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针对现阶段医学研究生的现状,分析教学与培养模式,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及培养要求,探索适合新形势下医学研究生培养路径,调整培养思路,充分合理发挥资源优势,为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临床医學;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4-0237-02
  随着国家医学事业的不断升级完善,公众对于医疗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医学研究生在院校招生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大,已经成为当前医学院校的主要群体。2014年初,国务院七部委联合公布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其中规定自2015年起,所有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要求于2015年在全国各省市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到2020年基本建立全国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1]。这种新型培养模式的推出主要是培养既有临床科研能力,又有临床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医学应用型人才。因此,医学院需要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积极转变理念、创新模式,从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化、高素质的医学人才,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一、培养模式的内涵
  在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主要目的在于为医疗机构输送更多专业素质过硬、医疗技术水平优秀的医学人才,这就需要医学研究生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和敏捷的临床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医学思维对并病情做出准确判断。医学研究生不仅仅强调对专业基础的掌握,同时更要体现其临床优势,能够快速接受新理论,掌握新技术,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新颖、灵活的特点。通常教学中多采用案例导学、疑难病例解析、现场教学等方法。在当前临床医学研究生素质考核中,以国家统一颁布的考核办法为依据。医学研究生需要接受科室考核,实习阶段要接受中期考核,毕业阶段则会进行毕业考核。在临床考核中主要考核项目有临床技能、患者病情评估、病例答辩等,全面的考核机制能够更准确的反应医院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实操水平。由于医学研究生以临床能力考核为主,因此在人才培养中要切实结合这一目标,选择更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2]。
  二、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临床研究生培养模式来看,其中还有不少问题存在,主要体现在培养模式规范性不足,缺乏制度化约束,尤其是在能力评估中尚未建立起统一高效的评价体系。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培养模式规范性不足。各医学院校教学特色各有不同,因此在“5+3”教学体系内会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其教学方案、课程设置、科研素质培养、实践流程方面也有很大差异。各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尚未统一,在临床能力培养方式上有所不同,对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标准、实践能力要求也不够统一,因此,不同院校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标准、具体实施流程和能力评价标准尚未统一。
  2.培养计划缺乏科学性。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为了满足医学服务领域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研究生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能够掌握一系列的临床辨证、病情分析技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处理经验。在这样的人才素质需求下,研究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知识面较丰富,对相关科室有充分了解。在传统培训模式下,虽然对科室轮转做出了明确要求,但是很多医学院校及人才实习单位都会结合自身需求做一定调整,这就造成研究生在实践培养中差异性较大,进而导致临床特色突出、学术氛围较浓的科室聚集大量人才,而发展一般、医疗水平特色不够突出的科室门可罗雀,人才补充断档。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背离了以医学人才培养中科学合理的原则,削弱了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整体价值。
  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临床医学属于知识密集型学科,而且技术更新快、发展迅速,尤其是在医学研究和临床技术不断升级的环境下,临床医学的学科渗透更加丰富,具有典型的学科交叉特点,综合性特色日趋明显。在学科发展升级过程中,对医学人才的知识储备、知识结合、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培养模式和教学思维需要同步创新,这是因为医学是以实践为支撑的学科,在医疗科技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医学已经逐步向纵深层次发展,而临床医学研究生也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和求变思维,在创新求变中互促共进。
  4.导师积极性缺失。在“5十3”人才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的临床轮转主要在于提升其实践能力,但是协助导师完成科研项目的能力相对有限。从导师角度来看,带领研究生不但会加重其科研负担,而且在推出科研成果方面没有明显帮助,导师反而需要分出更多精力来部署研究生实践活动,这样就会造成工作量不降反增,因此不少导师在带领研究生方面积极性不足。
  三、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措施及建议
  1.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明确和规范培养路径。为了提高“5+3”人才培养模式成效,首先需要均衡培训基地的综合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医学院校需要定期检查评估培训基地的情况,在设施配置、研究师资质量、管理能力等方面实行动态监督,从而确定培训基地的水平、规模及档次,以此调整人才培养规模。切实防范由于人才扩招造成的教育资源紧张问题,避免出现教育质量下降,保障研究生临床实践条件和机会良好。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有科学的管理流程和考核标准,从而保证培训过程科学规范。
  2.落实导师负责制,创新导师绩效评价体系。落实导师负责制有利于激发导师培养人性的积极性,强化导师的监督、培养作用。这就需要导师积极转变理念,结合具体目标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注重培养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关注研究生医德素质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导师带研究生的人数和质量作为绩效评价指标,在此导向下激发研究生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吸引更多专业能力过硬、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参与到带领研究生的队伍中,实现专业能力转化为育人能力的良好格局。   3.加强督导机制,完善评估体系。在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科学的督导机制和规范的评价体系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通过督导小组对研究生教育课程、临床实践水平等各方面实施督导,结合各学科及各专业实际要求,制定量化督导目标和评价机制,从而建立起科学有序的研究生培养环境。
  4.强化过程管理,构建临床实践教学的监督评价机制。在临床专业研究生教学和实践中,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设计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才能为医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引入360度考核机制,将管理细化到每一个细节中。加强学术权力管理,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能效。针对研究生临床实践情况建立专门的考核及监督组,在转轮、中期、年终以及毕业考核中发挥监督评价作用,以提高考核活动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建立起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衔接机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注重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在研究生培养中要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力度,注重其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研究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其人际沟通能力,能够客观理性的对待医患关系,具备人道主义精神,对医学事业抱有高度热情,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通过送医下乡、社区义诊等活动让更多研究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综上所述,本文在分析当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完善对策和解决建议。在医疗科技和服务日益精进的今天,在医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中更要强调科学性和实效性,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密切结合临床需要,在课程结构、育人模式方面进行优化调整。在医学研究生培养中,临床能力是核心课题,这也是评价研究生人才素质的主要因素。當前,专业性研究生培养还在尝试阶段,无论是在制度还是模式上都需要持续完善。在医学科研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研究生人才培养也会面临更多新挑战,这将是一个长期摸索、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艰辛而持续的过程。这就更需要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和严格的考核制度,建立严明的奖惩机制,这些都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连铸谈,徐永刚,陈新超.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
  [2]朱小平,徐茜.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27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