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图书馆文献流通服务的优化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耿春煜

  【摘要】    图书馆的文献流通服务是图书馆的基础性业务,某种程度上也是展示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窗口。本文针对图书馆流通工作和工作人员的现状出发,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新形势、新环境下图书馆文献流通服务存在的问题,继而从理念、细节、素质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优化策略,以期更好发挥图书馆的社会价值,让公共图书馆的文献流通服务成为图书馆的亮丽风景。
  【关键词】    图书馆    文献流通服务    优化策略    工作理念    细节意识
  一、时下图书馆文献流通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问题主要出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缘于内部的文献流通服务工作本身,另一个则为外部新环境的冲击。
  就内部角度而言,我们知道,图书馆的流通部门是图书馆的重要对外展示窗口,肩负着馆藏图书的管理、外借、保护、修整等工作,是和读者接触最为直接和频繁的部门,是一项基础性的业务。也正是因为基础性,导致许多人认为这项工作不重要,翻来覆去无非就是借书、整理、上架等工作,重复性强,枯燥乏味,没有发展前途,甚至在心理上也有矮人一等的偏差思想,很难将自己的心思完全投入到自己的工作,这使文献流通服务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就外部环境的冲击而言,这种外在冲击一是缘于新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文献流通服务带来很多变化,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信息需求的广度和深度要求员工不能再墨守成规,用旧的服务方式来应对现实状况,但要想对接、适应时代变化也需要一段时间,由此也出现许多工作人员不适应的情况,给图书馆文献流通服务带来困扰。另一方面,由于直接面对读者,加上读者数量的增加,要求的提高等原因,部门与读者之间也会因为服务细节、图书损坏等问题出现一些纠纷,许多馆员工作压力不断加大,影响工作热情和工作效果。
  二、图书馆文献流通服务的优化策略
  要想解决上文我们指出的两个问题,进一步优化图书馆的文献流通服务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转变理念,强调流通窗口的重要性。文献流通部门是展示图书基础价值的重要部门,是图书馆的“门脸”。要引导部门馆员认识到流通部门不僅是图书馆的外部窗口,也是展示单位服务意识和精神文明的窗口。每一位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不仅关系到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利用程度,关系到图书馆作用的发挥,还关系到读者眼中图书馆的形象,关系到社会公众对于这个集体的整体评价。从这个角度来讲,这项服务有着重要的、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说,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有更多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明确为读者提供良好服务就是为单位赢得社会口碑。图书馆也要给予流通部门人员相应的支持,运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激励手段,让部门官员感受到组织重视和人文关怀,调动工作积极性。
  第二,优化细节,提高文献流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时下人民对于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就要求图书馆要坚持“读者至上”的工作理念。以读者为中心,在细节处优化,在服务中彰显图书馆的用心之处,这对于直接和读者打交道的文献流通部门更为重要。比如说考虑到一些身高不高的读者,可能需要踮起脚尖才能拿到高书架上的图书,在最初的摆放设计时就要尽量避免把一些热门书籍放在较高的书架层次上,或者在书架周围放置一些可供借助增高的小凳子。这方面的细节优化举措还有很多,再比如增加可移动的小座椅,目的在于缓解读者长时间借阅图书时的站立疲劳;针对热门书籍,适当放宽借阅数量和借阅期限;设置意见箱,征求读者对于流通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归还的图书要做到第一时间上架,以免耽误其他读者借阅等等,这些都需要考虑和优化。
  第三,适应形势,不断提高流通部门的人员素质。我们已经指出,新形势下,随着图书馆服务内容和管理模式从传统向信息化、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对图书馆文献流通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种情景下,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传统业务,还要学会如何将新技术应用到文献流通服务之中,这就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当一些新系统、新软件应用后,需要及时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使流通部人员熟练掌握操作要领,帮助解决读者在使用中的问题,提高新技术的应用质效,此时的流通部人员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力”工作者,而是一个“技术顾问”,这就是更为深层次的服务。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技术性的培训,传统的理念培训也不可少,虽然技术让更多地工作被机器所替代,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不可少的,要在提高流通部门人员专业素质的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人文素养,以便更好地展示图书馆人性化的读者服务工作。
  参  考  文  献
  [1]杨欢.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的完善策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05):153-154.
  [2]滕哲.图书馆“大流通”服务模式研究——以鞍山市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7,39(06):98-1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36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