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发挥小学语文阅读课的育人功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体现育人过程,要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里,体现在学生受教育过程中。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发挥小学语文教材的育人功能,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我来谈谈自己的浅薄认识和做法。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育人”应注意的问题
  1.改变重“教书”,轻“育人”教育观念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向“全面育人”转型。
  2.关注“育人”效果
  任何一种教育,孩子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其教育效果就越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真正落实育人目标,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元素,选准切入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用适切的方式使育人达到最佳效果。
  二、找准“育人点”,进行有效渗透
  1.从单元导语入手引情
  每个单元前,都有一段单元导语。为了激发小学生学习热情,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单元主题紧密结合,为学生创造最直接、更逼真的教育情境。
  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导语:引导学生感受人们是怎样对待植物和动物的,留心观察周围环境,为保护周围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交流:“孩子们,喜欢旅游吗?”学生回答后追问:“当看到美好的景物时,爸爸妈妈都会怎么做呢?”学生自然回答“拍照”。我马上赞同:“对,老师也经常这么做。因为美好的景物我们人人都喜欢。”然后出示照片,让学生猜猜看,老师为什么要把这处景色拍下来?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因为天空特别晴朗,碧蓝碧蓝的;树木长得特别茂盛;这里的水太清澈了!你看,水里还有蓝天、白云、绿树的影子呢;还有许多美丽的蝴蝶,它们在花丛中采蜜,在树丛间捉迷藏。教师出示单元导语,让学生说说本单元主题是什么。对于三年级小学生,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喜欢美好的事物。在潜意识里已经激发起他们一定要保护环境,让周围的环境更美的想法。
  2.从课题入手激情
  学习新课时,我让学生围绕课题进行问题预设,不急于打开课文。教师通过有意的启发、引導激发学生情感,落实育人目标。
  《难忘的泼水节》是统编教材二年级的一篇文章。在课堂上,我抓住课题中“泼水“一词,激发学生情感。在播放傣族人民的泼水节视频后,我质疑学生:“你们知道傣族人民为什么互相泼水吗?”学生回答后我进行预设:“如果你也在现场,你想把水泼向谁,送上什么祝福呢?”学生短暂思考后,有的说:“我会把水泼在王旭同学身上,希望他的腿能快点好起来。”教师适时评价:“关心同学,真了不起!”有的说:“我会把水泼在奶奶身上,祝愿奶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教师及时表扬:“真孝顺,奶奶没白疼你!”还有的学生问:“老师,我想带着我的小狗去吗?”我马上给予肯定:“当然可以,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呀!”接着,我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中的“难忘”一词继续展开教学......
  教师从课题入手进行的一句假设,像一把火悄无声息点燃了隐藏在孩子内心的情感,让他们在课堂上得到尽情的释放。
  3.抓关键词句入情
  在阅读教学中,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三年级下册一篇讲读课文。我抓住“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中的“咆哮”和“卷”展开教学。首先创设情境:“上节课,老师带领大家走进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不幸的消息,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消失了!”老师稍停顿后追问:“这么美的村子怎么就消失了呢?”因为上节课学生已经读了课文,因此学生直接回答:“老师,是洪水把小村庄冲走了!”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到这句话,质疑:“刚才,你说小村庄被洪水‘冲’走了,文中为什么用‘卷’呢?”学生沉默之际,我播放山洪暴发的视频,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洪水的可怕和来势凶猛,理解“咆哮”的意思。然后展开交流:“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学生亲眼看到村子一眨眼就被洪水吞没了,也就解释了文中用“卷”字的原因。教师继续引导:“与房子一起被‘卷’走的还有什么呢?”此时,学生表情严肃,有的说:“还有在睡梦中的人们,他们不知被卷向了何处。”有的说:“还有一些小动物”。教师因势利导:“这些人中,有像我们一样上学的孩子,有疼爱他们的父母,他们本来可以像我们一样幸福的生活,却被无情的洪水夺去了宝贵的生命。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有的学生显得很气愤:“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他们只知道砍树,却不知道种树。”至此,教师再创情境:“同学们,洪水过后,你们打算怎样重建这个小村庄呢?”鼓励学生把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想法落实到行动上。其实,教师只要找准关键词句,选准知识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契合点,就把握住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育人”的目的。
  4.通过人物分析或人物对比悟情
  课文中的人物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最能展示人物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以“我”之情揣摩对方之心,让学生敞开心扉,通过人物对比分析悟情。
  《司马光》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一篇文言文,在“感悟人物”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眼看小伙伴被水淹没,你会怎么做呢?”学生说:“我会跑过去用手把他拉上来。”还有的说:“我去找大人帮忙。”我让学生回归文本,司马光是怎样救人的,在书中画一画。接着小组讨论:“现在,让你们重新选择,你还会坚持自己的方法吗?大家都好好想一想。说说理由。”然后进行课堂交流,有的说:“还是司马光的方法好,能及时救出小伙伴,如果用手拉小伙伴,力气不够大可能拉不上来。”教师因势利导:“是啊,如果用手拉还有可能被小伙伴拉下水,不但救不了人,自己还会有危险。这种方法不可取哦。”还有学生说:“我也选用石头砸。因为这样能节省时间。等找来大人,可能就来不及了。”引导学生明白,遇事要做一个像司马光那样既机智、勇敢,又沉着、冷静的孩子。
  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书”的最终目的就是“育人”。小学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选准合适的渗透方法,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承担起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32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