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教师持续专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校在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中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非常注重,原因在于它可使教师无论是在知识层面抑或是综合素养方面得到明显的提高。通过在相关理论支撑下分析高校教师持续性专业发展能力评价中存在的不足,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效果评价体系,并深入分析教师专业发展在实施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可以使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更加健全与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能使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关键词:高校;教师持续专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1-0019-03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日益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加旺盛。作为教育工作者,其专业能力的高低更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各国学者以及广大教师都深刻地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对教师的重要性,也制定了一些评价制度,然而直到现在关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模式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衡量标准。我国对于高校教师的专业评价活动一直在开展,从教师的学历水平、课改研修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但这些活动的有效性是否真正得到发挥仍值得我们深思。高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是中国教育界当前所面临的一项严峻任务。文章立足于构建高校教师持续专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评价提供借鉴。
  一、教师持续专业发展能力概述
  (一)教师持续专业发展能力的提出
  教师持续专业发展能力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理查德·加德纳(Richard Gardner)提出的。早在20世纪中后期,理查德·加德纳在某大学就致力于研究专业发展相关方面的内容,他认为,持续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领域,它从知识层次到技能的提升方面都有所涉及,而“持续专业发展”这一名词将从课程体系中学习与在工作中进行深入学习有机结合,从而使受教者的综合实力得到全面的提升。随着社会发展的浪潮不断推进,这一名词的使用范围被逐渐扩大化,在教师教育领域中能看到其身影。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则主要讲的是可以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的有效活动。通常情况下,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主要是从外部引进优质资源从而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也是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的关键,而持续专业发展则恰恰相反,它主要是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为高校教师提供恰当的学习与深造机会,可为不同时期的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促使他们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教学技能的全面提升,打造优秀的教学名师。
  (二)教师持续专业发展能力的构成
  1.得到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高校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打造优化教师团队,对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能力的提升尤为注重,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比如资金上的援助或者是一些科研项目的申报等。从高校自身角度来分析,衡量一所院校教师持续性专业发展能力实施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校长,领导的鼎力支持会使工作的开展变得更加顺利。
  2.创建学习型高校,营造团结协作的校园氛围
  作为高校自身来说,应采取一切方法为高校教师创建沟通交流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其中,每个人都可提出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分享,从而使双方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让教师在其中也体会到团结的重要性[1]。
  3.构建教师持续性专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并做好监督与管理工作
  高校本身就是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单位,要能使在职的教师专业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高校应为教师创设舒适的学习氛围,为教师提供一切便捷条件,这样教师在进行某项活动中才能有的放矢,自身能力也会得到质的飞跃。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决不能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而是应该不断学习,用新颖的理念去武装头脑,将全纳教育理念铭记于心,并很好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全纳教育深入到每个教师心中,高校可制定出相关制度,对在全纳教育模式中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调动全体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教师队伍的建设更具科学化与有序化。
  二、我国高校教师持续性专业发展能力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评价一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看教师自身具有多大的自主决策权。早在20世纪末,我国对教师法就进行了改革与调整,其中明确规定了教师具有的相关权利与义务,例如教师具有教学、科研的权利,具有根据劳动量获取相应薪酬的权利,具有继续教育培训等权利。然而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权利却没有真正享受到,其中就包括教师获得持续专业发展的权利受到了的限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学校各方面的制约使得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受到严重的阻碍,使得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缺乏主体自主意识,最终导致教学成效性不高。
  很多高校在评价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能力时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学术水平,并将其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这就使得很多教师为了达到学校的要求在工作中注重学术方面的研究,而对于课堂内容的讲解却简单应付,尤其是职称制度的改革更加重了这一趋势,高校教师对学术论文的热衷程度远远高于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创新。在实际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倘若某一位教师的学术科研成果获得了一定的荣誉,即便教学能力很欠缺,也会被学校重用,而且远比那些在教学能力上做出显著成绩的教师更受到学校的青睐,福利待遇也会明显高于其他人。高校在对教师进行年度综合评定中,关于科研方面的相关成就会获得较高的评价,这使得教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搞科研,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教学环节,无法做到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
  三、高校教师持续性专业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校長的支持度
  校长支持度主要指的是以校长为主要负责人的学校相关领导对开展持续性教师专业发展的看法与态度,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评价:一是校长理念。校长理念主要是就学校在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相关工作中校长对于此的关注度如何。二是校长行为。这点则讲的是校长在平常的教学管理中对教师专业发展有无明确的界定,或者是相关评价指标。   (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度
  所谓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度主要讲的是高校的主要领导者以及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对高校在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中所给予的一些政策支持与其他援助,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评价。
  一是专业发展活动的参与度。主要是指教育管理部门在年度内所开展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占到高校组织的专业发展活动的比例。
  二是专业发展成果的推广度。主要是指教育管理部门在年度内对教师专业发展成果的推广数量占到高校专业发展成果总数的比例。
  (三)组织氛围
  组织氛围主要指的是高校整体文化的综合评定,考察高校的相关文化氛围是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的有效开展。评价的标准主要从组织对新理念的重视度进行综合评定,根据分值的多少进行评定,或者从组织对失败的惩罚层面去分析,根据分值的多少进行综合评定。
  (四)要有团队意识
  高校教师要具有团队意识,其团队意识主要是在各种专业活动中体现的。因此,对教师的团队协作意识可以用以下两个标准衡量:教师团队的合作标准就是以各个教研室为一个团队,主要对教学工作、科研项目和其他有关的教学活动展开的交流探讨[2](教师的团队意识评价标准是以0—10分进行评判,其得的分数越高则教师的团队意识越强)。
  教师团队的合作成果=教研组成员的有效合作次数/教研组总的合作次数×100%
  教师团队的合作成果展现出了一整学年内教研组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效率比,“有效合作次数”意思就是通过教师们的合作交流双方都达成一致的结果,并且能够以书面报告记录在案。如果所呈现的指数值过小,则反映的合作效率最差,反之则说明合作效率最好。
  (五)任务安排要明确
  从学校对于教师的任务安排可以看出来高校管理的情况及教师的授权问题,这些也有两个评判标准:学校管理层对教师的任务明确度主要是学校管理层对相关责任人的任务书面化及其制度化。只有学校管理层对教师的任务做出详细的安排,才能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对教师权利的开放程度也能反映出学校的教学氛围及科研环境是否轻松。基于此,这些也说明了教师在某些科研项目上的选题是否自由等等(评价标准是以0—10分进行评判,其得的分数越高则表现越好)。
  (六)技术环境
  高校的技术环境是指,高校教师在其教学工作中所应用的多媒体程度。那么,高校的技术环境指标可以由这两方面体现,信息共享程度及信息共享成果(评价标准是以0—10分进行评判,其得的分数越高则表现越好)。
  (七)硬件设施
  从高校的硬件设施可以看出学校对教师专业工作的发展情况的重视程度,其主要由学校活动环境及活动涉及的硬件两方面评判(评价标准是以0—10分进行评判,其得的分数越高则表现越好)。
  四、高校教师持续专业发展能力展望
  (一)成立专业学习小组
  负责专业性发展的工作人员及学校管理层领导的工作对整个学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些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着全校教职人员的日常工作进度。为了让高等院校教师的专业有一个长远的发展,学校管理层应该组织成立专业性学习小组,这将体现出学校负责专业性发展的工作人员及学校管理层领导对专业性发展的新思路及新理念。同时,也体现出了工作人员对持续性专业发展的决心。管理人员以身作则,在持续性专业发展工作上做带路人,从而带动起教职人员的工作热情,以此提升持续性专业的发展水平。通过系统性的专业学习,可以把教师塑造成为一名学习型及专业型教师。比如建立专业性的研究小组,通过相关的研究表明,教师所在的工作环境是影响其专业发展主要条件。其次还要建立教师网络学习平台,师生通过这个平台可以相互交流,教师就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也可以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一个明确的安排。同时,研究小组还可以为教师创立一个网络交流群,教师不但可以相互交流教学经验,还可以为教师提供专业性极强的学术支持。这也将会为教师提供一个反思教学的环境,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发展。
  (二)让教师形成反思式的教学模式
  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反思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工作的深入研究方面,教师通过对教学工作的反思就可以体现出专业性价值,同时教师的反思也是对自己职业活动的思考。教师通过系统性的反思就可以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及其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通过教师的反思也能够促进专业的发展。基于此,学校还要督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及经验进行反思,反思也是教师更为专业的基础,鼓励教师在系统性的教学工作中进行合理的反思[3]。合理性反思的基础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利用科学研究而进行的“假设—验证”式的反思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寻找和专业知识相关的资料,随之再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落实此方式。基于此,在该方案实行之后,还要寻找有关的资料及证据,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验证其假设;教师还要明确自己的教学过程,经过多渠道的资料收集,教师要分析出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点有哪些,随后对其缺点进行分析改正;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教师要对其新问题进行科学性的分析并明确解决办法,最后再开始新的教学反思。要想教师切实落实好教学反思工作,那么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反问自己;在课前、课后要全面性考虑其教学过程并对其进行反思。同时,教师还要对自己的教学课程设计进行全新的认识,基于此,课后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掌握程度有所了解;教师通过系统性的反思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模式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摒弃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及教学习惯,以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五、结束语
  在国际教育领域教师的专业性发展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是教师实践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不仅仅局限于教授学生专业技能,还要塑造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从而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根据学校的主要学习任务及培养目标来看,学校的教职人员不但要教會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为学生讲述做人的道理。这也为高等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从而也提升了持续性专业发展水平。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持续专业发展能力的评价仍然存在较大的缺陷,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合理构建高校教师持续专业发展能力的评价体系,并结合评价结果,从构建专业性学习组织以及反思式个人成长模式等方面,综合提升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81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