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机械专业3+2贯通培养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基金项目:
  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9169);滨州学院实验技术建设项目(BZXYSYXM201919)。
  摘 要
  成果导向理念是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国际教育发展理念,对国内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及教育改革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机械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在目前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实践和理论衔接不好的问题,应该以成果导向理念为着力点,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我国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高职与本科高等院校“3+2”贯通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有效模式。针对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与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以成果导向理念为指导方向,进行了“3+2”贯通分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高职和本科高等院校“3+2”贯通分段人才培养提供一套可借鉴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
  成果导向;机械专业;3+2贯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03.026
  0 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制造业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对一线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的同时,对劳动者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制造业转型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成果导向理念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发展的较早,对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对我国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启发[1]。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特点是高职院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就业更加强调专业对口性,但是理论水平欠缺,就业能力不灵活;本科生课堂学习更有深度,知识面更广,综合能力强,就业口径宽,个人发展潜力大,但是实践资源利用和开发不够全面。近年来国内各省市针对这个现象,在高职与本科“3+2”贯通分段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探索,“3+2”对口贯通教育模式可将二者的就业竞争力优势结合,培养综合竞争力更高的人才。将综合型大学的理论优势、科研优势和综合教育优势与高职校的实践实训优势、校企合作优势有机地结合,可以将二者的師资条件、教学条件、校园文化条件实现优势互补,实现高质量地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1 成果导向概念及“3+2”培养现状
  成果导向(OBE)理念的要义是“按需求培养人”,教学的基本问题是教什么(内容)、怎么教(方法)和教得怎么样(评价),以及学什么(内容)、怎么学(方法)和学得怎么样(评价)。教学内容主要取决于学什么、教学方法主要取决于怎么学、教学评价主要取决于学得怎么样,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成果导向理念自1981年被美国学者Spady提出至今,已经被国内外广泛的认可和推广,并作为《华盛顿协议》的重要内容。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这种相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成果导向理念的实施对我国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
  随着世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层次和教育水平正在不断的提升,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国外发展职业教育较早,例如美国、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职业教育系统。在国内,许多教学改革走在前列的省份如江苏、广东、吉林和山东等陆续进行了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专业“3+2”贯通人才培养的改革。如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苏州科技大学开展生物技术专业“3+2”高职与本科分段人才培养。广东省嘉应学院与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3+2”分段培养项目。吉林化工学院在本校内进行了航空油料专科专业与油气储运工程本科专业进行贯通培养,提高了两个专业职业性、基础性和行业竞争力[3]。山东省也大力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增强创新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如淄博职业学院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与山东理工大学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进行“3+2”贯通培养;潍坊工程职业学院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与滨州学院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开展“3+2”贯通培养工作,为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本科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新旧交叉学科,要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基础,又要融合当代计算机及机器人催生的现代化智能技术,培养具有扎实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机械专业人才,是适应工业结构迅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2016年开始滨州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与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开展“3+2”贯通培养试点工作,融合对口学校双方优势。其中,“3”:以高职学段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强化技能培养兼顾素养;“2”:本科学段以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强化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和技术应用能力,体现机械工程的学科优势。
  2 “3+2”贯通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制定
  2.1 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3+2”贯通培养模式坚持“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开放兼容、成果导向”的原则,遵循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规律,明确“高素质机械制造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实行高职、本科优势互补,实现课程、师资、实践教学条件等的融和贯通,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和理论、创新能力的目标达成,逐步完善并形成“2-7-3” 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1)两个教学平台的建设。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加强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建设,来顺应区域机械类企业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需求。坚持机械、电子技术、计算机相结合,坚持校企联合,实现学校和对口的企业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下教育衔接,构建满足培养目标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资源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用人机制,提升校内外实践指导教师队伍水平[4]。   (2)七类课程模块的构建。将课程构架与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构建由“公共基础课+公共实践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素质拓展”七类课程组成的课程框架。七类课程串并结合,遵循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教育规律,既体现“强技能”的职业教育要求,又体现“厚基础”的本科教育要求。整个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实现了理论、实践、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涵盖了鼓励创新、个性发展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
  (3)三个培养措施的并行推进。首先是理论与实践并行推进。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重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增加相应的校外、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在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给学生提供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里验证、应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强化企业实际的工程意识与创新意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其次是校企共同培养并行。建设更多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企业顶岗实习和教学穿插进行,实现校企合作培养并行,缩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成熟周期。增加了学生与对口企业的交流,为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选人用人提供了平台。最后是课堂与课外培养并行。在培养方案里增加课外的自主学习、社会实践、专业调研等课程,使学生与校外指导教师及时沟通,较早接受企业工程环境、企业文化的熏陶,扩展学生视野、提高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5]。
  本专业“理论+实践”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以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和就业单位反馈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机械制造工程师为根本目标;以机械装备制造行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融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进行课程开发和授课,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通;加强企业的专业实习和校内的实验实训,加强企业对学生学习情况及取得成果的反馈力度,建立企业反馈机制,实现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相通;注重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养成,始终将素质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最终实现3+2>5的教育效果。
  图1 “理论+实践”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2.2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实践教学设计、进程安排、教学内容选取上突出能力本位和教学做一体化,同时兼顾学生专长发展和技术拓展能力的培养。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所面向机械行业的需求,重点培养学生在机械工程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围绕每个领域的要求,依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質要求按照公共基础课模块、公共实践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技能)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素质拓展模块七大模块进行划分[6]。具体的模块构成如图2所示。
  3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2”贯通培养在执行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学习成果丰硕,获得感和自信心倍增。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总体指导和制度规范不够完善,成果反馈不够全面,两个阶段培养目标的有机融合,课程体系有效对接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3+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需要进行持续改进。
  3.1 成果的反馈机制仍需完善
  成果导向过程需要全面和完善的反馈机制,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学。在专业“3+2”贯通培养授课过程中,在校生实时反馈及时、准确,能够促进教师及时改进教学设计、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和形成敢于发问的习惯,使教学过程按照既定方案进行。但是面对已毕业5年内的学生,要想及时了解他们在企业的知识利用情况却不好实现,甚至不能实现,给反馈的毕业生也是大多数应付了事,所以有效的毕业生反馈机制是了解学生知识应用情况的关键因素。可以利用现代化网络调查问卷、评判体系和大数据等引起毕业生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专注度,提高反馈效果。
  3.2 课程的衔接
  “3+2”贯通培养连接的核心是课程。高职学校更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多以就业为目的设立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学时占的比例很高。而本科学校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这就可能导致课程结构的衔接会出现文化基础课脱节、而部分专业理论课程重复的问题。因此在培养方案制定时高职学校要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课程设置要宽基础、重实践,确保和本科专业课程合理的衔接[7]。
  3.3 持续改进
  面对“3+2”贯通培养出现的问题,应该加强与企业交流互动,课程设置要遵循企业用人规律,及时收集毕业生反馈评价,及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人才输出方向,保证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在课堂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雨课堂、蓝墨云班课、智慧树等在线网络课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高职与本科“3+2”贯通培养项目还处于试点阶段,目前第一届高职学生刚刚进入本科段学习,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的最终成效还有待检验和进一步完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校企结合、课内与课外学习结合,为探索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提供保障。在以后的工作中,还需要加强和其它有经验院校交流与沟通,共同推进“3+2”贯通培养项目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爽.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机械类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智库时代,2017(17),149-151.
  [2]李志义.“113”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8(03),57-61.
  [3]邵宝力.油气储运专业“3+2”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8,35(12),21-24.
  [4]王利.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内燃机与配件,2019(19),251-252.
  [5]杜劲,陶恒.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J].高教学刊,2016(14),204-207.
  [6]戚晓利.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84-86.
  [7]强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分段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价值工程,2016(09),149-15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443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