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吉林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都明确提出:要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本文以吉林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研究对象。根据对吉林省21个样本村的实地走访,了解当前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综合数据分析发现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最根本原因,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乡村振兴;农村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建设发展都是以城市建设为主,随着国家城镇化的加快,至今为止,城市的建设发展突飞猛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日趋完善,但被忽略的农村问题却逐渐增多,大量农村居民还处于贫困线以下,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导致耕地荒废、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空心村现象,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农村居民的幸福感缺失最切实的根本利益得不到保障,农村的文化娱乐设施、水电路气信等一系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十九大报告,乡村振兴战略正式出台,提出以农民幸福感为依托,切实决解农村最现实的根本问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本文选取吉林省具有典型代表性的21个样本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其实际困境并提出对策分析。
  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现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吉林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但在切实保障农村居民根本利益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1.水利灌溉。吉林省最新耕地数据显示,现有耕地553.46万公顷,基本农田483.4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89.3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在现有耕地和基本农田中占比仅为34%和39%。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数量少,灌溉基础设施较差。
  2.公路交通。调研村100%都已普及硬化路,但90%未安装路灯照明设施,道路养护也成为重点问题,高速公路出入口在村5公里范围以内的占29%,通公交及大巴车的占90%,村民出行主要是乘公交及大巴车占61.9%,其次是骑摩托车和电动车较多为33.33%,乘公交到乡镇86%的村民在20min内即可到达,大部分村出行较为便利。
  3.医疗。调研村95%建有诊所或医院,但23%至今没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医疗机构,农村医疗机构不规范,诊疗水平、医疗设备等达不到国家统一标准,医护人员素质低、水平差,医疗费用偏高等都造成村民看病困难、因病致贫情况。
  4.教育。调研村90%没有幼儿园,最近的幼儿园48%距离村委会都在5公里以上,距离较远,76%没有学前班,76%没有小学,离村委会最近的小学距离在5公里以上的为30%,幼儿园、学校未普及距离也较远,导致教育水平落后,村民满意度低。
  5.饮用水。调研村66%农户安装有自来水,44%的村民依然依靠自家打井打水抽水或者去附近河道挑水。但自来水农户中只有28.57%的水源地是真正的自来水,61.9%的水源地是井水与山泉水,主要依靠村委会修建大井,建造大型蓄水池以井水供应全村“自来水”,水质较差,长期使用地下水严重会引起水土流失、坍塌地陷等危险情况。自来水也经常停水断水便民程度不高。由此可见,吉林省农村水利灌溉设施建设状况依然严峻。
  6.公共服务设施。调研村80.95%有村内有广场,虽然有广场但娱乐活动设施较少甚至没有,仅有19%村内建有老年人活动中心,娱乐活动设施可以极大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是十分必要的,这一点城乡差距依然较大。乡镇缺养老院,大部分村距离养老院都较远,而且大都是盈利性质,收费昂贵。仅有38%村内有快递收发点,邮递服务缺乏。而且86%村内没有菜市场和大型超市,村民生活极其不便利。
  三、改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可行性路径分析
  1.优化资金供给。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首先,政府可加大财政投入,保障農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供给,并考虑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统筹资金规划,政策要向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其次,光靠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可拓宽渠道,多方筹措建设资金,积极鼓励村级组织多方筹措建设资金,通过乡村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建设美丽乡村。最后,保障资金管理使用机制,设立层级资金监管体制,合理使用建设资金。
  2.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科学管理。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各村人数需要建多少用多少由上级相关单位预先统一规划,制定建设标准,资金的使用科学管理。促进多地政府共同合作,多村可联合建设,可共同使用的设施可以合作建设,但要合理选址,增强资源利用率,科学高效配置资源。另外,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就是为了要惠及村民群众,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真实诉求,坚持群众的根本利益,避免“面子工程”。
  3.重点加强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保障力度。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应重点加强在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农村养老的保障机制。首先,要建设农村幼儿园、小学基础性设施,保障农村儿童义务教育的开展,大力加强乡村教师人才队伍建设,保证乡村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其次,提高农村卫生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设施供给,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增加培训力度,提升村医医疗水平。农村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要做到普及各村,增加农村居民医疗、药物优惠力度,切实解决村民看病难,治病贵的问题。最后,政府应切实加强农村老年人活动中心、公益性养老院、管理老年人日常事务组织的建设,丰富老年人文化精神生活,切实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解决养老之忧。
  4.强化监督、管护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监管体系,明确部门责任,划定责任边界,设立绩效考核标准,奖惩有序,有助于督促各部门积极开展工作,不拖不怠。健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政策,各级地方政府要依照政策规定,因地制宜制定制度规划。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各村设立相关监督管护小组,从村民中选取小组成员,加强村民群众参与,村民自治可加强村民对设施的保护意识。统一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标准,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差距。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J].交通财会,2019(12):80-83.
  [2]方晨宇,侯庆丰.乡村振兴背景下兰州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9(25):12-13.
  [3]胡文静.安徽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供给研究[J].学术界,2018(10):171-180.
  [4]任克军.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J].吉林农业,2016(13):8-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82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