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儿童校外心理教育模式探索实践与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是每个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发受到国家与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但在得到的教育机会与相应支持还远远不够。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心童行”儿童心理体验系列活动(以下简称“心童行”)是华南地区首个以“儿童抗挫力培养”为主题的儿童心理健康公益体验活动,旨在帮助少年儿童学会自我觉察与调节情绪,锻炼解决问题实践能力,使少年儿童拥有正向积极的心理状态,提升他們的心理抗挫能力。
  【关键词】“心童行” 教育理论 活动特色
  一、活动简介
  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心童行”儿童心理体验系列活动(以下简称“心童行”)是华南地区首个以“儿童抗挫力培养”为主题的儿童心理健康公益体验活动,主要服务于6~12岁少年儿童及其家长。旨在帮助少年儿童学会自我觉察与调节情绪,锻炼解决问题实践能力,使少年儿童拥有正向积极的心理状态,提升他们的心理抗挫能力。同时向广大家长普及儿童心理教育知识方法,改善家庭亲子关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心童行”系列活动自2016年11月启动以来,紧扣“情绪管理”“自我认知”“亲子沟通”“家庭教养”等关键教育议题,策划及组织开展儿童脑波情绪课、儿童心理挑战课、亲子沟通工作坊、父母课堂、关爱留守儿童、关注女童保护、员工及志愿者心理体验拓展活动、心理体验系列活动总结交流会等25场次,并为24户家庭提供了8次(每次2小时)的团体心理辅导课、6户家庭提供了12次(每次2小时)的个案心理辅导。活动累计吸引了2000多个家庭报名参与,其中不乏从深圳、佛山、东莞、从化等周边城市慕名前来的家庭,直接服务儿童1000余人、家长1500余人,深受参与家庭的认可和喜爱。《广州日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广州电视台等本地知名媒体亦对“心童行”系列活动进行了多次关注报导。
  二、心童行活动诞生背景与活动初衷
  “心童行”系列活动的诞生,基于广州市妇联及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一直以来响应社会广泛需求、服务广大少年儿童及家长的社会责任感与服务意识。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是每个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发受到国家与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但得到的教育机会与相应支持还远远不够。一方面,日益沉重的升学压力使学生课内外的时间都被各类考试与补习班所瓜分,家长与学校对心理教育的重视仍然不足,导致孩子少有机会接触。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针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专业教育服务仍在少数,家长与孩子即便有这方面的兴趣需求,也难以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
  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立足于前期详细调研社会公众对儿童心理教育需求,结合广州社会文化现状特点与心理专家指导建议、国内外的实践案例,联系少年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用心打造“心童行”系列活动这一心理主题亲子教育平台,服务于6~12岁少年儿童及其家长,专注于“儿童抗挫力培养”,让孩子获得抗逆力的成长,以更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帮助家长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打造一个真正有利于孩子心灵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三、“心童行”的教育理念
  “心童行”是取“心同行”的谐音而组成,其最大的意涵是:希望孩子的心理感受与内心所想可以与外在表现的行为达到一致(心与行合一)。年幼的孩子需要透过探索与行动来认识世界,也是透过自己的体验来感知所处的环境,进而理解人际间的互动,并藉由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了“我”的概念。
  从心理学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婴幼儿原本是有全能与自大的偏执,会在逐渐与他人的互动中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因此逐渐有挫败感,所以此阶段的孩子会透过崇拜与模仿权威,来赋予自己更大的能量。但大约到了五六岁左右,孩子会分辨出自己与他人是不同的,也会透过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我是谁”的意识,孩子会透过一次次与别人的互动与评价中,建构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也会透过他人的反馈来学会如何社会化(与他人相处)。但年幼的孩子他们仍属于用“感知”来学习,到了12岁左右的儿童,才比较具备抽象思考的能力。因此,“心童行”采用“体验式活动”的方式,强调体验先于知识,让儿童透过自身的参与经验来归纳出结果,充分将自主性归还给孩子。
  四、心童行活动特色
  (一)引导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与理解
  努力工作换来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支持,固然彰显了为人父母的无私与伟大,却未必是孩子的所需。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对于“未经世事”的儿童来说,相较于优越的物质,父母的陪伴、关爱才是最大的渴望、最重要的滋养。此外,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不讲,同年龄段的孩子有其独特的心智发展水平与认知特点,儿童不是“小大人”,家长如果单纯以自身视角来理解、管教孩子的言行举止,容易使孩子感到挫败、受伤,乃至与父母发生冲突。因此,在“心童行”的活动中,我们始终不断创造机会让家长与孩子互动、产生心灵的连接,并从互动过程中理解孩子的视角与感受,更有心理教育专家指点方法,让家长学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与支持。
  (二)放手让孩子去尝试,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相较于青少年或成人,少年儿童的学习成长更加依赖具象思维与亲身体验,同样的道理听千百遍都不如一次亲身经历来得深刻,鼓励的话语听得再多,都不如发现自己真的可以做到更能增加信心。如今许多家长习惯于为孩子“保驾护航”,处处都为孩子安排好照顾好,不希望孩子犯错吃亏,这其实抢夺了孩子的责任,也剥脱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和对自己的信心。因为每一次的“协助”,其实都在等于告诉孩子“你不行”。长久以往,孩子会失去责任意识,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同时陷入完美主义和对学习生活的焦虑不安。“心童行”活动坚持把选择的权利与责任交回给孩子,给孩子最大的自由去做选择、做尝试,去在失败中学习,在自我突破中找到自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孩子的抗挫力。
  五、以“心童行特色体验活动”助亲子成长   (一)以活动体验塑造儿童抗挫力
  1.抗逆力从何而来
  抗逆力是个体遇到困难挫折时是否能积极面对处境的一种心理能力,外在环境稳定而安全的支持鼓励,与个体内在的自我效能感、积极心态是组成抗逆力的重要元素。因此,在“心童行”的活动中,课程活动设计的核心主轴就是通过一系列任务活动和团队互动,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感受到被尊重与接纳,通过自己的主动实践探索,获得成就感、自我效能感与归属感等重要的抗逆力源泉。
  2.有机会选择,才能担起责任,才会获得成就感
  选择的机会关乎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自己做主自己行动的经验,让孩子理解到自己的责任、自己的能力、自己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关系,才能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对于失败、错误,孩子认识到是自己做得不好,愿意承担并改正;对于成功,孩子会知道这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智慧所创造的成果,会发自心底地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
  “心童行”的儿童心理挑战课活动中都会以“家族”为单位结伴出行,每个家族由5~6名小朋友组成,配有2位随队老师,队伍的组成及配备的老师完全由孩子自己选择决定,因此在之后的活动中会配合得更加积极,也愿意一起承担团队里出错的责任。
  某次活动结束后,就有家长在微信群里反映,孩子非常喜欢这样的活动,所以和孩子商量过后决定以后出发去机场或者出外游玩,都预留时间,改变角色,让孩子做计划带领全家出行,孩子非常兴奋、信心满满。
  3.以社会历奇任务引动儿童自我成长,建立自我效能感
  “心童行”其中一个备受孩子和家长喜爱的社会历奇活动“疯狂的交换”,孩子们在老师的陪伴下结队出行,需要由一张白纸开始完成一个个的“不可能”的交换任务,从陌生人手中换来纸巾、记事本、书籍乃至现金。
  对于那些甚少和陌生人接触的孩子,刚开始甚至没有勇气与陌生人开口,毕竟这样的交换听起来就很荒诞。但也有一些勇敢的孩子主动做出了尝试,尝试后如果失败领队老师会在队伍里组织队员们总结反思,刚才是不是不够礼貌、没有表达清楚,应该如何调整。而尝试后如果成功了,小朋友也会主动分享自己的心得,甚至带着还不够勇敢的同伴一起去进行下一次交换。
  活动过程中带队老师不会提供任何直接帮助,只会鼓励孩子、引导孩子讨论和反思总结,如何完成任务则完全交由孩子们自己制定和执行策略(去哪里换?找谁换?如何发问?等等)。孩子们的成长显而易见,从早上刚开始的害羞犹豫,到下午往往已经能看淡失败不断尝试,将关注点放在如何优化策略、搜寻最好的“交换对象”上。最后的交换成绩也经常出乎领队老师的意料,有的队伍甚至换到了价值不菲的茶叶、眼镜、鲜花。活动的成绩其实并不重要,更重要历程中让孩子们亲身经历突破自我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只有在自我成就的历程中,才能为孩子建立起深刻、持久的自我效能感与勇气。
  今年3月份的“心童行”总结交流分享会上,我们邀请了许多参加过“心童行”活动的家庭出席,当我们在台上向家长发问“有多少家长觉得自己能用一张白纸换来一本书、甚至是钱?”现场几乎鸦雀无声,不少家长们脸上都露出了讪笑的表情。但同样的问题转向在场的小朋友时,却有数不清的稚嫩声音大喊“我能”“我可以”,还边跳边举手想让舞台上的我们看见。很显然,他们都是参加过“疯狂的交换”的小队员,距离活动已经过去了3个月,但收获的自信心仍留在他们心底。
  4.建立连接,获得归属感
  “心童行”的儿童心理挑战课中,孩子们都会以“家族”为单位进行活动,每个家族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在家族中一般由年级最大的孩子担任“族长”,还有专门负责管理家族经费的财务官和监督保障行动安全的安全官,一路上的行动都需要彼此照顾、共同讨论决策,与团队一起面对挑战的历程也在不断加深每个孩子彼此的连接与对团队的归属感。
  对于每个人来说,找到对自己城市的归属感同样非常重要。在“回家的路”活动中,一系列的挑战任务让参与的孩子们与这座家乡城市产生更多的连接,在内心建立对广州的归属感。孩子需要自己设计路线,穿越城市登上了广州的新地标广州塔,在400多米的高空俯瞰全城,看到哺育羊城千年的母亲河珠江、看到见证历史沧桑的琶洲古塔、见到代表新时代广州蓬勃发展的珠江新城。在活动过程中还有特别的采访任务,孩子们需要找到符合条件的“老广州”“新广州”,从他们口中挖掘廣州独特的民俗文化与迷人之处。了解越多,感动越多,才能让孩子找到对这座家乡城市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5.友善接纳的氛围让孩子做自己、敢尝试、不气馁
  不可否认的是,当我们把选择与行动的权力交给孩子时,他们难免会犯错、会失败,甚至影响整个团队的进展。在生活中也一样,有的父母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往往会加以批评责备,然后接过孩子手上正在完成的任务。其实,当孩子知道这是自己的责任时,犯错本身就已经会让孩子警醒和感到挫败,如果此时剥夺孩子再次尝试的机会,那么他就无法证明自己的能力,重新找回自信。所以,“心童行”的领队老师在队伍中一直用心建立一个友善、包容的团队氛围,即便是失败和犯错,都能得到安慰和鼓励,重新投入到解决问题当中。因为得到被无条件接纳的“保证”,孩子才会有信心敢于不断尝试,承担起更重的责任。
  在“回家的路”活动中,一位财务官不小心弄丢了一部分的钱,剩下的钱并不够让大家坐地铁回程,队伍停在原地争执不停,争吵许久后,老师出面引导(不马上干预是为了让孩子们经历冲突,尝试自行解决),让大家赶紧想新的办法,利用仅有的资金回去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学会不抱怨不埋怨,而是关注如何解决问题。
  同样一次活动中,由于活动路线完全由孩子自行设计决定,就有一个家族在前往广州塔的路上选错了下车的地铁站。但为了秉承让孩子们“自己选择,自己负责”,老师也忍住不作提醒,而是整个家族一起承担后果,继而商量讨论正确的路线,重新出发。这样的过程对于活动组织者的我们来说,固然增添了麻烦,但对于孩子来说,确实是不可多得的教育机会,“心童行”始终愿意为孩子的成长付出更多。   (二)改善亲子关系,提升父母亲职能力
  1.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基石,从婴儿时期开始,儿童只有感受到被父母关注与关爱时,才会拥有存在感与自我价值感,才能发展出稳定的自信心与抗挫力。因此,“心童行”活动中非常关注的改善参与家庭的亲子关系,同时通过为家长“赋能”,使其有能力处理家庭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塑造更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
  2.创造亲子互动的机会,改善亲子关系
  许多父母平常忙于工作,本来可以陪伴孩子的时间就非常有限,而且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情感的表达较为含蓄内敛,如今为人父母也并不很懂得如何陪伴孩子,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意与关心。没有高质量的陪伴与沟通,自然无法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在“心童行”两场的“亲子沟通活动”,都创造机会让亲子以从未有过的形式进行互动。例如,家长与孩子蒙上眼睛、不发出任何声音,仅凭感觉寻找对方,有妈妈认准儿子熟悉的味道、有小女孩摸出了妈妈的头发……活动结束后,爸爸妈妈们尤其感动,表示没想到孩子一下子就能找到自己,还会一直抱住自己,让自己倍感温暖。在另外一个活动中,每一对亲子家庭都要合作共创一个“亲子雕像”,小朋友挥洒创意,爸爸妈妈们也努力配合,于是,就看到每一个小朋友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或肩膀上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开怀大笑,争相向老师展示他们家庭的“作品”。透过这些简单的游戏互动,让亲子感受到超越语言的情感和联系,也让亲子关系得到了升温。
  3.每一场活动都帮助家长学习成长
  “心童行”的活动带给家长许多的惊喜,也让越来越多家长意识到孩子身上的一些问题可能源于自身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因此,家长也非常希望得到专业指导,得以与孩子一同成长。
  无论是儿童心理挑战课还是亲子沟通体验活动、亲子工作坊,“心童行”的每一场体验活动都会安排专家老师与家长面对面沟通的家长课时间。一方面,向家长诠释当天活动的教育内涵与设计理念,指导家长在以后的家庭教育中继续承接当天活动带给孩子的启发,使孩子的抗挫力得到持续的滋养。另一方面,也为家长排忧解惑,解答家长在日常家庭教育中碰到的种种困难与疑惑。问答之间,让家长学到了更多与孩子沟通相处的技巧方法。因此,家长课一直是家长们最为期待的环节。
  4.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一对一的咨询辅导
  “心童行”的举办,也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少数由于种种家庭原因而已经有一定心理障碍的孩子,心理专家都会为其家庭提供持续的心理辅导。其中,一个十岁的孩子曾尝试离家出走与自杀的经历,经过心理专家与其家长的深入沟通,发现是由于父母的养育方式不恰当,使孩子误认为父母不在意自己、不爱自己,有强烈的“被抛弃感”,因此,专家持续跟进,建议家长在各个方面做出改变。经过两个多月的介入辅导,家长反映孩子开始主动与父母互动、亲子关系转好,情绪状态稳定了不少,学校老师也赞许孩子的课堂表现有了很大的改善。
  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带来的经验与启示
  (一)用心发展心理教育平台,响应心理教育的社会需求
  “心童行”系列活动举办期间,广大亲子家庭的参与热情远超预期,报名参与活动的家庭数量大大超过了活动名额,更有家庭从深圳、佛山、东莞、从化等周边城市慕名远道而来,反映了“儿童心理健康”如今确实成为了广大家庭关注的重点话题,家长对该领域的课程活动、专业服务有着越来越强的需求。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个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呼吁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意义,大力发展各类心理健康服务。“心童行”的诞生可谓“恰逢其时”,为校外教育阵地探索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做出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将继续用心开展“心童行”系列活动,打造有特色有实效的儿童心理教育平台。
  (二)种下种子,改造土壤
  抗挫力主题的儿童心理教育工作,活动课程的教育意义宛如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使其更勇敢更主动地承担责任、做出嘗试,形成一定的自我效能感与归属感。儿童抗挫力的长效培养是否有效,落入孩子心中的种子能否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关键还是取决于家庭这块“土壤”,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给予孩子稳定而充足的关爱、尊重、信任与尝试的空间。因此,做儿童心理教育服务,其实就是要“种下种子,改造土壤”。
  种下种子,是要结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透过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与组织方法,带给孩子直达心灵的体验,让其真正感受到自己有能力、有价值。而改造土壤,必须认识到家长如今在外面临着沉重的工作压力,回到家中又要忧心孩子的教育、生活问题,实为不易。因此,首先,应给予家长更多的理解与尊重;其次,以活动帮助亲子间增进互动、加深情感,也藉此机会使家长看见自己教养方式的局限与不足,愿意放下包袱与孩子一同成长;最后,围绕家长所困所惑提供针对性的帮助支持。
  (三)尊重专业,坚持创新
  儿童心理教育本来就是一个范畴广、内容深的学术领域,而如何将理论转换到具体的课程设计、如何透过环环紧扣的课程活动带给少年儿童与家长切实的心理成长,都离不开专业的指导。为带给广大亲子家庭更优质、更专业的教育服务,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特邀国际知名心理学家高尚仁教授,资深儿童心理教育家刘芷佑博士、黄绎霖老师担任心童行活动的专家顾问,邀请刘芷佑博士担任心童行活动总策划人,深入指导“心童行”活动的课程设计策划工作,确保本次活动既专业又“接地气”。
  广州市儿童活动中作为国内校外教育阵地中创建儿童心理教育平台的先行者、探索者,始终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在传统的讲座课程外另辟蹊径,充分结合教育主题、公众需求、自身优势,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心童行特色”的课程活动,并藉由良好的公众口碑、媒体的传播支持,逐渐在广州亲子家庭中树立起独特的教育文化品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8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