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侵蚀山区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侵蚀山区是由于受到自然的风、雨等作用侵蚀导致的,在侵蚀山区,水土流失情况较为常见且较为严重,治理难度比较大。当前,我国一直在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但是由于侵蚀山区水土流失情况严重,所以土地的退化分布范围比较广。水土流失给侵蚀山区的发展带来了困难,也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工作迫在眉睫。
  关键词:侵蚀山区;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3-0083-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7;F301.24        文献标志码:A
   水土资源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基础资源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我国的侵蚀山区面积广阔,地形多变,具体的情况差别非常大。
  1  地域格局整体性理论
   我国的侵蚀山区占国土面积的很大一部分,而且分布很广,地形多变,地貌复杂,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水土、动植物等资源都有着较大的地域差异性,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由于海拔等原因,出现明显的差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的就是这一景象。侵蚀山区自然资源具有较强的特性,而这些生态性质迥异的组分,就是整体有机结构体系的构成因素[1]。
   地形地貌大多是在地质时期形成的,并且经过长时间沉淀、地壳运动、生物作用等,逐渐形成了复杂的山地资源综合体,其中包括地带性、区域性、非地带性和非区域性的形式,同时促进了生物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生态景观不论是不是地带性的,在结构和系统上都是相对稳定合理的。在这种生态平衡的作用下,如果要利用所形成的侵蚀山区,就必须遵守“自然规定”,如果只注重经济利益而过度开发资源,就会破坏自然[2]。
  2  可持续发展结构的理论优化
   生态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结构,而系统状态的表现形式和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功能结构之间,结构起着基础的作用,而功能則是具体的表现,在开发侵蚀山区的过程中,如果要保证生态系统的自然功能,加强对水土流失的防控作用,就要优化可持续发展结构理论。生态系统是可变的,这一特性能够保证侵蚀山区的地貌和恢复生态。
   可持续发展结构优化是一种系统优化理论,该理论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环境、经济、生物等的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不同生态类型的分辨和选择,以此为基础重建山地系统的生态结构。首先,模仿原有的自然生态,并不断优化具体的系统设计。其次,分析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和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关系等,对之前的设计进行进一步完善。再次,对不同层次的技术进行确定和优化,保证对资源和废物的有效利用,达到资源循环、降低投资、提高效益、保护环境、优化管控水平等目的[3]。
  3  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理论
   从理论上来讲,水土保持就是通过人工辅助,将物质和信息能量等引进来,促进生态转化过程平稳有序。水土保持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水土保持,另一方面是可持续发展,二者是基础和发展的关系。在所有水土流失的地区,要先以水土保持为基础,然后再推进可持续发展。其实也可以这样说,水土保持自身就有着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概括性地来讲,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应用于水土流失地区和荒漠地区,在实践过程中的手段是保持水土,阶段目标是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及荒漠化,最终目标是提高地区的资源循环率,减缓或停止地区的退化情况,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人和自然共同发展,并且在满足当前资源需求的同时,为今后的资源利用提供一定保证。
   在侵蚀山区实施水土保护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保证生产和环保质量,促进生态资源的循环利用。对于侵蚀山区来说,应在生方式上提倡生态农业建设,加大水土保持的力度[4]。
   生物和环境之间是配合共生的,这种配合是有一定范围的,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处于最合适的位置时会产生最好的经济效益。简单来说,整个生态系统是由无数小系统组成的,农田、草地等,都是单独的子系统,在受不同变化条件影响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有一定的范围的,会保持一定的平衡性。因此,在必要的时候,需要进行人为干预,也就是对生态系统进行人工调控,保证资源再生,尤其是在生态系统失调的状态下,人工调控对生态系统的状况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人工调控不能过度,要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进行补充[5]。
   本质上来说,生态效益是在生态循环平衡的状态下,保证自然的结构和功能,让生物和地质始终维持良好的适应力,但是这种平衡状态带来的利益是比较低的,要在保证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进行人为干预和改造,提高地区的产品产量和经济收入,使其能够更加符合生态经济的客观发展规律。在这一方面,不能单纯地从短期利益进行考虑,要把目光放长远,立足于长期的情况进行判断。在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中,要考虑其全局性和整体性,避免在计划的过程中考虑不周,因小失大。三大效益统一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益。既要保持水土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又要提高经济收益,改善山区人民生活条件,在这种状态下,更要明白经济收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6]。
  6  结束语
   侵蚀山区水土流失问题是环境整治的重点问题,对于侵蚀山区的经济发展和建设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不利于我国进一步开展现代化建设。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水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分析,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同步,通过对资源使用的调控等措施,保持资源应用和挖掘的合理性。同时,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侵蚀山区水土保护工作更上一层楼,促进侵蚀山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蓉.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水土保持规划新思路探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5):36-37.
  [2]张加琼,马波,税军峰,等.泰国北部山区土壤侵蚀调查报告[J].水土保持通报,2019(1):1-8.
  [3]腾芸,黄海.林业建设与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策略[J].四川林勘设计,2017(3):67-70.
  [4]王炯照.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分析[J].花卉,2017(24):210.
  [5]谭西良,李兵,谭晴雪.环境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原因及措施[J].环境与发展,2019(5):182-183.
  [6]陈柏宇.日本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2019(8):100-1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99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