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坤 王胜男 董毅

  [摘要]中高职和相关企业“双师型”人才匮乏,现有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难以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并进的目的。云南师范大学与云南省部分高职院校合作开展“3+2”双专业职教师资一体化人才培养,立足“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需求,注重职教师资质量并凸显职业教育特色,是基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要求的一次创新。文章通过梳理近年来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并通过问卷调查对“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进而提出发挥地方政府引导作用,完善招生机制、质量监测评估体制;加快技能人才保障机制建设,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加强教资培训平台建设,实施1+X证书制度;促进“多元”育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教学形式。
  [关键词]“3+2”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双师型”职教师资
  一、职教师资培养政策发展历程及模式研究分析
  我国职教师资培养从无到有,逐步精细化,在每个阶段的研究都有其重心及特点。根据职教师资教育发展特征,可以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职教师资培养政治历程分为三个时期:1949—1977年,缺乏专门政策的低潮阶段;1978—2004年,依法治教的探索与调整的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深入发展与国际化时期。职教师资的培养主体由一元封闭向多元开放转变,培养内容由单一专业能力向综合职业素养发展转变,培养重心由注重数量向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转变。“双师型”职教师资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点,有学者指出“双师型”教师技能结构应体现服务于“教”的宗旨,而不能等同于一般技师。着力创建职前培养体制、多元主体联合办学进行课程改革、招收优质生源、改进教师资格和聘用制度等形式成为职教师资改革的基本思路。通过政府、专家等的不断探究,积极分析借鉴国外职教师资培养经验,探索出许多符合中国国情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主流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包括分段教学培养模式、合作办学培养模式。“双师型”教师培养应当以需求为导向,以高校、职业院校、企业为主导,主要采取课论教学、校内及校外实践结合的教学形式,外显于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书的三证融合。
  现有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难以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并进的目的。从已有的资料来看,专门针对职业教育师范生培养模式的研究起步晚且趋于表面;研究主题局限于一定范围,具有重复性和趨同性;大多数仍然停留在宏观层次的研究,缺乏微观分析,多为政策、出现的问题、策略等宏观层面,具体实施方案较少,可行性较低。从参与主体来看,应用型大学或综合型大学在参与职教师资培养的过程中,缺乏相关政策保障,外部驱动力不足,在专业及课程设置上难以实现“三性”融合,并且缺少理实一体化的师资队伍;企业与职业院校在职教师资培养协作关系上没有深入,职业院校具有积极性,但无主动权,企业则反之,缺少内在利益驱动,导致合作难以维持。
  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十二条指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多措并举,不能局限于某一面,需要对职教教师的招聘制度、培养方法及薪资待遇等进行改革。同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就实施中国特色“双高计划”做出部署,第八条指出要以“四有”标准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双能”“双证”“双源”结构是职教师资能力的基本要求,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而提出的地方“3+2”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以地方高校为依托,避免了政策缺乏针对性的弊端。云南师范大学“3+2”双专业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际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立足于“双师型”职业教师培训需求,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使岗位实现一一对接,有效缓解中高职和相关企业“双师型”人才匮乏的现象,是对职业教育改革这一时代性要求的前瞻性教育探索。
  二、“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情况抽样调查研究
  (一)“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建设基本情况
  云南师范大学“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体现在多专业混合编班培养体系的构建,使专业科学和教育科学紧密衔接,实现了技术性、专业性和师范性相统一,为云南省地方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撑。通过招收云南省部分高职高专优秀毕业生,在云南师范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培养的职教师资将具备“双能”,能够用专业的态度、批判创新性思维进行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在全国范围内,“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多专业混合编班培养体系的构建尚属于首创。
  云南师范大学“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为背景,充分发挥云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优势,立足“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需求,在培养层次设置上分为两层:第一层次为3年的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获得专科学历并取得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第二层次为2年的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的学习,获得本科学位并取得相关专业教师资格证书。第二层次的学习是丰富教学理论的关键,文章主要探讨第二层次的教育活动。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基本学制2年,不实行弹性学制;在学科内容设置上,重视培养学生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能力,提高学生掌握职业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能力。“3+2”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其中理论教学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方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实习实训组成,旨在形成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课程结构体系。
  结合云南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自2017年起,云南师范大学面向全省10所高职院校定向招收优秀应届专科毕业生,升入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技术学院教育学(专升本)专业深造学习。目前有“3+2”职教师资在校生84人,2017级在校生55人,约占总人数的65.48%;2018级在校生29人,约占总人数34.52%;其中,男性37人,约占总人数的44.05%;女性47人,约占总人数的55.95%。2018级职教师资班学生来源为云南省6所高职院校的文理专业优秀毕业生,其中文科生包括艺术教育、酒店管理等4个专业,理科生包括林业技术、汽车维修与检测技术、农产品检测等5个专业;2019级招生计划中新增2所高职院校,文科新增5个专业,理科新增20个专业。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问卷以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现状为切入点,研究分析职教师资班对“3+2”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现状并寻找改进建议。本次调查以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17级、2018级“3+2”职教师资班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星”进行问卷发放,回收有效问卷83份。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职教师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职教师资改革为关键词,搜集相关研究文献,分析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发展历程;研究采用自编问卷,确立正式问卷后,以云南师范大学职教学院“3+2”双专业职教师资班为研究对象,进而分析其发展现状,从而对“3+2”双专业职教师资专业发展提出针对性对策。
  (三)调查工具与设计
  1.调查问卷结构设计。本调查使用自编问卷,基于相关文献、理论及已有同类问卷,进行改编及选用,形成问卷框架,通过调整、修正问卷题项表达,将意义重复或相近题项进行合并,最终讨论形成研究调查问卷。问题基于专业认可、培养现状、能力掌握、培养需求及从教动因来展开。问卷计分规则为5分制,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中间态度、比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分别记分为 1、2、3、4、5,得分越低说明认可度越高。其中,将能力掌握等级分为四级,V17、V18为多选题,具体问卷框架见表1。
  2.信度与效度。为保证问题同质且具备可回答性,对问卷数据进行信度分析。一般认为多选题没有必要参与信度检验,将多选题剔除后,对其余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信度结果,见表2。总体Cronbach系数0.944,培养现状及能力掌握Cronbach系数分别是0.918、0.902,测量结果可靠。为准确测量调查结果反映所要考察内容程度,对数据进行KMO与Bartlett球形检验,量表KMO值为0.852>0.8,球形检验显著性为0.000,说明对“3+2”职教师资班调查得到的结果显著,量表整体拟合度较好,具有分析的意义和价值。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专业认可度调查数据分析。专业认可度各题(对“3+2”职教师资的满意度、问起专业时感到自豪的程度、选择“3+2”职教师资的意愿程度、成为教师的意愿程度、了解普通院校与职业院校教师区别程度、对培养模式的满意度)进行均值检驗,各题均值分别为2.69、2.86、2.81、1.78、2.23、2.61,总体平均值为2.50,说明“3+2”职教师资班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偏低。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对各题进行标准差计算,分别为1.139、1.220、1.344、1.147、0.938、1.177,说明此组数据间的差距不悬殊,数据较稳定可靠。通过样本数据分析发现,首先,“3+2”职教师资班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度不是很高,在课外交谈时分别有29.69%、7.81%的学生对专业感到尴尬或难以启齿。其次,“3+2”职教师资班学生具有很强的成为教师的意愿,约73.44%的学生希望毕业后能成为一名教师,但愿意成为职业院校教师的仅占所有调查对象的45.31%。最后,数据还不能很好地体现普通院校与职业院校教师的区别。综上,学校和院系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发现问题后要尽快分析原因并解决,让学生得以重拾专业信心,提高专业认可度,使其更加积极地完成学业,同时促进“3+2”职教师资专业稳健发展。
  2.培养现状调查数据分析。通过对培养现状各题(任课教师激励我们从教符合程度、“3+2”职教师资培养条件符合程度、任课教师想把我培养成职教师资符合程度、实践时间充足符合程度、教育类技能课程开设数量充足符合程度、上课时间安排合理符合程度)进行均值检验,其均值分别为2.11、2.61、2.11、2.51、2.64、2.69,总体平均值为2.445,标准差分别为1.114、1.255、1.041、1.195、1.264、1.271,说明此组数据间的差距不悬殊,数据较稳定可靠。通过样本数据分析发现,“3+2”职教师资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合理,任课教师对学生认真负责。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且将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的“双师双能型”、复合型职业教育专业教师作为首要培养目标,开设数量充足的教育类技能课程,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与周边职业学校开展友好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以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并给予学生充足的实习实训场地及时间。有53.69%的学生认为“3+2”职教师资培养条件符合专业要求,有57.82%的学生认为教育类技能课程开设充足,有62.5%的学生认为实践时间充足。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牢牢把握职教师资培养目标,经常鼓励“3+2”职教师资班的学生从事教师职业。有78.13%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注重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积极鼓励他们成为教师。这些都充分说明“3+2”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需要以任课教师为抓手,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3.能力掌握调查数据分析。通过对能力掌握各题(教学分析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媒体选择使用能力、教学评价策略选择能力)进行均值检验,其均值分别为2.36、2.33、2.19、2.34,总体平均值为2.305,说明“3+2”职教师资专业能力掌握还有所欠缺。标准差分别为0.574、0.644、0.644、0.695,说明此组数据间的差距不悬殊,数据较稳定可靠。通过对“3+2”职教师资班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学生的能力掌握还较弱,欠缺系统的教学分析能力,对教学活动缺乏组织能力,教学评价策略的选择能力还很弱,教学媒体的选择使用能力相对较好。从相关性分析及各项能力掌握情况来看,各项能力的掌握均与总体专业认可度及培养现状呈中性及以上显著相关,其中培养现状与总体能力掌握相关性最强,Pearson系数=0.598(>0.5),说明在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及教师的鼓励是影响总体能力掌握的关键因素,课程内容安排越合理,学生能力掌握就越熟练,教师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并进行适当鼓励,学生自信心越充足,越愿意去学习;相比而言,学生对专业认可度与总体能力掌握的相关性也较高,但通过分析发现学生对专业满意度不是很高,说明还应当分析发现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不足,积极改进,重拾学生专业信心。   4.培养需求调查数据分析。在培养需求调查中,选择教育见习和专业技能实训的频次相等,占70.31%,其次分别是职业院校参观和教学技能大赛,分别占59.38%和56.25%,选择教育讲座的占32.81%,选择其他的占10.94%。样本数据分析发现,年级及性别对教学活动选择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教育实习和专业技能实训是将理论知识外化的最有效途径,学生在系统的课堂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足够的理论知识,通过实习实训接触一线技能型教师,再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能够将所学知识最大限度地应用到真实场景中,教学能力快速提高。由此可见,教育实习以及专业技能实训也是“3+2”职教师资班学生能力提升最关键的教学活动类型。
  5.从教动因调查数据分析。在从教动因调查中,选择热爱教师职业的占67.19%,选择教师工作好、喜欢与学生相处的占62.5%,选择教师职业稳定、收入有保障的占53.13%,选择当教师有成就感的占48.44%,选择家人支持的占46.88%,选择自己性格合适的占39.06%,选择教师社会地位高的占28.13%。样本数据分析发现,年级与性别对从教动因的影响不显著。由此可见,在选择职教师资的原因中,由高到低分别是热爱教师职业、工作环境好及对学生的喜爱、稳定性及收入具有保障、成就感、家人的支持、性格原因、社会地位高等。由此可知,影响职教师资从教倾向主要包括:个人特质、家庭因素、重要他人影响以及教师的职业特性等。
  (五)取得的成就
  1.“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具有全国领先性。云南师范大学与省内部分高职院校联合开展的“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是自提出“3+2”职教师资模式设想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实施的具有代表性的方案,是基于地方经济市场的需要,结合云南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通过对比普通师范职教师资,参照其他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得出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教育实践活动,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多专业混合编班培养。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势必需要一大批具有“双师型”特征的职教师资,它的培养需要高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中来。云南师范大学通过与省内部分中高职院校联合开展职教师资培养,进行了适配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教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开发,使“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不仅实现了“三性合一”提升职教师资的岗位胜任力,而且服务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对国内其他地区开展“3+2”职教师资培养具有借鉴作用。
  2.“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为服务区域经济做出贡献。职业教育的盛衰决定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基本职能之一。职业教育现在面临的一大矛盾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不足是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职业技能型人才具有高素质、优技能,而就目前云南省的部分中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来说,仍存在学历偏低、专业不对口、队伍不稳定等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学习生涯的发展。“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恰好抓住了这一矛盾发生的关键点,以培养一批具有“双证”“双能”的“双师型”职教师资为抓手,他们将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做支撑。
  3.“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促进高校产学研用一体化。作为引领地方教育健康稳健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的地方高校承担着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要求知识技能的传承,也要求知识技能的不断创新。高校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素养应当和社会职业协调一致,但就目前的培养现状来看,传统高校课程教学采用分科教学的方式,存在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知识技能过于陈旧等问题,导致培养的人才无法对接社会需要。云南师范大学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研究,思考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以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为指导,充分利用云南师范大学、中高职院校、企业等多种教学环境,整合教学资源,把理论知识的学习、直接实践经验获取的生产、科研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将“用”放在突出地位,进行科研技术创新,在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实现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对省内其他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办学具有借鉴作用。
  4.“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拓宽高职院校学历通道。高校扩招增加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也导致了学历的相对贬值。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由于社会资源数量的绝对有限性,资源以不平等的方式在不同阶级、不同层次社会成员中分配,对人才消费的层次相对提高。高职院校由于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等原因导致教学质量不够理想,毕业生达不到社会岗位要求,就业选择也相对变窄。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打通一条职业教育纵向学历上升通道,做到普职融通。云南师范大学“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是为高职院校培养师资的一種独特人才培养模式,专门从高职院校挑选优秀毕业生,他们相对于普通师范专业毕业生来说具有专门学科知识并掌握专门技能,更加符合“双师型”职业教师的要求,且多专业混合编班教学可以促进他们相互学习交流,在学习中碰撞出新的创新点。
  三、提升“3+2”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有效性的路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职业教育上升到新高度。云南省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较为落后,职业教育亟待改革。就云南省职教发展的实际来看,校企合作流于表面,缺乏办学特色。为了促进云南省“3+2”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发展,需要从政府、企业、院校及个人多方主体出发,以期对职教师资模式完善做出贡献。
  (一)发挥地方政府引导作用
  1.完善招生机制,优化人才结构。“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具备“双师型”职教师资综合素养,稳步推进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素质提升。目前“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还存在招生规模小、学生报名少的情况。政府在制定招生政策时,应当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将畅通学历通道、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渠道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形式,完善招生机制。首先,地方政府要完善职教高考制度,根据区域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精准服务地方经济,完善“专业技能+文化知识”的招生考试方法,从源头开始提高“3+2”职教师资质量,同时还需要适当加大民族地区和残疾人职业教育优惠政策,教学资源等适当向其倾斜,促进教育公平。其次,政府应当联合各级相关单位开展技能大赛,以免试入学政策为导,以提高实践能力为主,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最后,政府部门要积极探索长学制,以期培养出更多高端技术人才,院校也需要积极鼓励“3+2”职教师资班学生继续深造,实现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   2.完善质量监测评估体制,提高办学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完善职教体系,需要一批优秀的职教师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严格把握教学标准和毕业生质量标准两大关口,这需要完善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估机制,并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教育教学评估,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信息化平台。政府在对职教师资质量进行评估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规范企业及教育培训机构参与高校办学标准,坚持分类、分层评价。在政府的引导下,高职院校与行业协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及质量评价机制的构建,建立专门的委员会及考核标准,依法行使考核权,保障考核公平性,保障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做到管办评分离,防止权力集中化,并将结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教学工作改进的依据。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形成系统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实现对高校、职业院校、企业、教师、学生的精准评价,为“3+2”双专业职教师资全面发展、教师团队改进教学、职业院校改善管理手段、企业发展估测等提供可量化的参考依据。
  (二)加快技能人才保障机制建设
  1.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教育经费投入多寡对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深度有着一定的影响,政府财政性投入是主要推力与保障,教育经费要适当向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特殊人士职业教育及职教师资的培养方面倾斜。政府要引导多元投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出资办学,拓宽职业教育办学资金来源,并对参与职教办学的企业进行减税。同时,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经费管理机制,对资金流向进行监测,将经费更多地运用到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上。完善的经费管理机制可以保障充足的科研经费,解决科研队伍在研究过程中经费短缺的情况,同样保障经费运用透明化,切切实实地将经费运用于职教人才的培养,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对教学业务经费的投入与使用高度重视、认真审批、合理利用。
  2.加强教资培训平台建设,提高教资通过率。就“3+2”职教师资班的现存问题来看,如何提高教师资格证通过率是非常重要的问题。“3+2”职教师资班专业冗杂,任课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过程中无法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他们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徐国庆指出职教师资的培养要实现“全员覆盖、系统教育、自主规划”的要求,这对全体职教教师几乎是适用的。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借助培训机构的力量,帮助他们更快获得教师资格证书。首先,学校需要连同培训机构构建目标明确、措施有效的培训体系,关注学生所缺失的知识,及时有效地为他们提供学习参考。至少每月举行一次教师培训讲座,聘请培训机构教师为其答疑解惑。其次,考虑到职教师资班专业冗杂的情况,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形式建立教学平台,引入教师资格证学习相关知识库,学生可以自行上网找寻所需知识,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专业教师资格证获取困难的困境。最后,应当加强职教师资课程内容中实际教学技能的学习,在实践过程中激发教师的职业情感。
  3.1+X证书制度实施,提高就业率。高校可以积极响应1+X证书试点工作,与企业、培训机构联合,开展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学习培训,要求学生除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外,还需考取相关专业的技能等级证书,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还需要多方联动举办具有专业认证资格的开放式“赛证融通”邀请赛,紧贴应用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积极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积极性,通过多维评价为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颁发专业证书,畅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路径,引导用人单位落实相关待遇。“多证书”职教师资毕业生将会比普通师范生具有更强的专业技能,更加符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求,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三)促进“多元”育人
  1.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教学质量。教师为育人之根本,坚持自主聘任兼職教师办法,推进职业院校和企业高技能人才双向流动,通过优化师资来源,提高职业教师的综合素养,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水平。为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职业院校要联合师范院校、社会性培训机构及相关企业建设具有“双能”的优秀教学团队;建立“教师教育联盟”,实现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协作、知识技术的互惠共享、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并鼓励各级各类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开阔视野,学习专业技能,不断提高“3+2”职教师资班任课教师的专业性,将自身职业培训列入终生教育体系。同时,为了保证教学高质量化,还应建立教师动态管理机制,践行“编制到校、自主聘用、动态管理”办法,结合职业教育发展特点及地方教师资格标准,职业院校通过依托高新企业、科研所、高校,聘请政治素养高、师德高尚、具有丰富教学及实践经验的一线工程师、科研工作者、高校教师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推动各主体间人才的双向流动。在职业教师评聘、晋升过程中,不可唯学历论,而应重点考察师德、双师素养及教学能力,以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争取引进专业发展急需人才,并加强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高素养优技能的师资队伍。
  2.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实践能力。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现精准化、定制化趋势,学校需要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快速搭建教学与市场需求的桥梁,使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同步、学习与创业一体,实现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使职教师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校区处于市中心,周边高新企业、名校聚集,院校可以联动多方主体增加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按照“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的发展需要,改造、建设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科学、规范的实验实训室,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通过依托工业实训中心,完善网络化培训与管理平台的建设,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基于现代学徒制,发挥校企协同共建实训基地的优势,建立能满足职教师资实习和实践教学需求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构建工学交替、分段递升的实践教学体系,满足中高职院校或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师资的需求;推动开放共享,辐射区域学校与企业,为社会大众、职教师资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提升社会人力资源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3.创新教学形式,提高学习兴趣。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现存的教学形式依然以“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技能掌握困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规定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师资培养方式方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建设能够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职教教师要根据职教师资发展的特点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积极主动创新教学方法,依托信息化技术及多媒体设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分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网络化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为主,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开展远程教学、实时互动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推动各层次职教师资共享优质院校和优秀教师成果,将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放在教学的最前面,保障学生都能实现其适应个性、兴趣的最优发展。职教师资培养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体现职业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使职业教育教学更贴近实际。将职业教育的实际性、应用性放在第一位,使职教师资培养更适合岗位和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卢德生,刘瑶.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我国职教教师教育政策变迁与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9):35-40.
  [2]俞启定.“双师型”教师定位与培养问题辨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8(4):30-36.
  [3]张洪华.中国职教师资培养的探究与创新(1978—2018年)[J].职业技术教育,2018(28):42-47.
  [4]龙鸥.地方高校“3+2”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7(14):5-8.
  [5]徐国庆.从项目化到制度化: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的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14(5):19-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51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