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特色小镇IFIC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规划、培育和建设特色小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决策。在大量实地调研和文献梳理基础上,本文首先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构建河北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IFIC模型,其次从产业、形态、功能和制度四个维度剖析河北特色小镇的培育困境,最后基于IFIC模型,以河北特色小镇实践为例,从产业定位、建设形态、功能叠加、制度供给四个层面提出河北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
  关键词:特色小镇   核心竞争力   IFIC模型   河北实践
  相关文献综述
  “特色小镇”概念在2014年的杭州云栖大会上首次被提出。近年来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新常态下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一种新现象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正被越来越多的目光所关注。一些学者分析总结了国外已有著名特色小镇运营模式,以期为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提供指导,培育提升我国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张银银等(2016)通过对国外特色小镇案例的分析,总结了特色小镇与小城镇建设的不同,提出我国特色小镇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思路与做法。闵学勤(2017)提出德国名镇哥廷根创立的“哥廷根学派”和“哥廷根思想”是世界科学文化奇迹。同时,科学建设发展特色小镇还需因地制宜,有效融合与协调旅游、科技、商贸等不同特色产业,实现特色小镇创新可持续发展与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浙江省原省长李强指出,特色小镇应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挖掘產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学者们也先后从创新、绿色、产业、文化等不同层面对如何培育提升国内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在创新层面,徐梦周等(2016)从创新生态系统观的角度,以对梦想小镇的探索为例,论述了特色小镇的内涵所在,提出了创新机制对培育提升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绿色发展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基础,Zhang YM(2017)指出绿色发展模式将指导未来特色城镇绿色经济产业发展方向。姚维刚等(2015)基于低碳城镇化的理论内涵,描述了河北省低碳城镇化的发展现状,然后深入分析河北省低碳城镇化现存问题,最后提出了河北省低碳城镇化的实施路径。韩义民(2018)则从茶文化的绿色理念认知入手,结合河北省特色小镇建设以及京津冀产业协同的背景与特点内涵,分析构建了基于茶文化绿色理念的河北省特色小镇与京津冀产业协同互生机制,指出特色小镇要在环境保护、绿色生态基础上结合自身基础及区位优势进行建设发展。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关键支撑,产业集群理论为以点带面实现特色小镇集群建设,进而培育提升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思路。杨梅等(2018)指出要以特色产业驱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提升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周莉雅和李晓清(2017)综合浙江和江苏两省特色小镇建设实践,从空间和功能方面总结了特色小镇创建过程中适合江苏产业特色和发展实际模式。文化元素的融入使特色小镇的发展更具吸引力,对提升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段亚琼等(2013)以文化传承为视角,根据陕西庙店优美小镇,提出培育提升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要兼顾文化传承与特色旅游。李亚卿(2014)以小微古村镇为例,指出通过挖掘区域历史故事、创设文化商铺、打造文化街区,以特色小镇、文化村社的声誉吸引投资,实现某项产品或行业在古村镇上的积聚,并最终让这些古村镇成为区域性市镇。沈诗林和王庆(2016)以东北风情和满族文化为依托推进辽宁特色小镇建设,实现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此外,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推进,多位学者针对京津冀新型城镇化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特色小镇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对推进京津冀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并结合不同地区特点对如何培育提升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等问题进行探索。然而,目前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且国内以研究浙江特色小镇居多,北方特色小镇研究相对薄弱且不够系统,理论大大滞后于丰富多彩的实践。事实上,北方特色小镇虽起步较晚,但也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自然生态特征,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河北省特色小镇创造了机遇,同时江浙等地特色小镇丰富实践也为我国北方地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成功范本。为此,本文在文献梳理并结合河北和外省市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河北特色小镇实践为靶向,从产业、形态、功能、制度四维度构建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模型,剖析河北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培育困境,并基于此提出河北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为推进特色小镇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IFIC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模型构建
  核心竞争力最早由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两位教授提出,目前对这一概念的说法并不统一,资源整合观和生活品质观是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且现有核心竞争力侧重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区域核心竞争力等。特色小镇虽也具有区域性,但与大都市、小城镇不同,特色小镇更注重体现 “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建设理念,以及“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建设思路。为此,本文定义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是指相对于其他小城镇来说,更具产业特色,更能完善文旅结合,达到功能叠加,实现制度创新的能力,同时可以为广大居民提供就业渠道,增加原住民收益,提升生活品质,并能够集聚人才,吸纳优质资源,使游客有一个休闲游玩的轻松环境。特色小镇形成发展过程受到产业、形态、功能、制度四个维度的多重影响,四者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特色小镇发展的持续性与独特性。为此,本文将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细分为产业定位力、建设形态力、功能叠加力、制度供给力。
  产业定位力。产业是特色小镇发展核心,特色小镇产业定位核心竞争力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产业定位是否明确。特色小镇发展是否立足主导产业,锁定主攻方向并合理进行产业规划,进而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与资源优势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衡量特色小镇产业定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二是产业创新能力。大数据时代衡量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还需注意各小镇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科学技术进行产业创新的能力,以实现特色产业集聚,并进一步带动产业协同发展。   建设形态力。建设形态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基础,包括地域范围及综合文化要素等内容。一方面,特色小镇范围需合理控制。特色小镇的形态不再单纯的被定义为“大而广”,而是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另一方面,需要与文化深入融合,特色小镇的建设规划需充分融合地域文化、康养文化、休闲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的精髓,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原生性、灵活性,并渗入特色小镇形态建设之中。
  功能叠加力。功能叠加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导向,是指经济功能与大旅游要素的“聚而合”。其中经济功能主要体现为特色小镇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连通发展,一方面特色小镇可充分利用经济发达地区优势带动特色小镇经济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特色小镇也可反过来疏缓核心地区压力,起到人员引流的作用,最终为特色小镇当地居民带来收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此外,功能叠加还包括特色小镇延伸至景区的功能,以实现核心景区与周边特色小镇的产业、文化、旅游功能融合,并产生叠加效应,从而推动城区与景区的融合,使其具有营造特色小镇必需的社区功能,达到人与产业和环境的有机融合。
  制度供给力。制度供给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支撑,包括基础制度供给和创新制度供给。基础制度供给主要指政府在制度维度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推动作用力,即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对特色小镇发展建设给予的大力支持,通过不断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积极推动特色小镇建设,解决现实问题。创新制度供给主要指市场在推进政府自身改革的基础上创新体制改革,在资源配置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力。特别是市场在制度维度对特色小镇建设产生的带动作用力,通过引入多元化战略投资者替代单一企业投资,提高特色小镇发展效率,并不断创新制度供给,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综上所述,特色小镇是产业维度、形态维度、功能维度和制度维度的集成,四者缺一不可,相互贯通,对特色小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产业定位力、建设形态力、功能叠加力、制度供给力合成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构建IFIC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模型,如图1所示。
  河北特色小镇IFIC核心竞争力培育困境分析
  (一)特色小镇未能紧贴主导产业,产业创新要素不足
  特色小镇产业基础不够夯实,培育后劲不足。河北很多特色小镇在产业选择方面,虽然考虑到本地区发展基础、现状,并从区域资源优势出发,相对清晰地明确了特色小镇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但是未能有效将产业培育起来,进而导致河北特色小镇不能在市场竞争中形成规模、保持竞争优势、获得持续稳定发展。
  特色小鎮总体产业类型单一,未能利用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与南方互联网、基金、金融、机器人等各式各样的特色小镇类型相比,河北特色小镇产业类型主要聚焦农业、生态旅游业等领域,产业选择偏向单一化,在地貌特点一致的区域创建产业类别相类似的特色小镇,定会导致特色小镇的恶性竞争,不利于特色的发挥。同时,河北特色小镇的整体建设模式相对过于传统,创新要素明显不足,未能围绕培育发展新动能,集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小镇从而带动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此外,没有抓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主攻方向,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建设不完善,创业服务和指导强化力度不到位,最终造成不能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服务,无法有效增强聚集创新创业人才能力的后果。
  (二)特色小镇形态单调,缺乏文化与文明的积淀濡染
  特色小镇建设同质化和人为化并存。没有准确把握特色小镇的内涵,盲目给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体育基地、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以及行政建制镇戴上特色小镇的“帽子”。没有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立足各地区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没有从各地区实际出发,体现出区域差异性,特色不鲜明、内容重复、形态雷同,出现了同质化竞争。
  特色小镇标准偏低,急于求成,缺乏长远规划。特色小镇建设要坚持高标准,注重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实现产业、旅游、文化、社区“四位一体”。然而河北很多特色小镇仓促上马,没有进行长远规划,只是关注那些短期内看起来有效,但长期看来对人民群众无益的政绩工程,而忽视了特色小镇作为人类村落发展的相对高阶形态的本质核心。
  (三)特色小镇功能叠加效应欠缺,京津优势借力不及
  在特色小镇建设中,人与产业和环境未能进行有机融合。河北特色小镇建设未能有效传承历史文化和培育独特文化,社区功能不够完善,人与产业和环境有机融合的标准尚未达成,距离达到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还有所差距。
  未能充分利用河北的环京津区位优势打造一批专业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特色小镇。河北省特色小镇建设对京津借力不足,没有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承办冬奥和治理雾霾等机遇,建设打造一批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特色小镇,既造成了河北省良好区位优势的浪费,也导致与京津发展严重脱节现象的出现。
  (四)特色小镇政策泛化,体制创新不达标
  基础供给力度不足,政策支持程度、操作协调执行机制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河北省只有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有关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其他职能部门并未有实质性政策出台,还没有形成一套从省到市共同出力、自上而下的完整政策支持体系,资金支持也有所不足。在联席会议制度的推行过程中,浙江政策切实解决了影响政策顺利实施的“小问题”,与之对比,河北省往往关心的都是一些原则性、方向性的大问题,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在实施上存在很大困难。
  特色小镇建设投融资制度不够完善,市场化引领明显不足。政府在基础政策供给上并没有进行体制创新以鼓励市场进入,甚至忽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地位,没有落实“政府引导、市场(企业)主导”的政策。具体来看,河北特色小镇建设中,政府没有在基础设施、资源要素、文化、生态等方面加强引导和服务,也未营造出良好的政策环境,致使特色小镇在吸引市场投资方面处于劣势。相比于浙江等地特色小镇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河北省几乎全是清一色的本省本地企业。   河北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
  (一)坚持产业定位“特而强”为核心
  科学谋划特色小镇产业定位。特色小镇是一个产业的空间载体,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与产业规划统筹考虑,特色小镇的繁荣也必须有产业支撑。提升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要根据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把握特色产业,关注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同时还要兼顾历史经典产业,进而从中找到一个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有潜力的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并做到一流与极致的效果。此外,还应注重将新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优先布局到同类特色小镇之中,避免造成产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
  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核心,做强特色小镇。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应把“乡村振兴、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产业转型、全域旅游”作为开发理念,以特色产业发展为主导做强特色小镇,提升当地原住民收益、居民生活生产水平,形成企业与原住民、政府三方“共建、共营、共享”的合作经营模式,并全面提升当地特色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实现原住民利益增收渠道多元化,最终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样板,进而提升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
  (二)坚持建设形态“精而美”为基础
  特色小镇范围界定要清晰,避免“摊大饼”现象。提升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切勿盲目求大求全,而应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的“精致美丽”要求。要注重结合各地资源禀赋与地方风貌,进行准确的功能定位,深入挖掘自身特色,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避免同质化竞争,打造独具竞争优势的特色小镇。
  注重人本体验,打造特色小镇个性文化形态标签。特色小镇不仅是产业的集聚、融合,其传统文化的底蕴和休闲文化的内涵也将是小镇“特色”的重要元素。要注重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挖掘文化内涵,形成特色小镇个性文化,打造自身独特标签,并植入特色小镇建设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从而增强企业与居民的文化认同,同时注重人本体验的传承性、内在性、感染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外来游客对特色小镇良好的情感寄予,全面提升特色小镇建设形态核心竞争力。
  (三)坚持功能叠加“聚而合”为导向
  推进旅游+特色小镇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特色小镇。一方面,应深挖特色小镇旅游功能,使景区与城区有机融合。特色小镇是核心景区的有效补充,提升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应注重合理布局特色小镇,并通过城市交通网快速将周围星罗密布的特色小镇进行串联,相互补充,达到连面布点、成片成林的效果,丰富旅游体验,有效延长游客滞留时间,增加农民和旅游收入,为大旅游提供强有力支撑。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传承历史文化和培育独特文化,特别要完善和营造必需的社区功能,形成人与产业和环境的有机融合,使得特色小镇更为宜居、宜业、宜游,从而构成完美的大旅游产业体系,促进特色小镇和核心景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方向,借力京津冀发展的强核心优势来实现自身特色小镇发展。提升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应适当摆脱对京津一带的向心力,借助消费升级势头,利用大都市消费溢出,实现经济、政治和文化升级,建设一批既能有效疏解北京和天津核心功能又独具自身特色的特色小镇,而不仅是都市消费型特色小镇。
  (四)坚持制度供给“活而新”為支撑
  特色小镇建设不是行政长官意识的人为干预及政府行政行为,而是政府引导,以社会资本为主,企业主体参与市场化运作建设。良好的制度以及生态、法治、人文、商务等环境才是形成“特色”和“小镇”的关键基础,应避免借特色小镇创建之名铺新摊子。特色小镇建设并非简单的土地面积和产业规模扩展,而是在不具有或者只有较少空间扩张的情况下,实现原有基础上较好的品质提升、特色增强以及规模增加。在河北省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学习浙江会议制度的经验,真正做到解决“小问题”,了解在河北省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难以实施落地的困难,究其精髓,深入了解情况,攻克针对性问题。
  完善河北特色小镇制度建设,巩固旅发大会特色小镇成果,实现体制再创新。旅发大会是河北省旅游业改革发展的一次创举,目的是打造支柱产业、建设旅游强省、创新旅游发展新方式、培育旅游发展新业态、树立旅游发展新样板、实现河北旅游新跨越。政府要借此机会,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理念、模式、制度创新,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制度,肯定市场主体作用,借助这一平台在河北省主要投资主体为本省本地企业的基础上,大胆合理引入具有浙江等地富有特色小镇建设经验的战略投资者,鼓励大中型企业独立或牵头打造特色小镇,并注重通过多元化渠道选择战略投资者,积极拉动民间资本的投入,让更多百姓享受到发展红利。此外,还可采用PPP、众筹等方式推进小镇特色建设,创新政府服务方式,加速整合资源要素,为特色小镇提供个性化服务。珍惜并巩固在旅发大会上特色小镇取得的成果,持续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并加强宣传力度,打造多元化服务平台,以特色和品质吸引更多游客,尽快实现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联动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静晗,路宁.国内特色小镇研究综述:进展与展望[J/OL].当代经济管理:1-6[2018-04-1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180108.1129.002.html
  2.盛世豪,张伟明.特色小镇: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J].浙江社会科学,2016(3)
  3.张银银,丁元.国外特色小镇对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借鉴[J].小城镇建设,2016(11)
  4.闵学勤.德国名镇哥廷根的建设对中国特色小镇创建的启示[J].中国名城,2017(1)
  5.李强.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16(4)
  6.徐梦周,王祖强.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特色小镇的培育策略—基于梦想小镇的案例探索[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32(5)
  7.姚维刚,于丽卫,于婧.河北省低碳城镇化发展路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0(6)
  8.韩义民.结合茶文化的绿色理念对河北省特色小镇与京津冀产业协同互生机制的浅析[J].福建茶叶,2018,40(10)
  9.惠宁.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其新发展[J].管理世界,2005(11)
  10.杨梅,郝华勇.特色小镇引领乡村振兴机理研究[J].开放导报,2018(2)
  11.周莉雅,李晓清.江苏特色小镇创建的思考与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2017(14)
  12.段亚琼,侯全华.文化传承视角下的乡村旅游特色塑造研究—以空港新城庙店优美小镇规划为例[J].华中建筑,2013(8)
  13.李亚卿.以小微古村镇为产业集聚地的苏南新型城镇化路径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4(2)
  14.沈诗林,王庆.特色小镇带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辽宁省建设满族文化特色小镇的规划策略与实施机制[J].人民论坛,2016(36)
  15.刘晓辉.关于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的几点认识[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2(3)
  16.孙虎,乔标.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5(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78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