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强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贸易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区乃至国民经济活动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贸易强省建设已经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学术界关于贸易强省建设进行了大量研究。基于此,从贸易强省的内涵特征界定、建设路径探索和评价体系建立等三个方面,对贸易强省的相关文献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对贸易强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进行探索。
关键词:贸易强省;高质量发展;文献述评;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4-0167-03
随着我国产业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对经济的助推力度逐渐减弱,第三产业则逐步增强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贸易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东、福建、河南、四川、浙江、湖北各省相继将贸易强省建设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着力点纳入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明确了我国外贸发展的目标,指明了实现路径,贸易强省建设也从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上升到为国家发展战略,为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贸易强省相关研究与综述
现有贸易强省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贸易强省的内涵特征界定与综述。贸易强省是贸易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和水平之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前提下提出的,但就贸易强省的内涵及特征问题,并没有比较公认和统一的定义。朱慧强(2001)提出贸易强省应该具有“两个基本条件”,即国际市场发展变化的参与程度和国际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力度高于全国水平,同时具有“四方面标志”,包括总体规模、商品结构、市场分布、经济效益达到相应水平[1]。张振举、张莉(2013)认为,外贸强省是既有“外贸大省”进出口总额排名居国内前列的特点,又有贸易结构合理,进出口附加值高,且具有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省份,兼顾了量和质的评价[2]。宋红军(2019)认为,贸易强省除贸易规模外,其对外贸易更应表现出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发展的可持续[3]。结合现有研究,贸易强省在内涵上强调“量”和“质”的兼顾,以及“影响力”“竞争力”和“潜力”的并存,具备如下特征:一是贸易规模占据全国前列,影响力大;二是贸易水平高于全国平均,竞争力强;三是商品结构合理,经济效益高;四是市场分多元化,贸易稳定。
2.贸易强省建设路径探索与综述。贸易强省建设是以贸易产业为发展重心的省份经济发展必须面临的挑战,各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贸易强省建设路径进行了探索。石大立(2007)从贸易壁垒、地理条件、劳动力条件方面梳理了广东省农业贸易强省建设的种种挑战,并提出相应建议[4];赖存理(2007)结合浙江省自身优势,提出培育出口品牌是贸易强省必由之路[5];叶双瑜(2010)提出优化外贸主体结构,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化对台经贸合作,提升外贸出口竞争力作为贸易强省建设支撑[6];李珍(2013)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角度,从商品结构、市场分布、政策环境、服务体系为福建贸易强省建设献策[7];陈俊艺(2018)从规模、结构、竞争力等方面,分析了福建贸易强省建设的优势和不足[8];吴永保(2018)针对湖北省贸易强省建设,提出构筑新网络、培育新主体、发展新业态、拓展新通道等实施途径[9]。结合现有研究,贸易强省建设路径应紧跟贸易强省内涵,通过增强贸易主体实力,培育贸易品牌,优化市场分布,加强贸易竞争力等途径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各省就贸易强省建设思路应结合自身发展实情,突出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
3.贸易强省评价体系与综述。贸易强省是对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成果的肯定,不少学者就贸易强省建设成果的测度和评价进行了研究。董思雁等(2008)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提出就贸易规模、主体、市场、结构、优势、方式、依存度七个方面作为衡量指标,并给出了相应经验数据作为衡量标准[10]。蔡春林于2010年出版《中国外贸强省指标体系研究》,对中国外贸强省指标体系探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但囿于其研究重心在“外贸”,对“国内贸易”部分存在测度空白。兰健等(2019)从贸易主体、贸易内容、贸易市场三个维度计算贸易强省综合得分,分析了浙江贸易发展情况。
结合现有研究,贸易强省评价应该贴合贸易强省特征,包含对贸易主体、贸易规模、市场分布、商品结构、竞争优势等维度的测度,且不能将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分割开来。
二、贸易强省相关研究评述
从贸易强省的现有研究文献来看,研究者主要对贸易强省的思路、内容、对象以及测度方法四个方面展开。
1.研究思路。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贸易强省研究多以“方法论”思想为指导,从发展目标出发,提出建议,重视实践效果,以省份为研究对象,能更精准地研究地区贸易发展态势。但研究多集中在对外贸易活动的测度,对“国内贸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评价指标欠缺。
2.研究内容。从现有的研究来看,贸易强省着力于贸易该怎么发展,研究以贸易发展路径、贸易发展评价为主,虽然学界就“贸易强省”并不是“贸易大省”這一概述已达到共识,但“贸易强省”的概念并不明确,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多数研究并未弄清楚“什么是贸易强省”,就开始着手“怎么建设贸易强省”,虽然结合各省各地区自身贸易发展条件以及贸易成就,提出了一些建设思路,对贸易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和规划,但由于缺乏对贸易强省整体构建的全局把握,未将贸易强省和贸易大省界限分明地区分开来,实施效果是否能往“强”发展还是往“大”扩展还值得商榷。
3.研究对象。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贸易强省研究进度在各省间差异较大,广东、福建、河南、浙江、四川、湖北、辽宁、江苏在贸易强省建设方面已做了一定探索,其中以广东、福建、浙江三个具有临海地理优势的省份研究较为丰富,走在各省前列。从贸易地理优势来看,同样具有临海地理优势的江苏虽然提出了建设贸易强省口号,但相应研究还是空白,同为2018年对外贸易排名前十的山东更是未对贸易强省建设予以足够重视。 4.研究方法。从现有的研究来看,贸易强省研究多依赖定性分析,借用定量方法研究相对较少,对比分析运用不足。多数研究分析视角过分局限自身,未与同层面对象比较,同时贸易强省研究未形成健全的测度标准,且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太过简单,不能实现对贸易活动的精确测度,无法全面反映国际贸易形势和贸易发展成果。
三、贸易强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贸易强省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综合性概念,结合现有贸易强省研究成果,本文对贸易强省内涵进行归纳,紧紧把握贸易强省内涵特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贸易强省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
1.贸易强省内涵界定。本文认为,贸易强省是指以内资企业为贸易主体,贸易规模居全国前列,拥有以服务贸易和高技术产品为主导的贸易结构,贸易市场开拓能力强,全球生产网络融入度高,有巨大贸易发展潜力及竞争力,品牌建设的路径探索卓有成效,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对国家贸易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省份。
2.贸易强省评价指标设置思路。贸易强省评价指标应紧密结合贸易强省,兼顾“质”和“量”,反映贸易主体、贸易规模、贸易方式、产品结构、贸易市场、贸易竞争力等方面。第一,反映贸易主体。贸易主体数量多,实力强,具备强大的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能力,是贸易高速发展的直接承担者。第二,反映贸易规模。贸易规模大,是贸易质量转型的基础,贸易依存大,是建设贸易强省的前提。第三,反映贸易结构。贸易结构合理,以服务贸易和加工货物贸易为主,高技术产品和特色产品在商品结构中占比大,独有性强,经济效益高,是贸易可持续的保证。第四,反映市场分布。市场分布多元化,抵御经济波动的能力强,是贸易稳定的保障。第五,反映贸易竞争力。具备资源或地利优势,在货物服务和商品服务占据优势,是贸易竞争力的体现。第六,反映贸易品牌。贸易品牌建设完备,有打造出口品牌或创建名牌产品,是贸易影响力的支撑。
3.贸易强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以上指标设置思路,从国内贸易主体、国际贸易主体、贸易规模、贸易结构、市场分布、贸易竞争力、贸易品牌七个维度,共选取23个指标,其中包含11个代表性强的核心指标(带*号),并从贸易活动主体、贸易发展成果、贸易发展潜力等三个角度构建贸易强省评价指标体系(见下表),可为贸易强省建设成果测度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 朱慧强.广东从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过渡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南方经济,2001,(9):65-69.
[2] 张振举,张莉.广东由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转变的困境與对策[J].广东经济,2013,(4):24-28.
[3] 宋红军.贸易强省建设视角下河南省数字贸易发展策略研究[J].北方经济,2019,(4):41-44.
[4] 石大立.发挥政府的促进作用 把广东建成农业贸易强省[J].现代乡镇,2007,(3):11-12.
[5] 赖存理.培育出口名牌是贸易强省的必由之路[J].政策瞭望,2007,(2):21-23.
[6] 叶双瑜.加快转变 跨越发展 建设国际贸易强省[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4-7.
[7] 李珍.基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福建贸易强省策略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20-22.
[8] 陈俊艺.积极培育竞争新优势 大力推进福建贸易强省建设[J].发展研究,2018,(2):65-69.
[9] 吴永保.着力推进贸易强省建设[J].政策,2018,(2):52-53.
[10] 董思雁,赵银德.江苏省向外贸强省迈进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34):282-2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536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