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系统耦合视角的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探究在要素禀赋结构作用下所形成的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螺旋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发展机制。基于耦合协调理论,构筑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以浙江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耦合协调作用,当两个系统发展水平较高且趋于一致时,系统组合的协调等级提高。
  关键词:旅游产业   区域经济   耦合度   协调度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产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逐渐走向国民经济前沿。随着大众化旅游新时代的来临,旅游产业对社会经济的综合作用日益凸显,2016年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就业的综合贡献度均超过10%,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关键期,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及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要更加重视和发挥旅游产业的整合连带作用,将其培育成产地融合发展的催化剂和社会经济发展更加重要的推动力。
  Tugcu(2014)以地中海地区国家为例研究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地区经济能够从旅游业中获得增长的结论。Antonakakis,Dragouni和Filis(2015)考察了欧洲10个国家的旅游業增长与经济增长,认为两者之间存在互相促进关系。国内学者主要是将旅游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来研究两者关系(瞿华、夏杰长,2011;曾国军、蔡建东,2012)。近年来开始关注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互动关系。高楠、马耀峰(2014)、余洁(2014)运用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发现旅游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显著的耦合互动作用,两者具有协调发展特征。周蕾(2016)、王雪、杨存栋(2017)运用时间序列研究不同地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也支持上述结论。
  上述研究侧重于运用耦合理论检验两者间的耦合互动关系,对于耦合互动作用及其内在机制缺乏深度理论挖掘和逻辑分析,未能深刻剖析这种作用的内在机理。本文深入研究系统间耦合互动作用及其协调发展机制,构建更加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浙江省为例进行实证检验。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在作用机制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不同国家或地区因其要素禀赋结构和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导致同种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同,使得相关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资本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要素禀赋结构和要素丰裕程度的变化。一个地区初期的要素禀赋结构和要素丰裕程度决定该地区早期产业选择及其产业结构,这样选择的产业具有比较优势,资本积累速度快,促进区域经济更好发展,进而引起要素禀赋结构和要素丰裕程度发生变化,此时产业结构需要优化升级以匹配和适应新的要素禀赋结构,以保持其比较优势,从而保证区域经济循环式上升,形成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螺旋。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耦合互动的螺旋结构。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旅游发展与旅游产业结构是由该地区要素禀赋结构和要素丰裕程度决定的,通常情况下劳动、自然资源等要素相对丰裕,旅游产业发展之初呈现出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也因契合要素禀赋结构,资本积累速度快,产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导致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和要素丰裕程度的相对变化,资本和技术变得相对丰裕,旅游产业面临着优化升级,不断向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新的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改变,并再一次迅速发展,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向更高层次提升,进入新一轮螺旋上升阶段。一方面,旅游产业发展为推动区域经济提供作用力。旅游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关联性强,带动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共同发展;旅游业对城乡居民致富作用大,旅游消费活动直接增加居民收入、旅游总收入和相关税收,保障地区经济稳定增长;旅游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多,吸纳就业能力强。另一方面,地区经济对旅游产业产生反作用力。经济发达地区交通运输条件优良、基础设施完善,有利于旅游业发展;居民消费水平高,旅游意愿较容易实现,旅游需求大,旅游业发展迅速;经济发达地区一般具有较高知名度,产业联动提升竞争优势,增强旅游综合竞争力,进而促进旅游业发展。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参照相关文献(周蕾,2016;余洁,2014),并借鉴《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浙江省统计年鉴》相关指标,建立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发展水平指数。衡量每个系统发展水平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1)
  其中,wj为系统第j个指标权重,xij为第i个样本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值,由原始值Xij经过目标值法(李江苏、王晓蕊,2014)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公式为:
   (2)
  其中,Mj表示系统第j个指标的目标值。
  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引入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来测量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耦合作用强度和协调发展水平。根据耦合协调理论,两个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为:
   (3)
  其中,U1和U2分别指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数,C是耦合度,反映系统间耦合作用强度,取值范围为[0,1]。耦合作用强度划分为5个等级(张勇、蒲勇健、陈立泰,2013),见表2。
  如果两个系统发展水平都较低且取值相近时,耦合度较高,表明耦合作用强度较高,但并不能说明系统组合的协调发展水平较高。因此,进一步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更加准确地评价系统组合的协调发展水平:
   (4)
  其中,D为耦合协调度,T为协调效应综合评价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分别表示各系统对耦合协调作用的贡献程度。耦合协调等级归纳为10种类型(唐晓华、张欣钰、李阳,2018),见表2。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证检验
  浙江省是经济强省,区域经济发展带动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引起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从早期资源、劳动丰裕型的要素禀赋结构逐步转变为资本、技术丰裕型的要素禀赋结构,客观上要求旅游产业匹配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而不断优化升级。浙江省是旅游强省,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并位居全国领先水平,作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逐渐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产业发展成就突出,被作为“浙江模式”推广全国。以浙江省为例对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适性。
  (一)数据来源与指标权重
  选取2016年浙江省11个地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于《2017年浙江统计年鉴》、《浙江旅游统计便览(2016年度)》。两个系统样本数m=11,指标数n=8。
  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因为指标均为正功效型,借鉴相关研究(张勇、蒲勇健、陈立泰,2013),选择每个指标的最大值作为目标值。根据熵值法运用MATLAB计算得到指标权重,见表1。
  (二)耦合强度与协调等级分析
  2016年浙江省旅游业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度、协调度及其等级划分如表3所示。综合运用文献成果(余洁,2014;刘定惠、杨永春,2011)及熵值法,确定待定系数α=0.47,β=0.53。
  根据表3和图1可知:第一,从耦合度数值上看,取值主要集中在0.95-1.00,地区间差异较小,除丽水为中度耦合外,其他地市均为高度耦合;第二,从地理分布来看,耦合度从高到低依次是金华、绍兴、台州、湖州、嘉兴、温州、杭州、舟山、衢州、宁波、丽水;第三,从协调度数值上看,取值介于0.35-0.95之间,地区差异较大;第四,协调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杭州、宁波、温州、绍兴、金华、台州、嘉兴、湖州、舟山、衢州、丽水;第五,从协调等级来看,杭州、宁波分别达到优质协调和中级协调,实现了旅游业与区域经济良好协调发展的局面。深层次来看,其要素禀赋结构合理,产业结构完善,区域经济体系发达,同时,旅游产业结构契合要素禀赋结构变化,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经济融合效应显著,为两个系统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温州为初级协调,较为发达的区域经济与旅游产业在较高发展水平上耦合互动,初步实现协调发展。绍兴、金华、台州、嘉兴为勉强协调,虽然系统间耦合作用强度很高,但是各系统发展水平不高,使得系统组合协调度不高。湖州为濒临失调,舟山、衢州、丽水为轻度失调,两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效果较差。
  (三)协调发展类型分析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组合的协调发展类型划分标准为:若U1<U2,则是旅游产业相对滞后型;若U2<U1,则是区域经济相对滞后型;若U1=U2,则是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同步型。根据表3可知,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台州、嘉兴6个地市属于旅游产业相对滞后型,它们是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前六名,依托民营经济、港口贸易、产业升级、区位优势等获得了经济腾飞,与之相比,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要实现两系统协调等级提升需要从旅游产业升级提升旅游经济方面着手。金华、湖州、舟山、衢州、丽水5个地市是区域经济相对滞后型,两系统发展水平均较低,且系统组合的协调等级较低,金华勉强协调,湖州濒临失调,其他3个地市均为轻度失调,破除耦合失调要从提升区域经济着手,进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螺旋,逐步提升系统组合的协调发展等级。
  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结论概括为:第一,要素禀赋结构决定旅游产业结构,具有比较优势,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继而引起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和要素丰裕程度的变化,进而推进旅游产业随之优化升级,以更好的契合新的要素禀赋结构,形成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螺旋;第二,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显著耦合协调作用,当两个系统发展水平较高且趋于一致时,有助于提升系统组合的协调等级。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得出两个方面的政策启示:
  第一,深刻把握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机制,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通过制定鼓励性的产业政策实现旅游产业的快速高水平发展,有效释放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互动作用,实现两者间高水平耦合协调发展。
  第二,要实现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等级提升,各地区需要根据自身协调发展类型,从发展相对滞后一方着手,按照协调发展机制推动系统组合向高强度耦合作用和高层次协调等级演化,最终实现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优质协调,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楠,马耀峰.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的时空差异—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
  2.李江苏,王晓蕊,苗长虹等.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质量协调度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4,34(10)
  3.刘定惠,杨永春.安徽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分析[J].特区经济,2011(6)
  4.瞿华,夏杰长.我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1985-2009年数据[J].财贸经济,2011(8)
  5.唐晓华,张欣珏,李阳.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动态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經济研究,2018(3)
  6.王雪,杨存栋.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1)
  7.余洁.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评价与优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4)
  8.曾国军,蔡建东.中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J].旅游学刊,2012,27(5)
  9.张勇,蒲勇健,陈立泰.城镇化与服务业集聚—基于系统耦合互动的观点[J].中国工业经济,2013(6)
  10.周蕾.四川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78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