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活动”的课堂教学更有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彭光玲
【摘要】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教学中要尊重理解儿童,构建充满趣味的儿童学习活动。本文对如何避免“活动教学”课堂中的不和谐因素,促进其健康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简明;井然;实在;灵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7-0034-02
【本文著录格式】彭光玲.让“活动”的课堂教学更有效[J].课外语文,2020,19(07):34-35.
我校“基于学情分析的语文‘活动教学’”规划课题,着力于构建充满趣味的儿童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积极能动的创造性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在“活动”的课堂中,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学生学习积极互动了。然而,课堂教学在实现“脱胎换骨”时,常常也充斥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影响着“活动”课堂的健康发展。
如何才能让“活动”课堂健康发展,获得经久不衰的魅力?笔者积累心得并归纳如下。
一、目标简明
教师要准确把握文本重难点,确定好教学目标。只有这样,在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时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游离文本。“活动教学”课堂上,如果一味盲目地关注活动生成,就会致使课堂活动偏离文本的重难点,走入教学误区。
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人类的老师》时,有学生提出:“流线体究竟是怎样的?薄壳结构究竟是怎么回事?”教师为了突出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揪住这一生成点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学生或小组合作,或查阅工具书。自学后又进行组际讨论,二十分钟转瞬即逝,讨论效果寥寥。
其实,此类疑难问题,要么与文章主旨没有关系,要么是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可以放在课后查阅资料来解决。上述案例中,在此类问题上大费周章,浪费了课堂宝贵时间,影响学生对文章重难点的深入探究。
“活动教学”课题认为,为了学生学习和成长需要,课时目标是可以变通的,但若对“变通”尺度把握不当,为关注生成,动辄更改教学目标与活动,使得教学目标混乱,教学中可能顾此失彼,难免有“天马行空”之嫌。
目标简明,对指引师生的学习活动有定向功能。同时,每节课的课时目标在设定和表述上也应简明。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才做细微“变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是归宿,是一节课的灵魂。课堂教学目标简明,教学活动才能实在地进行,使学生学有所得。
二、秩序井然
“活动教学”强调“以人为本”,要求充分尊重学生。可部分教师走入极端,人为淡化课堂秩序,导致纪律涣散:学生或兴致所至、率性而为,或心不在焉、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是学习态度导致的秩序混乱。
部分教师过分关注个体差异,过分尊重学生选择,设计分享活动时,明显作秀:你喜欢学哪段就学哪段;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于是出现学生“我现在不想读”的难堪。这是教者认知不当带来的秩序混乱。
“活动教学”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无疑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但是,部分“活动”课堂存在着低效、无效合作的情况,如A 组围坐闲聊,B组好生独占鳌头 ,C组渐入佳境奈何时间已到……这样的合作浮光掠影,或合作干脆成了摆设——活动没能让大多数成员动手、动口、动脑,这样的合作学习是无效的。这是学习方式指导失当引起的混乱。
笔者以为,学生太过散漫,不守规矩,教师规则意识也很薄弱,责任心欠缺。这是导致第一类课堂现象发生的原因。“活动教学”课堂,教师尊重学生但同样要实现对课堂的有效控制。为此,教师自身要加强规则意识,同时要用规则约束学生。
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本无可厚非,但一味满足学生的所有需求,极为不妥。因为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选择未必合理,教师要发挥“指路明灯”的作用,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方向。教师必须要有这样的认知:尊重选择与引导选择两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合作学习有其独特的优势,但这一方式的采用与否也要看具体情况。作为教师,要把握好合作时机,明确合作目标,设计合作问题,形成合作机制,避免陷入滥用合作、无的放矢而导致混乱的境地。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在独立感悟后,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开展合作,学生合作时教师必须适时地进行合理有效的指导。
注意了以上几点,方能使教学秩序井然,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活动实在
“活动教学”课堂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的活动明显增加,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是,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繁荣”而冷落了文本,使得“活动教学”变味变质,“活动”变得“虚”而不“實”。
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有位教师有设计体验活动:本文描写的景色给你怎样的感受呢?生畅言后,又引导大家把这美丽的景色画下来;学生作画、共同评议代表画作后,再激励大家学唱《郊游》,在歌声中再次感受文中美景。这一画一唱,一刻钟就过去了。
片段中,教者设计了画画、唱歌等环节,学生像打了鸡血似的,开心得小脸通红,教者以为这样就是“活动教学”了。孰不知这样的活动华而不实,典型的“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犯了教学大忌,令人心痛。
如何使“活动教学”实实在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首先试着分类构建学习活动。第一,认知活动:朗读、观察、调查、收集等,强调知识获取的过程。第二,分享活动:或在音乐中赏读,或在美景中寻找文字的神韵,强调体验和陶冶。第三,表演活动:扮演、歌咏、演讲,通过角色扮演或角色置换,强调积累和分享。第四,创造活动:改编创作、辩论竞赛等,重在引导学生质疑、创造,培养创新品格。 任何活動,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如复述力、思辨力、想象力、欣赏力、创造力等。也即“兴趣”是“活动”的外衣,扎实的言语训练是“活动教学”的魂。缺少语言训练的“活动”再吸引人,也是虚的。
怎样才能避免以上学习活动“魅力四射而不虚假”呢?一是把握好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的关系。立足教材,从教材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课本外的学习资源。二是把握好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表演、绘画、唱歌等表现形式的使用要恰到好处,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切忌盲目追求效果,把语文课上得变了味。
四、过程灵活
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活动教学”更应是弹性而开放的。然而,在“活动教学”课堂中,当学生跳出我们预设的框架时,我们该怎么做?
通过影视片,哪吒形象早已深入学生的心。但是,课堂学习《哪吒闹海》时,有位教师设计如下认知交流活动:“这是什么类型的课文?” “将事情弄明白,才能知道哪吒是怎样的人。怎么将事情弄明白呢?首先要弄明白事件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谁来说说呢?”当一学生滔滔不绝时,教师不时引导孩子说清六要素,孩子一再被打断直至语塞,气氛一度陷入尴尬。何以至此?教师为了预设的“认知六要素”顺利进行,偏要把学生往“理性”高度上赶,生生将孩子尽情倾诉的“高峰体验”剥夺。这样死板的认知活动味同嚼蜡,学生苦不堪言。
钱梦龙老师执教《少年闰土》时有一个经典案例。课堂上学生突然发问“跳鱼有几只脚”——刁钻古怪,即使特级教师备课再精细,课前预设再周密,也无法解答。况且这一问题与教学重点并无关系,完全可以采取“冷处理”。可钱老师却敏锐巧妙地利用这个问题,积极调整教学秩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猜想闰土的生活、见识,从而更好地理解闰土这个人物形象,也更好地领悟了文章主旨。
看,积极调整教学过程,可以将别人眼里猝不及防的“腐朽”化解得充满神奇。
“活动教学”课堂上,教学过程必须弹性开放而不固守,才能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掀起思维的浪潮,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五、结语
“活动教学”,旨在对语言的“听、说、读、写”等进行动感层面的设计,达到语文教学活动化,吸引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情中化,真正体现以活动促学生发展、创新,以自主的活动来学好、用好语文。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杨再隋.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80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