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紫砂壶“六方橄榄”的造型艺术和自然趣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紫砂也不例外。紫砂作品“六方橄榄”是在传统紫砂器型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设计的,并用紫砂方器的制作方式表达出来。细细端详整器,仿佛一颗青青橄榄果呼之欲出,其中寓含的自然趣味和人生哲理如同壶中之茶,徐徐清香令人心驰神往。
  关键词  紫砂壶;六方橄榄;造型艺术;自然趣味
   江南水乡宜兴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脉,独特的地理位置也蕴藏了独此一家的紫砂矿料,世世代代的紫砂艺人十分珍惜和爱护腳下的泥巴,用自己聪明的才智和灵巧的双手幻化出一件件紫砂艺术作品。在传统的紫砂工艺制作之中,紫砂全手工拍打泥料成型方式在陶瓷艺苑里可谓独具特色,它摒弃了那些看起来花里胡哨的机械式制作方式,用双手来感知紫砂的温度,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也融入其中,而且在制作过程中,不同的泥料具有微妙的特征和区别,拍打的力度和烧制的窑温都有些许不同,这些都是需要紫砂艺人们亲自实践摸索的。所以,紫砂注定就是一个靠着传统手工工艺来慢慢创作的艺术品,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紫砂艺术如同一位徐徐前行的老者,沉淀着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沧桑,让人着迷,想一探究竟其中的奥秘之所在。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紫砂也不例外。在慢下来的节奏之中,紫砂才有可能与自然万物、生活实践产生广泛而又深刻的联系和交集,“家居东坡田三分,半耕半读糊家口。耳听雨声泥片响,回望眼前归来人。”这是一首刻绘于老紫砂壶上的诗句,从中可以看出紫砂艺术的民间属性,是在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之中,创作出属于广大劳动人民的实用饮茶器型,这就是紫砂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初衷。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紫砂艺术和其他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抽象幻化出许许多多的经典器型,赋予了书法绘画、诗文陶刻等文化符号和元素,逐渐地从普通百姓的手中来到了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的生活之中,成为了一时之流行。在这一过程中,紫砂器完成了从实用到艺术的完美升华,紫砂艺人在创作过程中不仅仅用形来表现自己看到的自然和生活中本来的具象,而且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通过紫砂的表现形式蕴含其中,流露出独具个人特色的艺术审美和人生趣味。
   紫砂作品“六方橄榄壶”(见图1)是在传统紫砂器型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设计,并用紫砂方器的制作方式表达出来的。在历史上,“紫砂橄榄壶”是圆器里面的代表之作,因为其简洁流畅的线条和高挺秀丽的造型赢得了众多紫砂名家的青睐。特别是在明朝的时候,紫砂器型逐渐地成熟起来,当时的紫砂造型深受明式家具等吴文化的影响,提倡古朴、自然的天真风格,于是“明式橄榄紫砂壶”也就应运而生,传及今天。“紫砂橄榄壶”的制作特别考验紫砂艺人的技艺水平。在紫砂圈素有“一方抵十圆”的说法,这件“六方橄榄壶”的作品就采用了紫砂方器的制作技艺,通过泥片的镶接来成型。壶体宛如一颗立着的橄榄果,方中寓圆的线条把壶身分成均匀的六面,十分赏心悦目;流嘴三弯造型,挺拔隽永,出水利落;壶把也改良成龙形把手,凌厉的曲线和方器的壶身更加和谐统一;壶盖微微隆起,子母线严丝合缝,壶盖六面和壶身一一对应,彰显了高超的制作技艺;上面用一颗橄榄果造型的圆珠钮点缀,玲珑圆润、婉约大方、拿捏称手,既是点睛之笔,又把紫砂方器的刚柔相济调和得恰到好处。细细端详整器,仿佛一颗青青的橄榄果呼之欲出,方器的线条、圆器的内核,把紫砂壶清爽俊朗、不加修饰的本来面貌朴实地表现出来,其中寓含的自然趣味和人生哲理如同壶中之茶,徐徐清香令人心驰神往。
   我们对于橄榄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著名歌手齐豫的那首天籁之音“橄榄树”,纯朴的泥土气息之中流露出流浪之人对于家乡的无限思念。橄榄树可谓浑身都是宝贝,木头坚固可以做船只,橄榄绿有喜悦、希望、平安、和平等象征意义,橄榄枝被用于联合国维和部队徽章,象征和平,橄榄果在古代是一种名贵的果品,橄榄仁可以榨油,橄榄核可以用来雕刻,还是文玩雅器。所以,这件“六方橄榄”紫砂壶,把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把和平、美好等橄榄象征的寓意全部蕴含在其中。手执此壶,宛如走入郁郁葱葱的橄榄树林,不仅仅领略到紫砂造型艺术中的精气神,而且还能深深地体味到自然趣味对于我们的深刻影响。
   紫砂壶多变的造型让爱壶之人有了更多的选择,特别是福建、广东、云南一带,既是产茶大省,也是饮茶大省,同时也是橄榄的主要种植区域,这里的人们对于紫砂“橄榄壶”的造型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其中饱含着地域的风情和历史的传统。这件“六方橄榄”紫砂壶就是在传统经典器型上的一次大胆尝试,把紫砂素面朝天的特性和橄榄丰富的象征意义结合起来,受到了广大壶友的广泛好评,也更加坚定了我在紫砂艺术道路上继续孜孜以求的信心。
  参 考 文 献
  [1]华健.紫砂壶方器造型艺术的解读与思考[J].江苏陶瓷,2010(3):22-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03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