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德职教硕士培养比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兆诚 曹晔

  [摘要]中德两国职教硕士在培养目标、招生对象、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制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性。德国职教硕士培养具有管好两端、规范中间、本硕一体、重视实践、突出能力的特点,而在我国职教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全日制生源缺乏相应的专业背景和相应实践经历,难以开展职业教育课程和专业教学方法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课程设置仍然偏重学科体系,本硕两阶段学习内容不衔接;实践能力培养存在实践教学时间短、过程不规范、质量无法保证等诸多问题;培养年限过短,以在校学习为主,对实践能力培养不够重视。针对上述问题,借鉴德国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我国职教硕士培养可从优化生源结构、加强专业教学法教师培养、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探索本硕衔接一体化培养模式、构建“三元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职教硕士;中国;德国;培养体系
  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建立一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扩大职业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规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了更好地适应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2015年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体系中增设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以下简称“职教硕士”)。职教硕士的设立不仅丰富了我国教育硕士培养体系,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层次职教“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但由于当前我国职教硕士培养工作尚处于试点阶段,实践中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在职业教育领域,德国不仅有着较长的历史,而且形成了独特和完整的培养体系。通过中德两国职教硕士培养状况的比较,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借鉴德国职教硕士培养的先进经验,以期推动我国职教硕士培养规模和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一、中德职教硕士教育的比较
  (一)培养目标的比较
  培养目标是依据国家教育目的与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任务对教育对象提出的具体培养要求。关于职教硕士的培养目标,德国在2013年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大学里进行科学认识和职业实践的培养,具备从事教师职业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既突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又强调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而我国职教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不仅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还要具备较强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可以发现,中德两国职教硕士的培养目标存在共同的特点,即把职教硕士定位于培养未来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都强调教师掌握教育理论和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从而能够胜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但两国的培养目标也存在不同的方面,依据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德国职教硕士的培养更加注重对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教学法的掌握,强调教师的專业性,通过运用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其培养目标体现了很强的专业能力导向;我国把职教师资的培养定位为“双师型”教师,既懂得运用教育理论知识进行教育教学,也能在实践教学环节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对于职教硕士的培养,是在掌握扎实职业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仍需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通过运用研究能力进行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二)招生对象的比较
  自加入博洛尼亚宣言以来,德国开始改革大学学制,其职教师资培养采用本硕连读模式,即大学阶段分为本科和硕士两个阶段。改革后德国的职教师资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第一种是高中生通过高考进入职教师资“本硕连读”培养阶段;第二种是非职教专业的其他大学生在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之后进入职教硕士培养阶段;第三种是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参加培训后获得师傅证书或培训师证书。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第一种渠道。
  通过教育分流,德国的中学毕业生中大约有60%的人选择进入“双元制”学校进行学习,而有资格在德国接受职教硕士培养的全日制生源有两种,一种是文理中学毕业生,另一种是普通大学毕业生,两者共同点是有着非常优秀的学习成绩。因此,德国职教硕士的招生对象门槛和标准比较高,除了要求具备高校入学资格,还需要至少一年的职业实践经历;而在“出口”处,有严格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学生必须拿到硕士学位,并完成2年的教育实习之后,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才具备职教教师的资格,最后以聘任的方式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可见,德国职教硕士的“入口”和“出口”两端是高标准和严要求的。我国职教硕士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类型,全日制生源是符合招生专业要求,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同等学力)的大学毕业生;非全日制生源来自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要求具备学士学位和3年以上工作经历。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德国职教硕士的招生对象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渠道多元化,既有通过入学考试筛选的生源,也可以是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的非职教师范生和具有丰富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但必备条件都是有至少一年职业实践经历,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二是生源选拔层次高,通过考试进入本硕连读的生源都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在入口处确保生源质量,为之后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而我国职教硕士的入学渠道单一,只有通过全国统一的研究生考试才具备入学资格,且实践经历要求仅限于非全日制生源,对生源实践能力要求不高。目前,我国职教硕士的生源以全日制为主体,辅之以少数的非全日制生源,在生源结构上并不合理。不同于德国的职教硕士生源,我国全日制生源虽然也是普通教育毕业生,但这些学生缺乏相应的专业背景,对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涉之甚少,不仅职业教育理论基础薄弱,还缺乏相应的企业和职业实践经历,动手能力不强,在职教硕士培养过程中难以开展职业教育课程和专业教学方法的理论学习和实践。
  (三)课程设置的比较
  德国职教师资的培养任务主要由理工类大学和综合型大学专门设立的教育学院(职业教育学院)承担,其中职业教育院系负责教育学类课程教学,专业类课程则由其他学院实施。德国职教硕士在5年的大学教育阶段需要修满300学分。在本科阶段,学生以学习专业性知识为主,在3年的时间里修满180学分,包括第一专业课程100学分、第二专业课程40学分、教育学课程30学分,毕业论文10学分。第一专业课程是本科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旨在使学生能够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如建筑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经济与管理等16个专业;第二专业课程主要学习普通教育科目,如德语、数学、历史等。教育学课程包括专业教学论和职业教育学。此外,德国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攻读两个专业,即一个主修专业和一个辅修专业。攻读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有三种不同的组合形式,第一种是选择两个不相关的职业教育类师范专业,第二种是选择两门相关的职业教育类师范专业,第三种是选择一门普通专业和一门职业教育类师范专业。本科阶段的学习由学习模块构成,而学习模块又可分成若干教学单元,以模块考试的形式结束。在2年的硕士阶段时间里,学生需修满120学分;其中,第一专业12学分、第二专业25学分、职业教育学和专业教学法63学分、毕业论文20学分。学生在硕士阶段的课程学习是在本科基础上的延伸,是对本科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因而其课程在两个阶段中得到了很好的衔接和贯通。   从培养方案来看,我国职教硕士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程设置分为四个模块,由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与实践教学构成,学分要求不低于36学分。学位基础课12学分,包括外语、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等课程;专业必修课10学分,由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分析、专业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职业技术教育测量与评价和专业领域发展前沿专题组成;专业选修课6学分,涵盖“信息技术应用”“班主任与班级管理”“职业教育政策”“行业技术技能”和培养院校自设五大模块,在每个模块基础上开设若干门选修课程;学生需在每个模块中至少选修一门课程。实践教学8学分,职教硕士以“职业学校课程开发、专业建设、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应用”和“企业生产过程与岗位能力专题研究”为主题,提交两份字数不少于4000字的研究报告。
  通过课程设置的比较可以发现,德国分为两个阶段培养职教硕士的专业理论、教育教学知识和实践能力,其课程设置建立在职业领域上,既涵盖了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多个方向,也包含了普通文化课以及教育学的课程,实现了普通教育课程、教育学课程和专业学科课程的融合,体现了职教硕士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的统一。此外,德国职教教师在中职学校需进行两个专业的教学,因此,职教硕士在大学阶段需要学习两个专业的知识,对其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從当前我国职教硕士课程设置来看,课程结构并不合理,体现在普通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占总学分的22.2%;职业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专业教学法和专业方向课程仅分别占学分的11.1%、13.9%和13.9%,职业性和专业性不强;在课程学分设置上,德国职教硕士课程要求在两年的时间里修满120学分,而我国的课程规定是不少于36学分,远低于德国学生的学习要求。总的来说,德国职教硕士课程按职业领域进行设置,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出很高要求,课程结构合理,本硕阶段学习内容能够衔接和贯通,实践性和专业性突出;我国职教硕士课程设置仍然偏重学科体系,对于学生学习能力要求较低,研究性内容较多,结构比例不合理,系统性关联性不强,导致学生本硕两阶段学习内容不衔接的问题,在课程上难以实现“三性”融合,培养特色体现得不明显。
  (四)实践教学的比较
  实践教学是职教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影响着职教师资的培养质量。德国职教硕士培养涵盖企业实习、定向实习、教学实习和教育见习四种实践教学形式,在本硕连读培养模式下,学生入学时就已具备至少1年的企业实践经历;在本科阶段,学生还要完成26周的企业实习,并有专门的企业实习标准和要求,企业实习可以在学校期间的任一时间段完成;同时,学生在本科阶段需完成4周的定向实习,实习内容包括听课、参观及研讨会等。在硕士阶段,德国也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提出了要求,学生需要完成第一专业和第二专业各4周的教学实习,内容包括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等;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后,德国职教硕士还需参加专门的教育实习,见习学生一方面由职业学校的辅导教师带领教学实习,另一方面每周有一天需在教师进修学院或大学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课程的学习,并要求学生掌握和发展相关的教学能力,如处理复杂的课堂教学情境、熟悉本专业领域特有的成绩评价方法、能够与不同专业的团队合作等。此外,德国通过建立职教师资在职培训网络、教师校本培训和校企合作培训等途径,提升职教师资的实践能力。
  我国职教硕士的实践教学分为教育实践和企业实践两个部分,实践形式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企业实践、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行业企业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教学时间要求不少于1年,分别进行不少于3个月的中等职业学校实习和企业实习。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德国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和培养是十分严格的,不仅在入学条件上规定具备至少1年的企业实践经历,还在大学阶段安排了大量的企业实习和教育实习,且对学生实习有着明确和严格的规定,确保学生实习的内容和所学专业的一致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学生实践教学的质量,切实地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之后顺利适应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我国职教硕士的实践教学来看,虽然形式多样,但实际上对实践教学并无明确要求,实践效果无法得到保证,企业和学校各3个月的实习时间不足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且对实习内容和要求没有过多涉及,在实践中仅有形式,缺乏具体内涵,实习过程是否和所学专业相联系,是否有实习教师帮助指导,都存在一个很大的疑问。和德国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相比,我国在职教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上,存在实践教学时间短、过程不规范、质量无法保证等诸多问题,这对于要求掌握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的职教硕士是非常不利的,需要培养院校和实习单位进一步完善职教硕士的实践教学。
  (五)学制的比较
  改革后德国职教师资的培养年限为7年,包括5年的大学教育和2年的教育见习两个阶段。在5年的大学期间,分为3年的本科阶段和2年的硕士阶段。在本科阶段,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硕士阶段则以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为主,包括课程论和教学法,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并通过学位考试后即可获得硕士学位。但如果想成为一名职业教育的教师,德国职教硕士仍需进行大约2年的教育实习,教育见习由各州设立的教育学院和职业学校共同负责,主要是巩固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法,在见习期结束后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方可获得职教教师的资格。
  我国职教硕士培养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形式。全日制的学制是固定的,共计2年;非全日制相比全日制更灵活,采取脱产、半脱产和在职兼修等多种方式,脱产学习年限学制为2年,要求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而半脱产和在职兼修的学制一般为3~4年,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6个月。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德国职教硕士的培养时间长达7年,在大学教育结束后,仍需进行2年的教育见习,可见其对于职教师资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视。相比之下,我国职教硕士培养年限过短,且学生以在校学习为主,完成学业之后没有专门的教育见习,反映出对于职教硕士的实践能力不够重视。   二、德国职教硕士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一)优化职教硕士的生源结构
  我国职教硕士的培养定位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既掌握扎实的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虽然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已有所提高,但仍难以满足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而按照“双师型”的要求,当前职教硕士3个月职业学校实习、3个月企业实践实际上难以取得双赢的效果。从德国职教硕士培养的经验来看,其生源入学之前已经有至少一年的企业实践经历,学生具备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能够在大学阶段的实践中有效地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相比之下,我国职教硕士生源大部分是来自于普通教育的毕业生,不但缺乏职业教育急需的实践经历和技术技能,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能力培养,不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针对当前职教硕士生源实践能力弱、实践时间短的现状,要積极调整生源结构,拓宽职教硕士的生源渠道:一是招收具有专业背景的职业技术师范生,这一类型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接受了专业的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实践学习,教育教学能力较强,且具备一定的技术技能基础。二是把教育实习和企业实习分开进行,在职前阶段只开展师范教育,着重培养教育教学能力,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教学技能;企业实践则安排在学生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业后进行,在入职前职教硕士需完成半年企业实践才能上岗。三是吸引更多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的考生报考,对取得中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考生在入学考试成绩中给予加分,以减轻他们的顾虑和报考压力,改善职教硕士的生源结构。
  (二)加强专业教学法教师培养
  职教硕士开展的是专业学科教育,传授的是学科教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培养院校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背景、掌握专业理论和技能,而且还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普通师范教育在学科教学论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学科教学体系,许多普通师范院校都开展了学科教学论的研究生教育,建立了一支成熟的学科教学教师队伍。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在办学实践中更加强调对中职学校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近些年伴随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进行,开始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教学法和课程开发。从目前职教硕士试点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大部分培养院校不仅没有开设专业教学法课程,而且缺乏掌握专业教学法和课程开发的专业课教师。为此,培养院校要加强能够驾驭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掌握专业教学法教师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培育:一是完善教师的岗前培训与职后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院校要充分发挥师资培训基地的优势,借助校本培训的方式,有计划地对新教师开展有关专业教学法的短期集中培训、研讨会,在有经验的老教师指导下从事教学,深化新教师对专业教学法的理解和运用,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有条件的培养院校可以选派一部分骨干教师到国外培训,学习国外先进的专业教学法,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二是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培养院校要增加专业课教师的专业实践时间,安排专业课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了解该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与前沿理论,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并在教学中运用,使其逐渐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另一方面,从企业中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改善培养院校专业课教师的结构。
  (三)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面实行“国考”,考试内容和难度有了较大的调整,且师范生也被纳入考试对象的范围,专科生从大二、本科生从大三开始报考。不同于普通师范教育,国家仍未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笔试部分借用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面试也很难考查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资格制度。借鉴德国的经验,应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第一,把技能等级证书作为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的必备条件,提高职教教师的准入门槛。考生只有拿到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才可申请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第二,由利益相关方成立考核委员会。考核委员会应由多个相关利益主体构成,严格规范职教教师的准入资格,全面了解学生在见习学校和培养院校的综合表现,从整体上对考生做出客观的评价,最大限度地保证考试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第三,在考试内容方面,笔试部分应适当降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比例,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着重考查职业教育理论知识,检验考生对于职业教育理论的掌握程度;在面试部分采用试讲+考生技能操作环节,试讲环节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技能操作则检验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综合评定考生是否具备成为一名合格中职教师的资格。第四,考试形式应采用审核制,把师范生的教育见习纳入教师资格认证的审核范围内,非师范生则要求至少有一年相关专业的实践经历。结合我国国情,职教硕士的教育见习应在获取“两证”(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后开展,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引导职教硕士到相应的见习单位进行不少于1年的教育见习,并由国家财政拨款保障学生教育见习的顺利开展。此外,针对职教硕士的课程设置与教师资格考试内容并不对接的现状,培养院校需要积极调整课程结构,以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提高职业教育理论、专业教学法和实践课程的比例。
  (四)探索本硕衔接一体化培养模式
  职教硕士是融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类型,是依托本科学科专业教育的条件下开展的教师专业教育,因此本科阶段的教育对于职教硕士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德国,高校尤其看重职教硕士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历,并把职教硕士分成本科和硕士两阶段进行培养,在5年的时间里全程贯彻理实一体化的原则、行动导向的理念,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密切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高水平高技能的职教师资。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分段培养的模式,采取本科硕士相衔接的方式进行职教硕士的培养,提高职教硕士的培养质量。探索本硕衔接培养的新模式,可以采取先试点,再逐步推广的方式。比如,湖南省在免费职教师范生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探索“高职—本科—专硕”一体化培养模式,以原有“2+2”免费职教师资培养为基础,依托湖南师范大学职教硕士学位点的培养优势,将培养计划延长2年,增加职教硕士的培养内容。培养阶段结束后,学生获得硕士学位。在硕士阶段,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并重,强化学生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和教师教育的体验。湖南省开创的这一培养模式,虽尚处于探索阶段,但也不失为培养职教硕士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途径。   首先,本硕衔接模式下,试点单位应选择具有职教领域硕士点的全国重点师资培养院校。其次,本硕连读的培养年限应为6年,即4年本科+2年硕士,本科阶段主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性,同时还要把实践教学贯穿于学习过程中,安排固定周数的教育实习、企业实习以及定向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硕士阶段,培养院校要做好课程的衔接工作,学习内容应是对本科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学生主要学习教育学课程以及专业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此外,硕士阶段仍要安排教育实习和企业实习,巩固和提升职教硕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最后,培养院校应和实习院校、企业共同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兼顾职教硕士的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硕衔接培养模式。
  (五)构建“三元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
  不同于学术型硕士,职教硕士作为一种应用性很强的人才类型,尤其强调“做中学”“做中教”,人才培养过程要求突出实践教学。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职教硕士既需要在校内进行教育实践,也需要到校外进行职业学校教学实践和企业实践。在职业学校教育实践中,职教硕士主要是加深和巩固对已有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尝试把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实践内容是通过参与备课、独立进行教学设计,独自开展课堂教学等活动,强化其教育教学技能;在企业实践中,职教硕士需要了解企业生产的具体流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操作、训练和强化工作技能,掌握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生产过程,培养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从我国当前职教硕士实践教学开展情况来看,原则上1年的时间并不足以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为此,应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加强教育实践和企业实践的联系与融合,建立培养院校、企业、职业学校协同育人机制,一是依托培养院校的企业实践基地;二是依托中等职业学校的企业实践基地,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过高、专业课教学任务重的现状,可以把职教硕士的企业实践与中职学校学生企业实践相结合,职教硕士在企业实践中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企业实习,既可以缓解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紧张的局面,也可以锻炼职教硕士的学生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安冬平.中国职教师资培养路径创新与超越:基于德国经验的历史追踪与系统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8(21):79-86.
  [2]曹晔.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生学位制度的解构[J].职教论坛,2013(28):4-7.
  [3]曹晔,李新发.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特色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5):48-53.
  [4]曹睆俊,李仲阳,唐智彬.职教师资“高职—本科—专硕”一体化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16(8):106-110.
  [5]陈永芳,杜鹃.博洛尼亚进程后看德国职教师资培养的变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2(4):90-93.
  [6]高松.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中专业及课程设置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0(2):27-34.
  [7]蒋新萍,程畅.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简介[J].现代职业教育研究,2014(4):49-53.
  [8]李明慧,曾绍玮.德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渠道、经验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8(22):45-51.
  [9]刘立超.德国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研究[D/OL].天津:天津大学,2010[2019-09-16].
  [10]卢双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11]武婧.德国职教师资职前培养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职教通讯,2017(1):44-48.
  [12]謝莉花.由职业性专业课程看德国职教师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5(4):75-79.
  [13]谢莉花.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三性融合课程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4(5):24-32.
  [14]徐涵.教育硕士(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9(5):83-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52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