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对于小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已然无法应对需求,改变教学模式,多元化创新教学模式已成为每个教师的教学重点,就几种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参考。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要求日益增高,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元化教学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研讨重点。
  【关键词】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现状
   1.概念的涵义
   《汉语大词典》中对概念的解释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抽出本质属性而成。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
   2.数学概念的涵义
   数学概念是构成抽象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数学思维的核心要素。数学活动中的逻辑推理、空间想象、计算等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都是建立在清晰、准确、完整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之上的。在这些活动中运用到的公式、定理、法则也是以数学概念为基础进行的变式和组合。所以,能否掌握好概念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决定环节。因此,数学教师的概念教学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人关于个体概念形成的研究成果,为数学概念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概念的早期渗透,让学生尽早以直观的形式去感知抽象数学概念的具体例证的特定意义。
   3.概念教学方法
   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数学概念的抽象概括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中要通过观察、操作等直观活动去从感性上认识概念,建立概念意象。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到数学概念的严谨性、系统性及科学性,又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而正确处理概念引入、概念形成、概念运用和概念系统这些环节的相互关系,使概念教学达到教学目标。
   (1)概念引入的教学。概念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抽出某一类对象或事件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概念的认知。为此,教师首先要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逐步建立起事物的一般表象,以此来充实学生的认识,为形成概念奠定基础。同时,在概念引入的众多途径里,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机选择。引入的情境要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小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其抽象思维是直接与感性材料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往往附带着许多无关特征。概念的关键点是可以反映概念特点的标志。如“圆的认识”中圆的概念: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为突出圆的这一特征,选择圆形钟面、车轮是较好的学习材料。钟面、车轮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另一方面,钟面、车轮能很好的展现圆的关键特征。
   (2)引入的方式要遵循和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正是接触和认知的过程,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开始逐步转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而数学概念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加上简单易懂的生活实例,采取直观操作等实践活动形式,循序渐进,自然地引出概念。如“认识小数”是在学生认识元角分的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入小数的认识。
   二、设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
   1.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深刻感知
   没有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感知是人们对事物认知的开始,所以在概念教学伊始,我们要通过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观察、操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在教学“三角形”的概念时,可让学生欣赏课件,播放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图案和画面。这样,不仅让学生愉悦地进入学习状态,而且丰富了学生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可让学生探究算式1÷2,1÷3,1÷4,…,1÷25,通过计算观察计算结果的特征,感知各种小数的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多样的操作活动,可以提高感知的成效,因此教师不仅要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而且要组织形式多样的感知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性认识。
   2.在比较、归纳中建立表象
   表象是人脑在感知客观事物后留下的形象,它具有一定的鲜明性和具体性,建立概念首先要“接近”概念。建立表象的关键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后,通过比较、归纳,寻找事物的共性,即寻找相同中的不同(分类分析)和不同中的相同(聚类分析)。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有關三角形的图案和画面后,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演示,在原有基础上去掉事物的颜色、材料,突出外形轮廓,同时让学生动手画一个任意形状的三角形,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建立“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三角形的表象。对各种各样的三角形通过去颜色、材料等非本质属性,在观察、操作等多种感知活动后,将它们归为一类,并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得出它们的本质属性。又如在上述“循环小数”的教学中,学生经过一系列计算后,发现它们的计算结果多是小数,据此可以引导他们使用分类分析法,发现这些小数的不同特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小数的位数有限,另一类是小数的位数无限。而后面一类“无限小数”又可以分为循环小数和非循环小数。
   三、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概念改进对策
   1.注重从生活中寻找原型,引入数学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事物都可以作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学习的感性材料。此外,受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寻找与其所学概念有关的原型或者将所学数学概念进行生活化、具体化的处理,以此唤醒学生的有关生活体验。同时,还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且有助于学生学习经验的积累,在此基础上获得对数学概念的充分理解。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找到许多角的原型,如红领巾、三角尺、交通指示牌等物体,使学生初步感知角,建立关于角的清晰的表象,再引导学生从这些原型中抽象出角的概念。
   2.加强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抽象性和概括性是数学概念最大的特点,但是,小学生知识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大多数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尽管有些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离不开具体事物。因此,在小学阶段,教材中大多数数学概念的定义并不严格,概念定义的抽象水平也不高。大部分概念的学习是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直观、具体的形象,使学生获得感性经验,让学生初步感知概念,建立概念表象。所以,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要增加直观操作的比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辅以教具、学具,感知概念表象、理解概念内涵。如学习“长方体”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发给学生长方体的模型或者实物,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组成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长方体的初步概念。
   参考文献:
  [1 ]董斐.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03):184.
  [2 ]宋运明,李明振,李鹏,宋乃庆.小学数学教材例题编写特点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14,(02):47.
  [3 ]赵小龙.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J ].教育教学论坛,2015,(08):24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80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