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豆种植技术要点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大豆在我国种植广泛,是非常重要的豆类。大豆的品质是当前人们关注的重点,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饱满圆润的大豆制作食物或者豆奶等饮品;而对于农民来说,更关注大豆的产量。虽然大豆在我国种植广泛,但是很多农民依然沿用不科学的种植技术,大豆产量不高,质量也一般,有的甚至为了追求产量导致质量低于平均水平,效益不高,农民积极性也不高。基于此,从大豆实际种植出发,阐述大豆种植的基本要点,以提高大豆种植技术,促使农民增收。
  关键词 大豆种植;种植技术;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35.012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覆盖率极高。但我国的农业种植技术发展相对缓慢,且没有得到重视,导致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下降。大豆是十分重要的工业原料,也是我国重要的小杂粮,人们生活中很大一部分产品都是由大豆制成,例如豆油、酱油、豆制品等。因此,改善大豆品质、提高大豆产量对我国的大豆生产十分重要。当前,很多农户对于大豆种植缺乏认识,单纯地认为增加耕地面积和优化选种即可增产增量,而忽略了最为重要的田间管理,甚至有些专业的工作人员也对种植技术知之甚少,缺乏专业性。我国有很多粮食作物,受大环境影响,不仅是大豆,很多农作物的种植和培养都没有一套完备的种植体系,相关技术人员和农户的理论空白需要弥补。因此,要认清我国大豆种植现状,从实际出发,普及大豆种植技术,在保证大豆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大豆高产。
  只要将大豆生长的各个阶段进行精细研究,对每个过程进行严格把控,就能实现大豆高产。在大豆生长过程中,各个管理阶段的外部因素都会影响到大豆的产量,比如品种、种植地区、播种气候、肥水比例、田间管理、病虫害预防等,将通过实践得出的理论作为参考依据,严格控制大豆各个时期的生长因素,做好田间管理工作,能够保证大豆从幼苗期到成熟期稳步增产增量,从而促进大豆高产种植。
  1 大豆种植技术要点
  1.1 合理选地,科学选种
  土壤是种子发育的场所,是植株健康生长的基础,土壤中的养分是种子发育的必备条件。因此,选择营养充分、地势平坦、排灌条件好的土壤对于植株的生长十分重要,能让种子赢在“起跑线”上。另外,大豆一般应轮作,避免迎茬或者重茬种植。迎茬或者重茬会影响大豆的正常生长,容易发生病虫害,严重时还会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而且种植过大豆的土壤在被之前种植的大豆吸收养分后变得贫瘠,短时间很难恢复,若再次种植大豆,土壤无法提供充足的养分,会导致植株发育不良,进而影响到种植产量,且成熟植株的颗粒也不饱满;种植过的土壤也会残留一些病菌,重复种植存在发病隐患,提高了发病概率,易泛灾,易减产[1]。所以,对于种植大豆的土地,建议轮作,不要重复耕种,以提高土地效益。
  大豆种植,土壤肥沃为基础,科学选种是前提。
  1)选种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根据地区的土壤状况、气候条件,选择适宜在当地生长的高产大豆品种。2)要选择口碑好、生命力强、抗逆性好、成活率高、抗病性强的品种。3)农户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进行种子选购,避免买到假种子,耽误种植。对于对播种不是十分了解或者播种经验不足的农户,一定要积极咨询专业人员,不要盲目播种。
  1.2 合理施肥,肥水均衡
  合理施肥可以保证大豆正常养分供应,有效促进大豆生长发育。一般建议使用有机肥,一般在前茬大豆收获后,将肥料撒施在土地表面,然后耕地,使肥料充分混合入土,并搅拌均匀。对于肥料用量和比例的把控要严格,一般施用氮磷钾肥即可,属于常用肥料。要注意地区的个性化需求,保证肥料充足,但不可过量,避免烧苗。大豆的根系十分发达,耗水量很大,甚至高于玉米和高粱,因此在施用肥料的同时也要注意灌溉。大豆苗期根系发育迅速,土壤湿度因保持在20%~30%,整个生长过程不能低于20%,所以,要根据不同时期的降雨量对大豆灌溉量进行合理调节,保证大豆充分吸收水分,健康生长。
  1.3 精细整地,及时播种
  播种前要及时勘测土壤条件,检查好各项指标是否符合播种标准,精细整地,也可进行深翻处理,深度控制20~25 cm,不可过深或过浅,以免影响发芽率。把握好播种时间和播种量是大豆高产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太早或太晚播种都会对发芽造成影响甚至引起连锁反应,严重时会导致后期减产。一般建议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气候特点,因地制宜,选择最合适的时间点播种。另外,播种前要检测播种的土壤水分含量,一般在22%即可播种。
  播种量需要根据播种面积来确定,同时也要考虑周全,将种子发芽率和成活率、田间损失等一并考虑在内。不同的播种地点大豆发芽率和成活率可能有所偏差,需要根据当地人的经验来预估,确保播种成功。
  1.4 中耕松土,查漏补缺
  中耕松土可以提高土壤通透性,还能将杂草铲除,防止土壤板结。需要注意的是,在中耕过程中,要注意不要伤及幼苗,尤其不要伤及幼苗根部,避免幼苗死亡。中耕需要多次进行,不可急躁。第1次在整地时进行,可同时除草;第2次要等到幼苗长到12 cm左右时,松土同时铲除杂草,大约6~9 d后再深耕,松动土壤,多多上土,保证幼苗呼吸。另外,需要及时匀苗、间苗和补苗。大豆出苗后应保持科学间距,去除多余幼苗,间隔过大的及时补苗,出现死苗及时根除并更换幼苗,实时监控。与此同时,注意铲除杂草,以免养分被杂草吸收导致幼苗生长不旺。
  1.5 病虫害防治
  1.5.1 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在大豆生长过程中十分常见,一般采用化学防治。可用敌敌畏熏蒸防治食心虫,在成虫暴发前期,每667 m2用80%敌敌畏乳油100~150 mL,选用秸秆长段浸足敌敌畏药液,置于豆苗旁,即可熏蒸。一次熏蒸效果不佳,可再次熏蒸。
  1.5.2 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属于豆类常发病,植株感染大豆尾孢菌真菌而致病。该病不仅影响大豆产量,还影响大豆质量,会致使土地减产10%左右,严重时会导致减产30%,减产量极高,為害巨大。目前主要进行田间防治,发病后及时用药。一般来说,效果较好的药剂有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多菌灵胶悬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667 m2用量100 g;40%多菌灵胶悬剂每667 m2用量100 g。
  1.5.3 细菌性斑点病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致病原因为感染大豆细菌疫病假单胞菌,作用于幼苗、叶片、豆荚等部位,为害范围较广。目前来说主要防治方法为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洒1∶1∶200波尔多液,或者是30%绿得保悬浮液400倍液,病情严重的可喷洒2~3次。
  2 结语
  大豆不仅可作为食用油的原料,更是人们日常餐桌上的必备食品,是一种常见多用途农作物。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大豆衍生品的需求,市场对大豆的需求量越来越多,栽种出产量优、质量好的大豆成为人们的最终诉求。通过总结大豆种植技术要点,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大豆种植的技术水平,促进我国大豆高产。
  参考文献:
  [1] 谭玉秋.对北方大豆种植技术的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2(18):66.
  (责任编辑:赵中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89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