打破同定思维方式,把更多的提问权交给学生,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卜,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受种种原因的限制,在质疑问难时,学生可能不能提在点子卜、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
  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好问和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天性,并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1”的“1”要加引号?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前一个“几份”与后一个“几份”有什么区别?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时,对于0.36÷0.6的计算,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应用题教学时,已知量与未知量有什么联系?在教学“分数T程问题”时,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如何找出单位“1”的量来?教學时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学会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或者提出其他同学和教师未想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问题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问得更有价值,哪些问题不着边际,哪些问题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南“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四、明确目的,处理质疑、释疑的关系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而是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教师起组织作用,这样得出的结论必然会让学生产生更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学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笔者装作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问:“是啊,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谁来回答?”这样既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全体学生探索的热情。
  五、引导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
  教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新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问,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发现;避免滥问,避免流于形式,多“问”却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要鼓励学困生质疑,因为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卜。
  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有价值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熏要措施。
  六、大胆质疑,“巧”提问题
  在教学中遇到有难度的问题时,教师要诱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发表独立见解。刚开始时,学生的提问也许不能提到点子卜-,这时不要急于求成,可让学生从模仿、提出小的问题人手。如教授“9的乘法口诀”,编出口决后,教师问:“口诀‘二九十八’中的18是怎么来的?”“‘三九二十七’中的27是怎么来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谁能像老师这样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因为可模仿,学生纷纷举手。这样,通过模仿提问题,增强了掌生的自信心。   课堂卜提问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50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问这个班最多可以是多少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学生立即提I叶J:“这道题未曾告知任何一个具体人数,无法解答。”还有的学生提出:“题目中知道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但又不知道男生人数,又怎么可能求出女生人数呢?”这时,笔者反问学生:“这个班的学生人数应该是什么范围的数?”学生回答:“这个班的学生人数应该是小于或等于50的整数。”笔者又启发学生:“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80%化成分数是多少?”学生经过讨论,很快得出结论,因为80%=4/5,4+5=9,因此这个班的人数可以平均分成9份。这时学生恍然大悟:50以内,9的最大公倍数是45,所以这个班最多是45人。学生根据这个答案很快求出了这个班级男、女学生的人数。
  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是为学生的质疑提供可能。因此,教师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赏。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勇于质疑。
  七、在实践活动中寻求一题多问、一问多解
  实践活动是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充分保证学生多发言的機会,通过多发言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分别说“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将会提出“零为什么不能作除数?零为什么不能是分母?零为什么不能做比的后项?”等一系列问题。又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组织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町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还在此基础--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很有意义的问题,为后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使学生“会问”,让学生想问、敢问乐问、勤问、善问、好问,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活、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的水平。每一个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问是手段、前提,让学生会学、学会才是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82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