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质量发展视阈下创新型企业集聚机理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创新型企业集聚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在构筑区域创新生态网络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剖析创新型企业区域集聚的模式类型基础上,从经济学理论阐释了创新型企业集聚形成的内在动因,分析研究表明:在满足企业集聚所产生的净收益现值总和大于零条件下,集聚所产生的交易费用降低效应与创新优势叠加的增强效应等已成为促进创新型企业集聚的关键因素。而集聚区域关联企业竞争的创新挤压效应所引致的附加值增加型与成本降低型的集体创新学习机制、创新型企业区域集聚的技术溢出机制和创新型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机制等成为吸引创新型企业集聚的内在动力,研究表明,促进创新型企业空间集聚采取合作创新策略须满足的条件为[a≥1λ1+θn-1],该结论对塑造区域良性创新生态、实现区域整体创新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决策借鉴意义。据上述研究,从强化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文化培育与氛围营造、创新生态环境打造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挤压效应;创新生态网络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20)1-70-10
  创新能力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已成为推动区域竞争力与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区域创新及其能力的重要性在于它对实现国家(或地区)当前经济发展质量提升与新旧动能转换的不可替代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通过创新提升经济增长效率[1]。郭凯等在构建经济增长质量计量指标体系基础上的研究发现,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贡献最大且作用效果显著[2]。在目前实施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促进创新型企业区域集聚则是实现地区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创新型企业在集聚过程中通过促进国内外创新资源要素的区域聚集[3],从而推动新的生产函数引入、区域产业整体素质优化和结构升级。其在区域创新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的发挥,有助于实现从单个企业独立创新向整个行业协同创新转变。那么对于亟须通过加快创新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地区来说,影响创新型企业集聚的因素有哪些、其驱动创新的内在机理及途径如何?如何通过促进创新型企业集聚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压力转化为现实创新创业的国家“双创”战略实践,既是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界亟须研究的理论命题。该研究命题的核心在于分析创新型企业集聚驱动区域创新的内在逻辑和机理,并为促进创新转型提速增效、寻求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与发展持续性提供决策路径。
  1 创新型企业集聚的模式类型及成因
  1.1 创新型企业区域集聚的模式类型
  对于创新型企业区域集聚的模式,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做了不同的分类研究,本文主要从产业集聚角度把创新型企业区域集聚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其一,自发的企业区域集聚(图1)。处于创新型企业集聚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企业自发形成,该阶段集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等传统相关产业部门为主,发展基础是依赖某区域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原材料等资源要素优势,以追求产品的低成本。如纺织、服装、家具、食品加工、五金机电等大量中小企业,在一定区域空间上集聚,创新网络关系不明显。集聚区内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技术水平较低,企业之间缺乏信任且具有较强的恶性竞争关系,几乎没有技术创新的合作性组织。
  其二,有组织的企业区域集聚(图2)。该类型主要是在原发式的企业集聚基础上发展起来,或者是政府出于区域竞争力提升战略而布局的政策主导型企业集聚,如产业开发区、产业集聚区。集聚区域内的企业初步形成相互协作的网络联系,企业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难题,尤其体现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如图2所示。集聚区内的企业整体上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间相互竞争激烈,有一定的合作创新关系,但不够稳定,极容易被打破。
  其三,创新型企业的区域集聚。这种类型的企业区域集聚主要立足当地的科研技术实力,通过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并使企业间通过紧密的创新合作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强烈的技术创新氛围,如高新科技园区、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中心等。企业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分工合作与专业化生产关系,协作和创新网络关系较为紧密,如图3所示。该类型的企业集聚模式具有大中小企业共存,集聚区域具有强大的科研资源优势,充足的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与科技服务配套体系。
  1.2 创新型企业区域集聚形成的因素分析
  1.2.1 创新型企业区域集聚形成的内在因素。企业区域集聚作为生产要素聚集的特殊形式,可在不同区域空间实现转移。根据市场主体的“经济人”假定条件,可借助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决策模型来剖析企业区域集聚的内在动因,即:
  企业集聚净收益=集聚收益-集聚成本     (1)
  其中,企業由于区域集聚所付各种代价,即集聚成本,由风险成本、搬迁成本、机会成本与规模成本构成。规模成本是指在集聚过程中随着区域内部的企业数量增多与规模扩大所产生的拥堵效应,易导致创新活力丧失,从而使整个区域产生衰退。
  因此,企业区域集聚条件为:风险成本+企业预期集聚收益>机会成本+规模成本+迁移成本                                               (2)
  企业的经济理性决定了其进行经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追逐利润[4]。因此,企业集聚的区位决策将依据集聚所产生的净收益现值总和要大于零条件。即企业选择集聚的决策模型为:   企业集聚净收益总现值=集聚产生的总收益贴现值-集聚产生的总成本>0其中,M为企业集聚产生的总收益现值;Nt代表第t年企業选择集聚的收益;Ot代表第t年企业保持原样的收益;C为企业选择集聚的总成本。
  当企业集聚的总成本越小时,它从集聚中可能获得收益将越大,这样促使企业选择集聚行为的可能性也越大。然而,在集聚效应提升的过程中,区域集聚状况和极化效应将持续发生动态改变。因为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诸如商务成本增加、环境污染、非贸易品价格居高不下等拥挤成本,往往超过了引致企业集聚的向心力,这时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将被迫从集聚中心向周边地区转移,而原集聚中心可能衰落,或者发展成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心,或者成为纯粹的技术创新等中心。
  创新型企业集聚区域逐步形成后,虽会降低交易成本、产生规模经济、促进创新、增强竞争等集聚效应,但由于企业区域集聚类型的多样性,以及各自发展环境、空间区位等差异及集聚区内部的企业数量和规模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将最终会形成各异的特色集聚优势。
  1.2.2 创新型企业区域集聚形成的外在因素。企业区域集聚的形成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不同类型的企业区域集聚影响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强度也不相同。随着智能互联与创新发展时代的到来,技术创新效应在企业区域集聚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强。促进企业区域集聚的形成因素逐渐从传统的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拓展到交易费用的节约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等方面。
  ①企业集聚的外部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规模报酬递增现象,企业集聚的外部规模经济则指来自企业外部的成本下降[5],以及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由于空间集聚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收益的增加。这主要是企业所在区域的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的供应状况,市场规模以及公共设施等因素引起的。随着集聚区域内企业对较多设备和技术人力的使用,区内各行业的生产分工会更加合理和专业化,大量企业集聚有助于区内实现规模生产,同时,也为集聚区域创造了较大的外部市场,从而不断提高集聚区域整体的生产效率。当企业集聚区域达到一定规模时,集聚区内部就形成良性循环的“经济生态圈”,其创新驱动效应将使集聚的众多企业从中获益。
  ②企业集聚的外部范围经济。外部范围经济主要是指在同一地域范围内,通过企业间的分工和协作、交流与合作实现的成本节约[6]。企业区域集聚的外部范围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通过市场交易活动形成的产业间乘数效应以及区域范围扩大带来的外部经济性。
  ③企业集聚的产业关联效应。企业区域集聚形成的过程,首先表现为低级的或初级的要素集聚的偶然性区位选择过程。然后是众多企业集聚产生的产业扩张所引致的专业销售公司、交通运输业、技术服务业、信息咨询业、科研机构、展览业等延伸配套相关产业的集聚发展,从而促进了企业地方外部生产网络与创新网络的出现。
  ④企业集聚的交易费用降低效应。集聚区域企业空间集聚的地理集中性,使得人力资源、设施资源等的专用性提高,从而有效降低集聚企业的交易成本[7]。
  ⑤企业集聚的创新优势增强效应。集聚区域同类企业的集中以及持续的技术创新引发了对高级要素的强劲需求,增强了对外部创新要素的吸引力,从而将外部的高级生产要素吸引到集聚区域,由此引发了知识技能的集聚过程。同时集聚区内企业与相关研发机构的互动形成了高级要素的生成机制,推动外部高级要素与本地高级要素的进一步集中集聚,并引发更大规模的技术创新,形成创新优势叠加的增强效应[8]。因此,高级要素的集聚有利于集聚区域企业创新优势的持续增强。
  2 创新型企业集聚形成的内在机理分析
  2.1 创新型企业集聚的技术创新网络系统与集体学习机制
  2.1.1 区域企业集聚的技术创新网络系统构成。集聚区内部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构成较多,由这些主体形成的技术创新网络系统可分为以下两个层次,如图4所示。
  其一,核心层。主要包括两种形式:纵向联系,指供应商、生产企业与客户企业三者通过产业链条所形成的内在互动联系;横向联系,是指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由于知识、信息在水平方向上的相互传播所形成的企业间关系。
  其二,外围层。主要是指集聚区域的辅助机构与企业间的知识、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合作。这些辅助机构主要包括高校院所、地方政府、科研机构以及中介服务企业等。
  2.1.2 创新型企业集聚的集体学习创新机制。企业集聚中的集体学习关联类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集聚区域内部围绕创新主导企业所发生的纵向关联企业之间的互相学习,即发生在上下游企业之间;第二类是集聚区域内部围绕创新主导企业所发生的横向企业之间的互相学习,即同一价值环节中的企业;第三类是集聚区域内部围绕创新主导企业所发生的与外部相关企业或机构之间的互相学习(如图5)。下面对区域企业集聚中的集体学习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
  在假定企业经济理性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条件下,区域集聚企业是否采取集体学习,取决于这些活动所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增加量[9],即集体学习的收益是否大于参与集体学习所产生的成本。这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学习的成本,即企业进行集体学习的投入;另一方面是学习所带来的效应,即企业产品附加值的增加或生产成本的下降。基于以上分析,区域企业集聚的集体学习条件下企业利润增长模型可构建为:集聚性质不同所引致的企业集体学习所能达成的经济效果往往有所差异,因此上述三种边际收益成分在不同的学习类型中的表现也不相同,下面从两种情况来分析。
  ①第一种情况:产品附加值增加型的集体学习
  企业通过集聚中的集体学习使所生产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而购买者则由于待售产品效用的增加,愿意在较高价格下支付,从而使企业的产品售价提高。此时产品生产企业和顾客在较高价格水平及销售量增加情况下达到新的供求平衡。这种产品创新学习的动力条件为:企业是否愿意在附加值增加型学习上投资,取决于它的产品需求曲线在学习后的上移幅度,由公式(8)可知,它取决于学习本身的效率[dUdC](即单位学习投入所产生的产品边际效用增加量),以及市场给予该企业产品附加值提高的奖励幅度(与[dPdU]和[dQdU]有关)。很明显,产品附加值提高幅度([dPdU]和[dQdU])取决于其他生产同类产品相关企业的市场行为。如果同行其他企业也采取同样策略通过学习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或者在未提高产品附加值情况下,采取降价措施保持产品性价比在同一水平;或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产品优劣缺乏分辨能力,最终即使企业产品附加值提高型学习具有很高效率,但极有可能仍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②第二种情况:降低生产成本型的创新学习企业通过集聚进行产品创新学习,使生产成本下降,可在销售价格相应降低的条件下,扩大销量,以获得较多的利润。这种产品创新学习的动力条件为:由公式(11)可知,这种生产成本降低型学习的动力取决于企业对[dQdP]与[dCpdC]的未来预期,在这两个参数值达到一定条件时,企业才会进行成本节约型的学习。其中,[dQdP]代表该企业的需求价格弹性,表示企业通过降低价格夺取市场份额的潜力,它的大小取决于市场上其他企业的行为,如果其他同类企业采取同样降价行动(可能是同类企业也采取了降低价格学习或是采取牺牲利润进行市场防御),其所产生的弹性就较有限;而[dCpdC]代表该企业的集聚学习效率,表示通过集聚学习使企业边际生产成本的降低程度。因此,这两个参数期望值的提高,不仅取决于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更取决于企业所在市场的客观状况。
  2.2 创新型企业区域集聚的创新溢出机制
  在假定以下条件情况下,我们对企业区域集聚的创新溢出效应进行经济学分析[10]。设定企业A和企业B生产相同且需求较旺的正常产品,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消费者花在该商品上的预算支出不变,即支出[M=PA*QA+PB*QB](PA、PB分别为企业A、B产品的价格);企业A进行产品技术创新活动并取得了成功,其所花费的成本為C,创新可使企业产品的成本降低,从而使得该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下降;消费者是理性的,即追求效用最大化,且消费偏好保持不变。
  在企业A进行产品技术创新以前,企业A和企业B的产品价格为市场均衡价格(如图6),即[PA=PB=P0],U0代表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QBQA代表预算线,E0代表在预算约束下,消费者选择两家商品的均衡点,此时消费者的效用最大,A0、B0分别代表顾客消费企业A、B的产品数量,总消费量为[Q0=A0+B0]。
  如果没有技术溢出,即企业B不使用企业A的产品创新技术,此时,企业A由于技术创新成功而使得该产品的销售价格下降,消费者的预算线由QBQA移动到QBQA1。在总支出预算不变的情况下,企业A产品的销量从A0提升到A1。[M=PA*QA+PB*QB]变为[M1=PA1*QA+PB1*QB],其中PA1为技术创新后的新价格,[PA1<PA],价格下降造成的消费者收入效应为[VMA=VP*QA]。消费者可以把节约下来的收入用来买更多的该产品,增量用△Q表示。此时,人们会选择购买更多的企业A的产品。
  如果增加的△Q小于或等于A企业的剩余生产能力,则该部分增量可以完全由A企业来提供(如图7),即[VQ=A1-A0],而B企业的销售量不变,但产品价格下降使B企业总收益减少。该产品为具有较好需求弹性的正常品,此时,A企业产品价格下降而扩大的销量使其总收益增加。A企业独享了技术创新的收益,社会总效用增加。
  如果市场增加的△Q大于A企业的剩余生产能力,即企业A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时(如图8),需要企业B增加一定的产量来满足公众的需求。此时,企业A的销量从A0增加到A1,企业B的销量从B0增加到B1。企业A的产品技术创新使得企业A、企业B和消费者的收益都增加了。
  如果存在技术创新溢出,即B企业使用A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此时,B企业的产品价格由PB0降到PB2(如图9),消费者的收入效应增加,企业A、B中该产品价格下降使得需求量上升,企业将扩大生产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增加。此时消费者增加的需求会在企业A、企业B之间分配,消费者的收入效应也从U0上升到U2。因此,技术创新溢出使得没有付出创新成本的企业B也获得产品技术创新的好处,企业B成为此次技术创新的“免费搭车者”。从减少技术创新支出与消费者均衡角度看,企业B在无须支付创新成本的情况下获得了高于企业A的收益。此外,技术溢出使得社会总福利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带来的收益应当由企业A独占,但由于技术创新溢出的存在,使得企业A应得的收益被企业B分享,这将降低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因此,企业B须向企业A支付一定的技术创新使用费,使得企业A的成本得到弥补,而企业B是否向企业A支付创新费用,取决于当地的创新激励制度。
  2.3 创新型企业集聚的合作创新机制
  集聚区域存在着大量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企业,它们相互间不仅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同时又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共享产业发展的相关资源,促进产业技术的积累与传播。因此,集聚区内的企业合作有利于创新的产出和集聚区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合作程度的高低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区域整体的创新水平。经济学家杨格曾提出,如果一个社会缺乏足够强大的市场和高水平分工,新技术就很难被发明,而且即使有了新的发明,也很难在商业上得到推广。
  2.3.1 集聚区域关联企业竞争的创新挤压效应。集聚区域的关联企业竞争主要体现在纵向与横向关联企业的竞争关系,这两种竞争关系存在的创新挤压效应,形成了创新集聚的良性循环。其一,纵向关联竞争的创新挤压效应。在集聚区内,当企业的前向关联或后向关联企业发生了技术创新时,作为产业链上的一员,该企业自身也必须进行创新跟进,否则,就会受到后者技术上的创新挤压效应,该企业的压力会更大。当某个上游企业发生技术创新后,下游企业为了与上游企业保持跟进,就会跟进创新。此外,迫于竞争压力,部分企业也有可能沿着产业链向产业上下游延伸,促进相关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而行业规模的扩大又会进一步形成挤压效益,进而形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正是由于存在这种挤压效应,纵向的创新集才成为可能。其二,横向关联竞争的创新挤压效应。在集聚区市场紧密联系的环境里,处于产业链同一价值环节上的横向关联企业间的创新挤压效应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创新成果在被消费者认可获得更多的单时会很快被集聚区内其他企业所察觉,而这对未进行创新的对手企业将面临丧失市场份额甚至彻底退出市场的危险。这将迫使后者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选择创新)以应对危机。此外,由于集聚区的形象共享效应,外部消费者对集聚区内产品的甄别往往受到影响,这样可能会减小未创新企业受到的创新挤压效应冲击。所以,要使创新挤压效应确保有效,在集聚区内形成一种良性竞争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2.3.2 集聚区域关联企业的创新合作机制。集聚区域的合作创新主要是指集聚区内企业间以及与高校、科研机构及部分企业在技术、原材料和营销等方面的联合创新行为,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水平合作型的创新合作。集聚区内企业间水平型的竞合集体行动关系存在,往往有利于促进创新合作活动。一般而言,低层次的合作创新通常建立在非正式交流的基础上,即相互间采取默许态度。主要表现为少数企业间通过相互观摩交流等方式,学习借鉴其他企业的先进技术,实现新方法或新技术在企业同行间的转移。高层次水平型合作创新则是多个企业通过集体行动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结盟组织,共同针对市场协同研发以提升技术水平。集聚区内的水平合作关系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文化临近和空间临近带来的好处,便于在统一规则条件下共同提高技术水平。其二,垂直合作型的创新合作。这种类型合作创新主要存在于功能互补型的上下游企业间,它对集聚区的持续创新和稳定增长有很重要的作用。此外,上下游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又会对中游企业产生“挤压效应”,促使其不断创新。这样就形成了发生在企业、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垂直合作创新关系。
  2.3.3 集聚区域企业间合作创新的博弈分析。集聚区域关联企业间的最大特点是竞争关系的相互依存。单个中小企业的技术与经济实力较薄弱,而技术研发和创新的高投入与高风险,需要科研机构、技术中介机构和企业通过创新资源共享、共同研发投入、共担创新风险等组成的合作创新模式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创新组织形式,这样,既克服了创新资源短缺的问题,又分散了风险,使关联企业获得“双赢”的协同效应(1+1>2)。一个成熟的创新型企业集聚区的技术创新具有自增强机制,这样即使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集聚区内部的创新活动也能够持续进行。
  ①创新型企业合作创新模型的基本假定
  合作双方企业对对方的合作诚意并不完全知道,即信息是不完全的;技术创新所获得的知识为隐性,只能在集聚区内部交流,不能被外部的企业获得;集聚区内部的企业地位平等;双方博弈行为是“非零和博弈”,且为重复博弈。
  ②创新型企业合作创新的模型构建
  借鉴杨剑等[11]、李新安[12]等的相关研究成果,做出以下设定条件。
  其一,参与者。假设集聚区内部只存在A、B两家创新型企业,且两企业在同一竞争平台上进行合作创新。每一次技术创新的总投资为I,其中企业A创新投资的比例为a(也表明企业A在合作创新中的地位),企业B创新投资的比例为b,即[a+b=1]。
  其二,行为。若集聚区创新型企业间相互合作创新,投资收益按投资比例分配,且投资最终收益与预期合作创新的效应系数[λ]([λ]>1)正相关([λ]越大,则技术创新的收益越大),即投资总收益为[λ]I。如果两企业A、B采取相互背叛策略,不合作创新,则没有任何合作创新收益产生,此时双方支付也均为0;若企业A创新,企业B背叛,则认为企业A的创新投入被企业B“免费搭车”,A的收益为零,双方不再合作。
  设企业A合作创新的概率为p,背叛的概率为1-p,企业B合作创新的概率为[q],背叛的概率为[1-q]。设两企业A、B之间的合作创新存在一种正反馈激励,即贴现因子[θ]([θ]>0),两企业合作创新的次数越多,双方合作就越默契。
  其三,行动与策略。集聚区内企业若在前[n-1]次相互信任并采取創新合作行为,则第[n]次企业间仍会采取创新合作的行动策略;如果集聚区内有一个企业在第[n]次行动中采取背叛行为,会导致集聚区内企业间不再合作。
  其四,支付矩阵。根据以上的假设条件,我们可以构造出两企业A、B在第n次创新合作中的总支付矩阵情况(如表1)。
  根据假设条件分析表1中企业A的行为与支付(由于企业B跟企业A的情况相同,本文只对企业A进行分析)。
  第一种情况,A、B都采取创新合作,A的支付矩阵为A的投资收益减去A的投资成本。
  第三种情况,A背叛,B采取合作策略,A的支付矩阵为B的投入的损失,即[G3A=q1-pbI]。
  第四种情况,双方同时背叛,即[G4A=0]。
  简化后的支付矩阵如表2所示。
  ③创新型企业合作创新实现的博弈条件
  决定企业A选择创新合作与否的关键,取决于合作创新与背叛时的各自期望支付矩阵的差[Δ]R值的比较,如下式。
  以上结论表明:
  其一,在[n],[θ]一定时,若[λ]较大,则a较小;若[θ]较小,则a较大。此时合作创新的条件是:当预期企业合作创新可带来较大收益时,即使企业A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占支配性地位,也愿意采取合作创新,说明小企业更倾向于合作。
  其二,在[λ]一定时,若[n],[θ]较大,则a可相对较小;若[n],[θ]较小,则要求a较大。此时合作创新的条件是:博弈次数越多,企业采取机会主义的可能性越小,企业A即使在创新中不占支配地位,也愿意参与合作创新;当博弈次数较少时,企业间的信任关系还没有成立,企业在合作创新时很可能采取背叛策略。
  总之,创新型企业区域集聚的技术创新活动作为一个复杂的运行系统,以上各种机制间相互作用并产生影响,共同促进集聚区内部各创新型企业参与创新,实现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
  3 促进创新型企业区域聚集的对策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双创战略的深入推进,创新型企业集聚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促进地区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支撑。在目前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加速创新型企业集聚,发挥其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方面的创新集聚示范引领作用,对促进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能力及规模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3.1 强化知识产权法规约束,保护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   创新型企业集聚区的形成发展,有利于促进知识信息和技术交流,在促进企业间的技术创新、避免重复创新投资的同时,也可能遭到技术的知识产权侵犯。而创新型企业技术人员,尤其是拥有企业核心技术的专业人员流动,也将带来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虽然目前我国的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技术合同法对技术人员的流动做了一定的规定,但仍不能有效地制止这类行为。此外,在技术引进中也须对引进专利的实用性、新颖性、创造性以及有关专利的保护期限、范围等问题进行审查。因此,在创新型企业集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强化法律法规约束,完善促进技术创新的法规体系,对于专有信息等知识产权要加强嚴格保护,以促进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得到有效应用与保护。
  3.2 培育集聚的创新文化,营造技术创新的浓厚氛围
  创新文化氛围是集聚区内部技术创新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各创新型企业主体的技术创新热情、创新观念和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尽管在创新型企业区域集聚过程中,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间存在着频繁的交流和合作,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产生、消化、模仿和扩散,但是这种效应是自发和被动的,它对技术创新的扩散效果还远不够。创新的高投资、高风险性决定了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可以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创新型企业间的彼此信任,能够促进相互合作与交流,加快新技术的开发、扩散。因此,在创新型企业区域集聚过程中,企业、政府及中介机构等各种行为主体充分重视创新文化的培育,共同打造基于学习、信任、竞争与合作的企业文化和区域文化,使集聚区域的创新生态系统尽快得到完善,以提升区内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3.3 建立集聚创新的生态网络,打造技术创新软环境
  创新型企业集聚区域内,存在着各种技术创新合作组织,有的是基于企业相互间的技术合作共建科技研发中心;有的是依托现有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通过入股方式加入创新网络。高校院所通过提供科技创新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和技术人才等加入区域技术创新网络;科研机构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加入技术创新网络;政府通过对创新网络中的研究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或与企业一起开发基础共性技术,降低创新投资的风险和压力。集聚区域内部创新网络的形成为各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成为创新动力的持续支撑。为维系创新生态网络持续良性运行,政府有关部门通过政策手段协调相互间的利益冲突,建立基于创新贡献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各企业相互间创新共享、协作为核心的合作信任关系。此外,政府为推进创新型企业区域集聚的创新网络建设,应在明确创新网络定位基础上,强化服务保障、制度建设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任保平,李禹墨.新时代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转换[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9,35(1):5-12.
  [2] 郭凯,付浩.技术创新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基于中国2000—2016年样本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3):58-62.
  [3] TORRI M C,LAPLANTEJ . Enhancing innovation between scientific and indigenous knowledge: pioneer NGOs in India[J].Journal of Ethnobiology & Ethnomedicine,2009,5(1):1-12.
  [4] 刘修岩,陈至人.所有制影响企业从集聚中获得的收益吗?:来自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层面数据的证据[J].世界经济文汇,2012(4):1-14.
  [5] 陈良文,杨开忠.集聚与分散: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的整合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8(1):53-70.
  [6] 杨国亮.论范围经济、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的相容性[J].当代财经,2005(11):12-16.
  [7] 赵伟,王春晖.区域开放与产业集聚:一个基于交易费用视角的模型[J].国际贸易问题,2013(7):38-49.
  [8] 李新安.对外开放与我国区域技术进步的关联机制:兼论在开放中促进中部崛起[J].当代财经,2008(3):75-80.
  [9] 吴结兵,徐梦周.网络密度与集群竞争优势:集聚经济与集体学习的中介作用2001-2004年浙江纺织业集群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8):69-76.
  [10] 李新安.中小企业集聚创新与集群网络互动机理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5,29(1):81-87.
  [11] 杨剑,方易新,杜少甫.考虑参照依赖的企业合作创新演化博弈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20,28(1):191-200.
  [12] 李新安.产业集群合作创新自增强机制的博弈分析[J].经济经纬,2005(3):53-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23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