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稼轩词的女性形象创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辛弃疾词中有四类女性形象:一是运用典故并加以想象虚构的古代美人。词人借古喻今,感情激切,比兴寄托明显,但形象较单薄粗略。二是伤春怀人或孑然独处的美女,多数出现在“男子作闺音”的代言体中,形象生动饱满,情思细腻曲折,比兴寄托含蓄不露,是稼轩忧国赤忱的暗喻、灵魂的写真。三是对侍儿和歌舞少女的即兴抒写,形象灵秀可爱,才艺高超,洋溢着天真稚气,彰显出词人的一颗童心。四是山村妇女。她们勤劳淳朴,敬老爱幼,爽朗乐观,美丽动人,其形象表现出稼轩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是稼轩对词题材内容的重大开拓与杰出创新。
  [关键词]辛弃疾词 女性形象 比兴寄托 开拓创新
  [作者简介]陶文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 100732)
  [中图分类号]I2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20)02-0005-08
  被誉为“词坛飞将军”的辛弃疾,其词兼具雄奇悲壮与深婉密丽等多种风格。稼轩在词篇中刻画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同柳永、晏几道、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吴文英等擅长婉约词的名家相比,毫不逊色。稼轩词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四类,这四类词写作的缘由与场景、心态与旨趣不同,词人融入女性形象的情思有别;词人运用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力求刻画出生动鲜明、风采各异的女性人物形象,在词的题材内容与艺术体格上突破创新。笔者至今未见词学界对此课题做专门研究,故撰写此文试作探讨。
  一
  稼轩词中第一类女性人物形象,是词人运用典故与比兴寄托手法来创造的。这一类词并不多。《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是人们熟知的名篇,词云: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春,辛弃疾 40 岁,由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同僚王正之在官署里的小山亭替他饯行,他即席赋此词。词的下片用《文选·长门赋序》所述典故,写汉武帝的陈皇后遭妒失宠被幽闭于长门冷宫,比喻自己所遭受的排斥和闲置,抒发怀才不遇的怨愤。“君莫舞”两句,又以杨玉环、赵飞燕妒人邀宠最终死于非命,诅咒谗害忠良的当权小人。诚如近人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所说:
  “此词颇似屈原《离骚》,盖谗谄害明,贤人失志,为古今所同慨也。”[1]536
  再看《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此词为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稼轩闲居上饶瓢泉时作。茂嘉是其族弟,志在抗金,重气节,有才能,却因小过被贬官桂林(今属广西),触发出稼轩的悲愤不平。他仿效前人作《恨赋》《拟恨赋》的手法,在词中选用三个古代薄命女子与两个失败英雄辞家去国之恨的典故,
  抒写与茂嘉离别的哀愁,更寄寓自己忧国伤时的大情怀。
  全篇构思巧妙,以残春三种鸟的悲啼声起兴,下片又用鸟长啼血首尾呼应更推进一层。张伯驹《丛碧词话》评:“章法奇绝。必是意有所触,情有所激,如骨鲠在喉,不能不吐,遂脱口而出,随笔而下,奔放淋漓。”[1]85
  这里从运用典故刻画女性人物形象的角度作评析。诗人兼诗论家流沙河说:“诗人的經验层面同古人的经验层面(古典意境)因用典而叠合交融,造成典象……造成典象必须用典,而用典却未必造得出典象来,如果只停留在典词水平的话,‘自相矛盾’是典故,‘每下愈况’是典故,分别出自《孟子》《庄子》,但是都停留在典词水平,只能算是成语,不成其为典象……故意用典造成意象,方能算是典象。”[2]167
  他对典象与典语的区分,简明精切,我们用来分析稼轩这两首词:
  《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是稼轩虚构,历史上无此记载。“蛾眉曾有人妒”,也是稼轩编造,史书载陈皇后嫉妒卫子夫,而不是她遭人嫉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这两句用了《文选·长门赋序》载陈皇后向司马相如买赋故事,用“准拟”“纵买”摹写陈皇后内心的哀怨与希冀落空,并融入作者的同情和怜悯。“脉脉此情谁诉”句,更是细腻入微地刻画她的失望、渺茫、极悲苦却无处诉说的神情心态,是营造典象的点睛妙笔!而“玉环飞燕皆尘土”,则停留在典词水平,未能造成意象。
  《贺新郎》词的上片写了三位古代美人的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句,描绘王昭君怀抱琵琶骑马远行,边塞荒凉,天昏地黑,情景历历如画,典象已出。“更长门、翠辇辞金阙”句,推出失宠的陈皇后乘翠辇辞别金殿前往长门宫幽居的镜头,使读者如见其玉容憔悴、珠泪盈眶,都是营造出典象的佳句。至于“看燕燕,送归妾”六字仅是交代事件,不成其为典象。
  稼轩运用典故并发挥创造性想象刻画出古代美丽女性形象的,是《贺新郎·听琵琶》,词云: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此词作于淳熙九年(1182年)稼轩罢官居江西上饶带湖之时。题为“赋琵琶”,篇中连用了历史上若干有关琵琶的典故,其实是一首借琵琶伤时感事的忧国之歌。其起结皆用唐开元、天宝年间的琵琶故事,借以抒发对宋朝盛衰的感伤,表达对北宋承平繁华的追念。结尾几句,特以当代再没有唐玄宗时能一弹定场的琵琶高手如贺怀智者,暗讽朝中已无治国能臣,宋朝难以振兴,故有“弹到此,为呜咽”的哀叹。词的上下片,各用一个美人弹琵琶的典故。   上片从“记出塞”到“恨难说”,用王昭君出塞故事,其中化用了欧阳修《明妃曲·和王介甫
  作》“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句,杜甫《咏怀古迹》“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句,还有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句。词人先展现王昭君出塞途中黄沙白雪的荒寒险恶景象,再以艺术夸张和具象抽象相焊接的手法,写出“马上离愁三万里”的奇警之句,其后拍摄一个昭君于塞上回望昭阳宫殿唯见孤鸿灭没的长镜头,最后是昭君在马上弹琵琶,奏出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歌,抒发难以言说的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于是,昭君出塞的形象就有声有色、情景交融、跃然纸上,比《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中的昭君更鲜明饱满。
  此词的下片“辽阳驿使音尘绝”四句,暗用唐代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李白《忆秦娥·箫声咽》“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将上述典故、诗句熔为一炉,刻画出一个唐朝的闺妇弹奏琵琶怀念征人。琐窗深处,寒气袭人,她越弹越伤心。“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两句,不受典故限制,发挥创造性想象,添加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这位唐代闺妇悲愁神态、慵懒动作与哀怨心情,其“泪珠盈睫”的大特写镜头尤为动人。诚如徐永端先生所评:“令人想见那长睫毛上闪动的晶莹泪珠,悲而见美。”[3]1537
  可见,在稼轩这类运用典故刻画古代美人形象的词中,借古喻今、比兴寄托的创作意图很明显。词人把自己伤时忧国、苦闷愤懑的激情融入女性形象中,使其有情感强度与思想,然而她们毕竟不是词的抒情主人公,而只是局部性的形象,词人用以刻画她们的笔墨较少,形象免不了单薄粗略,其中一些照搬典故缺乏创造性想象和艺术虚构的形象也不够生动鲜活。
  二
  稼轩词中的第二类女性形象,是唐宋婉约词中常见的伤春怀人的闺中少妇或少女,她们几乎都是“有文化修养、生活优裕,却因时光流逝、爱人离家而多愁善感”的都市女性。稼轩为了寄托自我伤时忧国的政治感情,采取“男子作闺音”(代言体)的写法,把她们作为抒情主人公,从容细致、层层深入地展现其生活情事尤其是内心活动,例如《满江红·暮春》: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休去上层楼,平芜碧。
  此词写一位江南少女伤春怀人。上片成功运用景中含情、借景写人的表现手法,描绘园林在风雨后落花流水与清阴繁密的残春景象,令人如见少女无聊徘徊伤悼流年似水青春消逝。下片侧重刻画她空闺独守的孤寂和苦闷。先写她相忆游子,接写她已感到相忆徒劳,再写她满怀愁苦无人可诉,还生怕流莺乳燕知道。“尺素”以下,写她得不到游子的一封信,也不晓得他身在何方。她羞上层楼眺望,因为害怕只见空芜碧野不见情人。作者刻画少女复杂矛盾的心情可谓细腻宛转,曲折层深,动人肺腑。
  再看一首《满江红·敲碎离愁》: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此词起笔突兀。“离愁”竟被“敲碎”,字意新奇警拔,其实是写纱窗外风摇翠竹之声对闺中少妇的惊扰。上片写她登楼眺望,但见红花凋尽,千山皆绿,征人无踪。她只得下楼回到室内,把他寄来的书信从头细读。下片写她越读越伤心,泪珠点点滴落,湿了罗衣,于是埋怨芳草没能迷了他的去路,又责怪垂杨太密挡住了她的视线。最后写她如痴如呆地孤立在栏杆边眺望,直到黄昏月出。
  这两首词都刻画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思妇形象,艺术构思与章法结构大致相同。在刻画人物方面,都省略了对人物容貌装饰的描写,而是着力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或直接揭示其内心活动,抒其情传其神,使之神情逼肖,而其容貌体态由读者自己想象。
  在稼轩这类“男子作闺音”的闺怨词中,写得最精妙动人的,是《祝英台近·晚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此词也是写闺妇伤春怀人。上片是她追忆与情人相别时的凄迷情景,表现出她慵懒无聊的神情意态。下片“鬓边觑”三句刻画她苦盼情人回归的痴迷行为:她摘下鬓边花,数花瓣卜归期,细数过了,戴上去,又拔下来,再一瓣瓣地从头数。作者捕捉住这一单调反复的动作,并予以细腻的白描,极真切地呈现女子的痴情。“罗帐灯昏”以下五句,融化了李邴《洞仙歌》与赵彦端《鹊桥仙》的语意,却托之于女子梦中哽咽呓语,并出之于对“春”的无理责问,于是一个满腹痴情怨语的女子形象宛然在目,感人至深。善于提炼出人物反常的动作与梦中无理呓语揭示其内心隐秘之情,是这首词最出彩的笔墨。清代陈匪石《宋词举》评曰:“‘觑’‘卜’‘才簪’‘重数’,辗转反侧之情,传神阿堵,语极痴,情极挚。”[1]755
  卓人月《古今词统》卷七评:“结尾数语,分明流莺声也。自然婉转销魂,怎生住得。”[1]752 沈谦《填词杂说》赞曰:“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1]752
  以上三首词的女性,都是全篇着力刻画的。而稼轩在并非“男子作闺音”的《青玉案·元夕》词中,却奇妙地用极稀少的笔墨,刻画出一个作为全篇主角的孤寂美人的形象,詞云: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题为“元夕”,词中大部分篇幅都是描写元宵节夜的热闹场面。作者用艺术夸张笔法,极力铺写京城元夕灯火灿烂,像东风吹开了千树繁花,又如吹下满天星雨;宝马雕车奔流不息,香气四溢;箫鼓乐声,动听悦耳;鱼灯龙灯,各呈异彩,翻飞起舞。
  作者多角度地勾画与渲染节日夜晚的热闹欢乐,作为孤寂佳人出场前的第一层铺垫与反衬。过片两句,由景及人,引出一群群珠翠满头、笑语盈盈的观灯女子,她们盛装艳丽,招摇过市,浓香袭人,作为孤寂佳人出场的第二层铺垫与反衬。到了“众里”以下,才写他终夜苦苦寻觅的孤寂佳人,竟然出现在他不经意的回首一瞥中:只见那灯火暗淡、冷落寂寞之处,显现出她美丽的侧影。结尾这三句陡然翻转,以少胜多,以虚胜实,妙笔点睛。作者在众里寻了千百度才得以目遇神交、灵犀相通的这位佳人,其孤高、幽独、超尘出俗、宛若空谷幽兰之美,足以激发千百年读者无尽的诗意想象。这更是稼轩“才人伎俩”的绝妙创造。
  以上所論四首词,前三首都是“男子作闺音”(代言体)的闺怨词,后一首是节令词。四首词都是构思缜密,形象鲜明,意境浑成,从字面上找不到任何政治寄托的痕迹,但词论家感受到它们缠绵悱恻,不似上一类词那样激昂慷慨,陈匪石《宋词举》细味《祝英台近·晚春》,说它“终觉风情旖旎中时带苍凉凄厉之气”[1]755 ,谭献《谭评词辨》指出这些词“托兴深切,亦非全用直语”[1]755 。细细品味,可以体会稼轩是运用隐喻象征、比兴寄托手法寄寓其忧国伤时的政治感情:或借伤春抒发光阴蹉跎报国壮志未酬的悲慨;或以风狂雨猛、百卉凋零暗示抗金的“春光”已逝;或借闺妇内心悲苦无处可诉感叹政治知音难觅;或以灯火阑珊处的孤独佳人,含蓄表达自己甘受冷落,也不愿与当权的主和派小人同流合污。这一类词是稼轩忧国赤忱的暗喻、灵魂的写真。词的意蕴深曲隐微,正是谭献评赞周济所推崇的“有寄托入,无寄托出”[4]3998 的妙境。词中的女性形象,完全出自稼轩的艺术想象和虚构,不受典故的限制约束。
  稼轩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忧国伤时的情思都凝注到这些女性形象中。如果说前一类女性形象是古代美人与稼轩形象的叠映,那么这一类女性形象则是当代美人与稼轩形象的融合。这一类女性都是词篇的抒情主人公或中心人物,得到稼轩笔酣墨饱的描绘,情思更细致深邃,形象也更加生动鲜明、血肉饱满。
  三
  稼轩词中的第三类女性形象,是他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歌舞筵席上认识的妙龄少女,如《蝶恋花·席上赠杨济翁侍儿》《浣溪沙·赠子文侍人,名笑笑》《南乡子·好个主人家》《如梦令·赠歌者》等。从词题可知,所咏少女有些是友人或稼轩的侍儿,她们有“可卿”“笑笑”的小名,更多的是在宴会上表演了节目的歌妓舞女。她们年纪小,地位低,却聪明伶俐,能歌善舞,容貌秀美,活泼可爱,常获得主人和客人的欢心。而稼轩这些词,基本上都是在宴席上即兴吟出,赠送给她们的。请看《浣溪沙·赠子文侍人,名笑笑》:
  侬是嶔崎可笑人。不妨开口笑时频。有人一笑坐生春。
  歌欲颦时还浅笑,醉逢笑处却轻颦。宜颦宜笑越精神。
  词题中“子文”,即严焕,字子文,是稼轩任建康府通判时的同官友人。在他离任时,稼轩赋此词赠其侍儿。侍儿既名笑笑,其人爱笑,稼轩巧妙地以“笑”为词眼展开构思,每句都嵌入一“笑”字,并用“颦”字作反衬。落笔先调侃自己嶔崎历落,为人不群,常见笑于人,自己也频频开心即笑,自然引出侍儿一笑便令满座春风。下片运用白描,描写并赞美侍儿在歌中酒后颦时还笑、笑处轻颦的可爱神态,结尾更以兼具情趣与理趣的警句概括笑笑宜颦宜笑的精神风貌。再看《蝶恋花·席上赠杨济翁侍儿》:
  小小年华才月半。罗幕春风,幸自无人见。刚道羞郎低粉面,傍人瞥见回娇盼。
  昨夜西池陪女伴。柳困花慵,见说归来晚。劝客持觞浑未惯,未歌先觉花枝颤。
  稼轩运用生动活泼的白描手法和诙谐风趣的口语,描绘杨济翁的十五岁侍儿躲在罗幕后面看客人,刚推说羞见郎君低下了粉面,却被旁人瞥见她正娇羞地回眸偷看郎君;又写她昨夜去西池陪女伴,二人玩得如柳困花慵,归来很晚;最后写她为客人劝酒,拿着酒杯扭扭捏捏全不习惯;劝酒歌还没唱出口,自己先已花枝乱颤。全篇笔笔真切生动,活画出一位天真烂漫、胆怯羞涩却又楚楚动人的少女形象。稼轩在这一类词中,多用艺术夸张与美妙比喻,描绘这些少女的袅娜身段与高超舞技,并表现她们的美好心愿,如《菩萨蛮·淡黄弓样鞋儿小》:
  淡黄弓样鞋儿小,腰肢只怕风吹倒。蓦地管弦催。一团红雪飞。
  曲终娇欲诉。定忆梨园谱。指日按新声。主人朝玉京。
  词中夸张小舞女的腰肢细小,只怕风一吹就倒;以“一团红雪飞”美妙意象比喻这红衣少女旋舞的姿态。其后揣想她一定回想在宫廷梨园学艺的情景,结尾写出她的心愿是跟随主人再到京城学新的歌舞。又如《如梦令·赠歌者》词云:
  韵胜仙风缥缈。的皪娇波宜笑。串玉一声歌,占断多情风调。清妙,清妙。留住飞云多少。
  稼轩热烈赞美这位小歌者:风韵胜过缥缈仙风,笑起来眼波荡漾鲜明灿烂,歌声圆润流转像一串珠玉,世间多情风调都被她占尽了。收拍赞叹她清妙的歌声,留住了碧空中多少飞云!全篇清词丽句,自然流转,一气呵成,有珠圆玉润之美。
  这类词一般都是每首写一人的小令,但也有每首写两个人的长调慢词,如《念奴娇·谢王广文双姬词》:
  西真姊妹,料凡心忽起,共辞瑶阙。燕燕莺莺相并比,的当两团儿雪。合韵歌喉,同茵舞袖,举措□□别。江梅影里,迥然双蕊奇绝。
  还听别院笙歌,仓皇走报,笑语浑重叠。拾翠洲边携手处,疑是桃根桃叶。并蒂芳莲,双头红药,不意俱攀折。今宵鸳帐,有同对影明月。
  此词赞美王广文的两位侍女,先比拟为神话中西王母的侍女董双成和许飞琼,北宋风流老词人张先的声伎燕燕莺莺,晋人王献之的爱妾桃根桃叶;然后又比喻是江边两株迥然奇绝的梅花,并蒂双莲和双头红药。当她们身着素裳,远望酷似两团白雪。词中还描写了双姬的“合韵歌喉,同茵舞袖”,表现她俩听到别院笙歌时“仓皇走报,笑语浑重叠”的行为与情态,最后祝贺王广文与她们在鸯帐畅饮美酒,一同举杯邀月。在稼轩笔下,这双姬形影不离,貌美艺高,已是成熟的女性,迥然有别于尚带稚气憨态的笑笑与可卿。在词篇中活灵活现出不同年龄、性格与风韵的少女形象,可见稼轩是为少女写真传神的艺术高手。   在唐宋婉约词人中,都不乏刻画歌儿舞女的作品,但笔者没有想到在稼轩词中,这一类词篇数量最多。稼轩是气概豪迈兼具文韬武略的爱国英雄,是飞骑闯敌营活捉叛徒的豪杰,同时又是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诗人,他既爱武装,又爱红妆。他这些为美丽少女而写的歌词,无不流露出发自肺腑的怜爱、欣赏、赞美之情,例如《鹊桥仙·送粉卿行》:“轿儿排了,担儿装了,杜宇一声催起。从今一步一回头,怎睚得、一千余里。
  旧时行处,旧时歌处,空有燕泥香坠。莫嫌白发不思量,也须有、思量去里。”稼轩于嘉泰二年(1202年)因病止酒,且遣去侍者粉卿。这首送别粉卿的词,白发人送小女子,伤离惜别,体贴粉卿行程漫长,诉说今后思念孤苦,语言通俗,感情真挚,读之令人触摸到稼轩这一颗滚烫如火的赤心,也是天真烂漫的童心。尽管这类作品的女性形象不像前两类那么有比兴寄托,意蕴深厚,但却更活灵活现、玲珑剔透。这是两宋词苑中一池清丽芬芳的风荷。
  四
  稼軒词的第四类女性形象,出现在他退隐带湖和瓢泉期间新写的农村词里。这类作品仅有四首,却给词坛吹来一股带着乡村泥土香味的清风,令人耳目一新、精神爽朗。我们先看一首《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
  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
  醉中忘却来时路,借问行人家住处。只寻古庙那边行,更过溪南乌桕树。
  这首表现农村生活的小令词,上片写村女们听鸟鸣,下片写作者在村中酒醉忘路,村民为他热情指点。这里只说上片:三三两两的村姑围在树下,饶有兴趣地听着鸟儿在枝上鸣叫,好像在提醒其中一个受家长之命出来买酒的女孩子说:“你提壶已出门多时了,还不赶快沽酒回家去!”还有几只的鸟儿似乎戏谑一个贪玩忘归的小媳妇说:“你婆婆把饼烙焦啦,赶快回去帮她忙吧!”唐宋诗人元稹、白居易,宋代诗人梅尧臣、苏轼、黄庭坚、周紫芝都写过“禽言诗”。钱锺书先生说,禽言诗就是诗人“把禽鸟的叫声作为题材”,“模仿着叫声给鸟儿起一个有意义的名字,再从这个名字上引申生发来抒发情感”,“周紫芝的‘禽言’比他们的都写得好”[5]167。
  稼轩创造性地把禽言诗引入词作中。这首词的上片画出了一幅风趣的村姑听禽图,词人巧妙地模仿两种鸟鸣声,表现了乡村的生活风情,刻画了几个喜听鸟鸣贪玩忘归的村姑形象,词风清新幽默,惹人喜爱,在词坛上新创禽言词一体。
  我们再看下面两首:
  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鹧鸪天·春日即事题毛村酒垆》
  这两首词作于稼轩罢职闲居上饶带湖期间。词人先以四分之三篇幅描绘春日田野的风光景物,既赞赏农村的劳动生活和农民怡然自乐的意态,也表现了词人病愈出游饮酒赋诗的情景,直到词的结尾二句,才推出农家女趁农闲走娘家的特写镜头,借以展现农村和睦融洽的人情美与淳厚质朴的风俗美。前首是一群农家女从远处桑间小路上逐渐走近。她们有说有笑,神采飞扬;后首是一个村女,她正从村口向娘家所在的远村走去。一身白衣青裙,衣着朴素,落落大方。词人分别用两句十四字,就刻画出她们勤劳纯朴、爽朗健美的形象,使这两幅农村生活图画洋溢出蓬勃的生命活力,真是丹青妙手的点睛之笔!
  我们再看一首《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这首词也是稼轩闲居带湖时作。全篇写他夜行博山道中的见闻感受。上片写景,融入其畅快心情。宿鹭窥沙,孤影晃动,词人猜测是它梦中捉到了鱼虾,饶有新奇之趣。下片写他经过小村,欣赏明月疏星映照清溪美景,朦胧中发现溪畔浣纱村姑的美丽轻盈身影,忽闻村舍门前传来小儿啼声,浣纱村姑对她嫣然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归去。全篇以动静相生、光影配合、情融景中的表现手法,画出一幅溪山夜景图,意境清幽恬美,而一位勤劳的关爱稚子的村姑形象跃然纸上,读者恍如见到她略带羞涩和歉意的天真笑靥,见到她的袅娜身姿与娉婷背影,并且感受到她淳朴温良的情性美。读此词,笔者自然联想到唐代王维的五绝名篇《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稼轩此词可能从王维诗中吸收了营养。王维诗
  犹如一首晶莹透明的月光曲,月光中一群浣纱女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活力;稼轩词宛若一幅光影朦胧的溪山图,清溪边浣纱的少妇洋溢着母爱的深情与淳朴的风韵。
  在辛弃疾之前,唐宋词中刻画农村妇女的,只有皇甫松《采莲子二首》的采莲女,欧阳炯《南乡子》中的沙上女和采红豆女,还有苏轼《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词中为了看州官“相挨踏破蒨罗裙”的村姑,此外,就只有蔡襄之孙蔡伸《长相思》中的插秧女了。至于元、明、清词中是否还有描写到农村妇女的篇章,至今无法查检,估计不会多。而稼轩一人就创作了四首出色地刻画了村女形象的词篇,富于诗意地表现出她们的纯朴爽朗的美,在宋代词人中可谓独占鳌头。她们的形象表现出稼轩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是稼轩对词题材内容的重大开拓与杰出的艺术创新,应予以高度评价。
  [参 考 文 献]
  [1]吴企明.辛弃疾词校笺: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2]流沙河.十二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3]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
  [4]谭献.复堂词话·宋四家词选[C]//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 ,1986.   [5]錢锺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 王洪军]
  Abstract: There are four kinds of female images in Xin Qiji’s poetry. The first is the ancient beautiful women with the use of allusions and fictional imagination. The poet narrates anecdotes of the past in alluding to the present, and the poet uses the rhetoric of “bi-xing” to express his intense sentiment. However, the shaping of the image is comparatively thin and rough. The second is the beautiful lady who laments the flow of time and old friends or feels lonely for ages. The image frequently appears in the poetry of “depicting women’s psychology in the views of men”. Usually, these female images are vivid and well-rounded, and the poet’s thought is delicate with twists and turns. And the poet’s “bi-xing” rhetoric is implicit, which is actually the metaphor of Jiaxuan’s deep concern for the country and the vivid portray of his soul. The third is the improvisation of attendants and dance-hostesses. These images are smart and cute with excellent talents, full of innocence, which manifests the poet’s child heart. The fourth is the village women. They are kind, diligent, respect the elderly and love the young. They are smart, positive, beautiful and charming, which embodies Jiaxuan’s love for rural idyllic life. And they are his great development and outstanding innovation of the poetry’s theme.
  Key words:Xin Qiji’s poetry Female image “Bi-xing” expression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89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