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学校“1+X”制度下精密测量技术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2019年1月24日,职教改革20条明确提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在中等职业学校实行“1+X”制度试点,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此,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下,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十分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中职学校 “1+X”制度 精密测量技术 教学实践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行业产业升级取得发展,而测量技术为机械制造行业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在国家提出职教改革“1+X”证书制度后,明确了我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避免走向极端化,职业教育办学普教化,职业教育办学技能化。《方案》出台后,关于院校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也有了明确的说明。从目前中职学校精密测量技术教学实际情况看,问题依旧不少,如何加强精密测量理论和测量技术实践的高效学习,需要我们认真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
  一、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从学校课程设置方面,学校设置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模具制造技术等课程,课程之间单独授课,没有体现出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融合,导致学生学过的知识不能有效衔接。
  从企业需求方面,一线的操作岗位和特定的检测岗位均需检测技能。在调研中发现员工对检测的操作不熟练,特别是在加工过程中的测量数据与加工后不一致,严重影响零件的合格率。
  从实验室设备配备方面,有常规的检测量具正弦规、千分尺、游标卡尺,数显高度尺、内径百分表,光电测量仪器有三坐标测量机、数显万能工具显微镜、光学比较仪等。测量的空间从二维发展到三维,自动化程度从人工读数到自动定位、计算机处理,方式从机械式测量到光学测量、电子测量,为学生专业测量实验提供硬件保障。
  从教学理论方面,开发校本教材《精密测量实训指导书》。学生可以按照指导书的要求,预习实验目的、内容、仪器的使用方法,根据步骤进行操作,最后得出实验的数值。问题在于学生的操作单一,缺乏自由发挥性,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固定在一个项目里,没有给与学生一定的拓展空间。
  二、精密测量技术的教学应用实践
  1.作为《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实验环节,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进一步的深化,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验证问题的有效途径
  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于方法的引导,在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中,要区别于先理论后实验,单纯的项目式按部就班的学习。在此环节,教师事先给学生分组,组内设置工艺员、质检员、分析员,操作员、记录员。教师给出图纸和技术要求,其余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实验步骤、实验可行性分析、实验结果都由小组通过查阅机械设计手册讨论制定。如下典型零件图1,实验前将图纸分发到各组,由小组通过查阅手册,分析其在机器中的部位、作用,制定出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如下图中同轴度形位公差,根据国家标准GB1184—1996,通过查阅机械设计手册,同轴度8级公差为50μm,确定检测的标准,再根据实验室现有的仪器确定测量步骤,最后得出测量结果。在这个完整的过程中,学生将用到加工工艺的制定、机械设计手册和技术测量有机结合起来,完整的项目能够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学生及时将遇到的问题、难题记录,组内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与指导。同时要保证实验室有足够的开放时间,因为光电设备使用规范较为严谨,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确保仪器的正确使用。
  此外,精密测量为学校数控综合技术,零部件测绘及冲压模、注塑模大赛提供测量技术保障,节约了加工成本,提高效率。比赛训练的零件需要作精度检测,而零件又可以作为技术测量的载体。
  2.数控车床实训与精密检测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数控车床实训与精密检测训练相结合,实现一体化教学,是提高学生的工件检测技能的一种手段。传统的教学,实训操作完成后的工件由教师在车间集中测量,学生只知道工件的合格与否,参与少,不能全面掌握测量的技能,而且检测量具为普通量具,检测精度低,误差大,这样对自己的操作水平不能有完整的分析。而测量课程主要以理论为主,实训为辅,学习内容与数控实训课在空间上脱节,削弱了检验自己加工的工件及检验技能的学习。这样在数控实训课与精密检测之间就出现了学生的测量操作只在公差课程的辅助课程学习,对自己加工的工件不能实时检测。
  如何把实训与测量结合在一起,通过测量实时反馈实训的问题,需要制定课程一体化的教学计划。以16级数控专业学生为培养对象,根据《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课程的授课计划,一体化实训周期为15周。在实施中,将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初期按数控车床实训的授课计划。主要是使学生逐步熟悉实习的各个子项目的加工操作,掌握工艺的分析和程序的编制。中期授课内容灵活把握。当实训进行到一定阶段后,为了强化学生的检测能力,使学生多技能的全面发展,教学上逐步打破原有课表的束缚,根据学生整体接受情况,培养部分学生利用普通量具及光学检测仪器对全部同学加工的工件进行检测。实训后期授课更加灵活,加工检测覆盖全部学生。教师布置授课任务后负责监督,引导,主要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接受情况,完成加工后,每个小组以中期熟练使用测量器具的同学带领,使全部同学参与到自检、互检的环节中,记录好数据,同時与教师的检测数据作对比,使学生、教师和教学设备三者之间能做到有机互动。对于学生,他们学会安排加工与检测的时间,对于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发现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记录并作个别辅导。
  3.在学校创客实践的引领下,成立学生精密测量兴趣社团
  在课程之余,鼓励数控、模具、电气相关专业学生进入社团学习。每周两次集中辅导,每月一次考核。在社团学习期间强调考勤和学习效果,每次活动结束后填写活动记录表,下次上课前组间检测学习内容,包括光学测量仪器的操作规范是否准确,测量步骤是否正确,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是否合理等,最后将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形成完整的评价结果,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学习质量。   同时,每学期学校都会根据授课进度举办技能节,鼓励全校学生积极参与,社团学生全员参与,也是对他们一段时间以来学习效果的检测,评选一、二、三等奖,社团成员积极性之高说明他们在社团学有所成。
  4.定期组织校内公开课,向教师普及精密测量技术。
  鼓励校内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教师参与学习,由于设备数量有限,采用直播的形式,由测量专业教师讲解通用量具以及光学、电学计量仪器的结构、检测原理和使用方法,让老师们对先进的检测设备有较好的认识,有助于在讲课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公开课后,对测量感兴趣教师可以申请课下学习,在授课过程中将测量知识注入课堂。
  5.校企合作,将学生带入企业学习,观摩一线生产的测量技术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中职学校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如何将学校的所学与企业的所用同步,这是我们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所以,对于专业课教学,我们需要将学生带入企业一线学习,将企业先进的技术带回学校,及时了解生产一线的动态。在学习过程中要细化检验的工作:分析质检任务,确定检测方法。熟悉被检工件的工艺流程和检验的质量标准以及所用设备的测量范围,确定检验的方法。制定检验计划。能够根据零件的尺寸及公差确定安全裕度和计量器具的不确定度,选用正确的检验量具,根据零件特点编制检验流程,不重复检验。正确、规范操作检验仪器。熟练使用仪器的找正、定位、基准的确定,处理仪器出现的问题和故障等。出具正确的檢验结论。能够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实验值,并能够对质量的提升提出改进性的建议。
  6.改革现行的教学评价制度。
  合理的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师把握学情,调整授课进度,掌握授课效果。评价环节不能仅仅根据实验报告评选出优、良、差,作为《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实验部分的分值,缺乏对学生的过程考核,学生课前主动预习,课中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不高,一纸定分值使得学生参与少。
  因此,需要改革现行的评价制度,分为实验前预习,实验中操作和实验后考核三部分。实验前将预习的习题内容在网上提交,教师评阅给定分值。实验中通过小组之间互评和教师打分记录课堂成绩。实验后考核需要定期检测。三个部分的评价可以较为完整的反映一学期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量化的纵横对比比较,分析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为后续学生的实验学习提供理论指导。
  在这个过程中,突出引导鼓励性评价和情境评价。通过肯定的眼神和鼓励的话语,培养学生尊重差异、尊重多元,包容错误和不足的心态,而且能够“延缓判断,让更多的可能性进入思考范围”。突出学以致用的评价标准,实现“在行动中求知”“在行动中评价”的育人模式。
  精密测量技术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专业调研和企业职业岗位与用人需求分析,遵循课程的改革方案,明确教学目标。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勇于实践,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庄西真.创新·指南·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教育与职业,2019,(07).
  [2]薛彦成.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杨琪文.机械测量实验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8,(16).
  [4]赵洋.机械数控车铣一体化课程教学必然趋势[J].试题研究,2018,(16).
  [5]张宇.工作坊: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18,(34).
  [6]金刚强.数控车床实训一体化教学的构想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89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