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实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成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福州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在不断的摸索和探讨中,建构出了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的实践模式,包括双联学位模式、国外短期交流模式、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在地国际化”以及研究生师资队伍的国际化。通过对这些培养模式实践经验的分析和反思,探讨其人才培养的优势和局限,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双联学位;培养模式;在地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在近年来的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国际化”已成为一个高频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正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1]。随着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实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更凸顯其重要性,探讨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模式和实现路径已成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议题。而关于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龚克阐述了三个方面的核心内容:知识结构的国际化、科研问题的国际化和培养方法的国际化[2]。本文基于近年来福州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实践,从研究生教育理念的国际化、培养方法的国际化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国际化等几个方面,总结近年来的摸索和实践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探讨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模式,及其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对外语教学、学科建设的启示,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教育理念国际化:创新研究生教育的保障
   进入21世纪,西方发达国家把教育国际化列为提升国家实力与国民素养的一条重要举措,对研究生培养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投入:美国研究生院联合会(CGS)和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联合成立了研究生教育未来委员会,2010年发布报告《前方的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未来》,剖析美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分析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生教育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意见和建议[3]。欧洲29国通过实施“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共同致力于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打通教育体制,通过签约国对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的互认,实现高端人才流动,实现了欧洲高等教育的国际化[4]。英国教育与技术部颁布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高等教育的未来》,针对21世纪的发展趋势,提出基于教育公平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方案,通过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在境外办学等途径,以多种模式培养国际化人才。德国以卓越计划(Excellence Initiative)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及研究人员,打造世界一流大学,提升高校尖端科研和高级人才的培养水平。欧美国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凸显,包括联合学位和双学位的各类国际化项目数量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为应对教育国际化,韩国成立了世纪委员会,提出教育国际化新目标,并投资10亿美元兴建松都国际大学(Songdo Global University),计划从世界各国招收上万名学生。日本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新理念,要求学生懂技术、通外语、具有国际意识,通晓国际贸易、金融和法律知识,培养能适应国外工作生活环境的创新人才。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国提出了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化的目标。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启动了“双一流”建设工程,明确提出要“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5]。2017年1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教研[2017]1号),明确勾勒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宏图,确立了加快研究生教育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目标,提出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应“树立开放合作共赢理念,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国际竞争优势”,“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层次专门人才。”[6]
   新时期研究生教育要高质量发展,国际化成为研究生教育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更新研究生教育理念、强调人才培养的国际站位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前提,通过与海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运作机制,通过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以此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二、外语硕士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双联学位模式和国外短期交流模式
  福州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学校依托外国语学院设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日语语言文学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面向全国招生,也招收少数外国留学生。近年来,我们多途径整合教育资源,拓展人才培养视野,通过合作办学尝试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创新,针对不同群体的硕士研究生,形成了不同的国际化培养模式,主要有:双联学位培养模式、硕士研究生短期国外访学模式、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在地国际化”模式以及研究生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提升模式。下面通过总结这四种实践模式的实践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发展的建议。
  (一)硕士研究生双联学位培养模式
  双联学位培养模式是在与国外大学签署的合作培养协议框架下,研究生在完成双方学校规定的课程学习及实践实习、论文写作的基础上,同时获得合作双方学校的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近年来的双联学位培养模式的实施主要是针对学校的翻译专业硕士(MTI—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研究生,2015年,“福州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人文与传播艺术学院硕士生联合培养项目”正式启动,以1+1+0.5模式培养翻译硕士专业人才。参与该项目的MTI学生第一年在福州大学修读主要学位课程,成绩合格后,第二年在西悉尼大学人文与传播艺术学院MIT(Master of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on)学位点学习,修读双方共同认定的课程,成绩合格,根据对方要求完成硕士论文并通过后,获得对方的翻译硕士学位;第三年回到福州大学,继续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合格者获得福州大学的翻译专业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西悉尼大学为澳洲翻译界的名校,师资雄厚,所设翻译专业是该校最著名的专业之一,该校学生在澳洲翻译资格证书(NAATI,澳大利亚国家口笔译认证考试)考试中的通过率一直名列前茅。根据福州大学与西悉尼大学的合作协议,参与联合培养的学生到达对方学校后,根据两校共同制定的课程匹配方案选择课程进行修读,笔译专业主要课程有:社区翻译、翻译技术(即计算机辅助翻译)、字幕翻译、专业翻译、翻译实践、文学翻译、NAATI指导课、语言和语言研究方法、论文指导课等。口译专业主要课程:基础口译、法律口译、商务口译等。西悉尼大学翻译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分为理论课(lecture)和实践课(tutorial)两部分进行教授,培养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
   双联培养模式有效拓展了硕士研究生的国际意识和学术视野:研究生通过在国外高校一年的学习和交流,对国际前沿学术问题有了实际认知和体验,对新的翻译学习和实践有了新的感受,对“社区翻译”这一实践性课程的感受尤深。通过在英语语境中的浸入式学习,有效提升了硕士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翻译实践能力。目前,福州大学参与双联学位项目的三位2015级研究生全部如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合作双方学校的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并都通过了NAATI考试,获得了NAATI三级证书。
   但这一项目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澳大利亚研究生教育体系与我国有所不同,培养方案不同,课程体系、学分设置和学位授予标准不同,双联学位项目如何合理融合两校的培养方案、课程匹配、学分互认、转换和抵免,以避免因修读学分而延长学生的修读年限,还是一个有待磨合的问题。因双方的毕业论文要求不同,为取得合作双方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研究生需要分别写作两篇学位论文,这对学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造成的心理压力也较大。因课程设置方面差异较大,学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适应国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学生因首次离开母语语境,往往会产生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焦虑,自我调适需要时间的投入,因此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心理调适和自我管理能力。再者,双联学位项目费用较高,虽然对方提供了学杂费用的折扣优惠,但对研究生而言,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及国际差旅费等仍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参与双联学位的学生数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国际合作项目的惠及范围有限。
  (二)硕士研究生国外短期交流模式
  硕士研究生国外短期交流通过与国外大学签署合作培养协议,选派硕士研究生到对方学校进行短期交流,主要包含暑期一个月的国外交流项目和为期一个学期的国外留学,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硕士研究生短期国外交流模式的实践主要落实在“福州大学——日本大阪府立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生项目”上。福州大学与日本大阪府立大学于2016年建立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主要采用“双校双导师”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日语语言文学学术型研究生在学校完成1年的课程学习后,到日本大阪府立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交流学习,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对方导师和学术资源完成对选题的研究,然后回校继续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位论文撰写和实习活动,学位论文和答辩合格者获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这一项目的学术型研究生名额每年仅限2—3名,为科学、公正遴选优秀学生赴日交流,学院在资格审查与人才选拔环节中实施“多元遴选制”,以学业成绩、学术论文写作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作为遴选学生的具体量化指标,目前已有9名思想品德佳、合作意识强、科研创新能力优的学生赴日参加了这一短期交流学习项目。
   “双校双导师”联合培养模式是对单一导师制的有效补充,研究生在学期间可接受中日两国合作导师对其学业的共同指导。这一模式可有效获取国际化的优质教学和学习资源,汲取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融入跨文化的观念与知识,提升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化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尽管只是短期的交流学习,却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研究型人才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宝贵的机会。研究生有机会面对面接触体验日本本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思考日本文化的特质,在接受课程内容、参与实际的教学互动活动中,突破传统的思想局限与认识误区,吸收国际化前沿领域知识,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培养学术创新思维。留学期间,研究生们一方面可夯实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更好地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趋势;另一方面,与异文化的接触实践中提升了日语语言与跨文化交际等综合能力。学生在交流期间拓宽的国际视野、积累的直接经验、提升的思维与创新研究能力,都将助其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凸显优势,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但“双校双导师”联合培养模式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学生容易出现暂时的兴趣转移,将精力集中于选课听课上,暂时搁置对毕业选题的研究。参与该项目交流的多数学生皆为初次出国,在日交流期间往往热衷于体验日本的社会风土人情,少数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社会性工作来加深对日本社会文化的理解。这无疑占用了不少时间,影响了学生对毕业论文选题的研究。学生在国外交流期间与国内导师因地理空间的分隔,国内导师只能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等方式与学生保持联系,无法直接指导、督促学生的论文写作进程。这些主客观因素都可能导致研究生在日期间未按计划如期收集相关研究资料,定期完成规定的课题任务。
   双联学位模式和国外短期交流模式有效拓展了硕士研究生的国际视野,通过与不同国家师生面对面的交流,获得了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人际交际体验,提升了学生包容多元文化的国际交流能力。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由校内导师和国外合作大学的导师共同落实对研究生的指导,特别是学位论文研究选题、资料文献的查询和研究的初步展開等方面,合作沟通,定期交流,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就教师层面而言,这两个国际合作项目有效提高了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层次,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理念的更新。
  三、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在地国际化”建设
  “研究生国际化教育不仅仅是把研究生送到国外去培养……而应广泛包括培养目标与培养资源的国际化、教育理念的国际化、教学主体和客体的国际化、培养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和考核体系的国际化等。”[7]在研究生的国际化教育中,国际化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施教是一个重要环节,本着包容的文化心态,以国际视野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视野和技能。“课程国际化不仅是一种具有国际内容和形式特色的课程,而且还可以通过它来提供相关文化、知识或技能,以提升学生在国际化多元场域之中的专业素质、多元文化的包容度及优质情感的表现力。”[8]课程的国际化建设应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学科前沿成果、异域文化和国际规则等融入课程体系,实现与世界前沿知识的对接,不仅在学术上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而且培养学生在文化思维上的国际性,即对异域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以开阔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参与国际事务,以开放的文化心态审视国际形势、反思中国问题。课程的国际化建设应本着“立足基础、融合前沿、整合优化”的思路,建构课程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知识的跨学科性、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努力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在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中,课程教学内容及教材的国际化是重要的一环。课程体系融入学科前沿研究成果,通过与国外合作学校的共同建设,吸收大量的国外素材和最新论著观点,开设前沿课程,采用国外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打造适合研究生授课的教材和讲义,展现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打造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学校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安排出国访学的教师在国外学校有目的地选修前沿课程,回国后负责组建课程团队,共同探讨、开设前沿课程。通过组建教学团队,在尊重教师研究特长的基础上,以“一人多课、一课多人”的原则,兼顾老中青教学梯队构成,做好研究生教学团队建设,并开设富有特色的研究性课程,如《跨文化话语与中国形象》《性别与语言》《学科前沿讲座》等课程。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有效提高了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国际化,拓展了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加深了研究生对学科前沿发展的了解,为他们将来在全球化格局中参与国际交流奠定了基础。
   充分利用福州大学的国际留学生资源,通过与校对外合作处的合作,选派本学位点的研究生志愿者为留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服务和帮助。同时,利用本硕士点接收的来自俄罗斯、越南等国的海外学生,组织研究生读书交流会等活动,中外学生共同学习,相互交流、拓展学术思维。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在地”的国际化环境和跨文化交际氛围,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积累跨文化交际的实际经验,理解别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了解自然和文化中的“自我”与“他者”,从世界的视角看待中国的发展问题,以培养熟练掌握国际话语、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研究生。
  四、研究生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核心是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多层次加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不仅包括教师队伍的开放性——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校参与、指导研究生教学和培养工作,而且还包括选派本学位点教师到国外访学和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访问交流、参与国际项目的研究等方式,“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丰富导师队伍的国际化背景,并借此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拓展。
   福州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点常年聘请海外高水平专家和外籍教师,以长期聘用和短期讲学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课程内涵的国际化水平。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学校参与硕士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作为主讲教师,他们的现身示教不仅使学生受益,而且有效更新了硕士生导师的教学理念。
   福州大学翻译专业硕士专业特别邀请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韩静博士参与课程建设,韩静博士为西悉尼大学人文与传播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国家电视台SBS TV字幕部主管、首席字幕师,她承担了学校翻译专业硕士《国际会议口译》课程部分内容的教学,指导学校教学团队建设、指导青年教师的口译教学,并为学生做翻译专题系列讲座,如“非诚勿扰”节目在澳洲的传译、中国电影字幕翻译、跨文化传播案例分析等主题的讲座。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语言学系的Elena Semino教授为校客座教授,她定期来学校为硕士生做系列讲座,指导师生追踪学科前沿发展,并指导外语教师的访学进修,提升师资的科研能力。福州大学客座教授、日本大阪府立大学张麟声教授也定期到校做专题讲座,组织师生举办学术论文写作交流会,导入国内外教师间的教学科研合作模式,拓宽日语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学术科研的前瞻性,并接收福州大学日语教师赴日访学,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
   福州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点教师队伍中的主讲教师均拥有国外学习、进修和访学经历,吸取大量最新的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更新了教学理念并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研究生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为建设高水平的研究生国际化课程提供了师资储备与保障。我们依托国外优质资源,以多样化途径提升研究生师资的学术水平,更好地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福州大学—新西兰奥塔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项目、福州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项目的实施,为提升研究生师资队伍提供了有力的平台。联合培养博士项目通过由对方认可的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点导师与对方博士导师组成联合导师组,共同指导青年教师读博,取得对方学校的博士学位。这一项目的展开为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术队伍建设提供了富有特色的平台。
   同时,通过与合作学校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以“在地”的方式拓展国际学术交流平台。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访讲学,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广大师生感受到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了导师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的能力。
   然而,由于经费支持有限、国外合作资源有限、受管理制度限定等因素影响,聘请海外专家来校讲学,师生参与国际交流、学术会议等活动受到一定的制约,覆盖范围也十分有限。
  五、结束语
   “双一流”建设目标对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理解多元化文化,具有国际交往、处理国际事务能力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是适应国家战略、以人才培养保障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学生层面看,国际化视野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全局观念出发认知世界,以批判性的眼光判断事物,以学术敏感力紧跟最新的科研发展,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从教师层面来看,更新教育理念、吸取国外优质资源,在育人理念、教学内容、培养手段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求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们尝试以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打造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借助福州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所提供的广阔国际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多方位拓展研究生培养渠道,多层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取得了有效的成果,但也有待进一步的改进与提高。
  参考文献:
  [1]闫治国.1998—2017年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热点及趋势的文献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2018(4):81—84.
  [2]龚克.关于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1—3.
  [3]陈瑶,李彦武,高进军.前方的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未来报告述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2):67—72.
  [4]刘志林.博洛尼亚进程下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8(9):113—117.
  [5]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11-06.
  [6]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教研[2017]1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01-21.
  [7]沈以赴,夏品奇.國际化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6—38.
  [8]张彦华.我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8(4):98—1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11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