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大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具有全覆盖、分层次和差异化三大特点,其主要是根据专业的特性、群体特点、各阶段特征构建出具有明显的教育导向性的一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基于此,从“三个导向”的落实、“四个层次”的实施过程以及“六个阶段”的实施过程三方面,深入探究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关键词: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1-0010-03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技能型人才。国家在近些年来对创新思维人才培养的力度不断加大,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想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一种趋势。很多高校正在试图寻求一种独特的创新理念,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受传统理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意识还比较模糊,师资水平也相对落后,这些很不利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构建广谱式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让大学生的创新理念激起创业动机,两者相互促进,形成新颖独特的教育形式,将创新、创业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向全社会。
一、“三个导向”落实到位
在进行广谱式创业实践教育中“三个导向”是关键,它是“六个阶段、四个层次”创业实践教育实施和操作的重要依托点,在整个实践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规划一方面是为了以后能在社会中得到更好的立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身长远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观念的提出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将人的全面发展贯穿到大学生涯的始终,让大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作为高校自身应为在校大学生创设一定的条件,鼓励他们走出校园去参加相关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锻炼自己的意志,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充分意识到竞争激烈的社会,从而促进自身各方面的综合发展。
在进行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时不仅要从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综合去权衡,而且还应从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相关层面去抉择。高校在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时要注意与大学生的个体发展特征以及职业发展相关需求,并结合专业方向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鼓励与引导大学生走出去,将个人的发展方向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保持相一致,不管是在个人素养还是专业能力方面都得到质的飞跃,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之所需。
高校应在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协同下,对我国高校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管理方式的改善。将各个负责部门团结起来,齐抓管理,构建一支高效优质的服务管理团队,为创业活动的整个过程提供全面的咨询、调查等一站式服务。首先是准备期,这个阶段主要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观念与能力素养的培训,促进他们的专业基础理论与综合素养的提升,这个时期由学校全权负责受教育者的培训工作;其次是起始阶段[1],要给受教育者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企业提供实训基地作为他们实践锻炼的场所,为他们配设专业的教师团队为其答疑解惑,处理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这个阶段需要学校给予教育、培训支持,但最为关键的还是政府的援助与社会各企业对学生的支持与鼓励;最后是中期阶段,这个时期主要的任务是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查、探访询问,指引他们健康发展,高校应将他们在实践中的感悟与教训及时回馈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促使大学生能够了解到自身成长中的喜怒哀乐,以及在创业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总结出失败的经验教训。
二、“六个阶段”的主要实施步骤
1.开展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就业创业实践教育活动
刚步入大学校门,大学生刚刚摆脱紧张的高中生涯,进入大学校园,对怀着无比的憧憬,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与高中生活相比较而言,大学生活比较自由,没有教师过多的约束,没有高中的许多规矩,学习的内容大都专一化,这使得很多大学生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很迷茫,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喜好,在专业选择上较为盲目,很多学生因此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没有一定的精神支柱做支撑,學习缺乏上进心。对此,在该阶段中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大一新生了解与熟悉大学环境和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认识大学生活的特征以及存在的真实意义,了解自己专业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前景,并引导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在随后的大学生活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划加以实施,从而使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真正有意义。所以对于大一新生来说,相关院校可在这一时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开展相关就业创业讲座,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注重就业创业典范以及朋辈引导的实践教育模块
由于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在开展相关活动时往往会带有一定的盲目色彩,因此在进行就业创业实践教育时教师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此外,一些在创业方面具有较高威望的学者或是创业方面有能力的校友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高校可定期邀请一些创业成功的人士到学校为学生做讲座,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解决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的诸多困惑,为学生们排忧解难,调动学生们的创业积极性与主动性。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往往会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启发与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创业方案,并定期举办创业技能大赛,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业热情[2]。在此阶段,在进行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时高校可开展相关座谈交流,并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加以说明,这样一方面可使大学生能清醒地认识自我,另一方面还能加深他们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认识与理解。
3.重视专业实践与科研实训方面的实践教育模块
在进入大二阶段后,大学生主要进行的是与专业相关联的知识体系的学习。这时学生已逐渐适应大学生活,他们会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以后的就业上,对职业的选择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等内容都较为关注。然而,由于大学生在专业认知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对职业前途仍然感觉渺茫。对此,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可通过举办一些学科之间的竞赛,或是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载体活动等开展就业创业实践教育活动。高校还应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参观学习,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基地,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使所学的知识能真正应用到实践中。 4.注重就业创业分流与成长反思的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
在进入大学2—3年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已经有了清楚的认识,对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都有明确的定位,很多学生都开始考虑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在此阶段高校应将学生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创业型学生群体;二是就业型学生群体。在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时应对这两种类型的学生分门别类,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对于创业型的学生来说,高校可定期开展相关培训活动,邀请业内知名人士向学生讲解创业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此外,还可通过组建创业团队对有志创业的学生开展专项培训,针对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开展针对性的辅导。而对于就业型的学生群体来说,高校应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大学生到企业或者相关单位进行实践锻炼,还可邀请企业知名人士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讲解,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社会的发展现状,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提升自己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在实践锻炼中遇到的困难在实际理论学习中加以学习与反思,促进其尽快成长,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高校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相关疏导,鼓励学生端正态度,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正确面对职场中的各种挑战,在工作中理性对待、正确抉择,为就业提供可靠的保障。
5.将就业创业定向与职业理想实践教育有机结合
在该时期大学生已接近毕业阶段,有的学生面临着找工作的困难,在就业中屡遭失败,对前途感到一片渺茫,有的学生则迫于就业压力选择考研,只为了缓解一时的紧张情绪,有的学生则是想创业但又苦于没有一定的资金做支撑,使得创业之路难上加难。在这一阶段中,高校应采取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进行針对性的实践教育活动。高校可定期开展相关培训活动,邀请业内知名人士向学生讲解创业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此外,还可通过组建创业团队对有志创业的学生开展专项培训,针对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开展针对性的辅导[3]。此外,高校应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大学生到企业或者相关单位进行实践锻炼,还可邀请企业知名人士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讲解,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社会的发展现状,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塑造职业理想信念。
6.注重大学生就业创业责任意识的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
这一时期高校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及社会价值取向。高校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教育活动。例如高校可通过一定的校内外平台项目开展就业实习,借助网络这一媒介宣传就业渠道,为高校毕业生讲解就业创业方面的相关知识。由于学生在该阶段处于人生转折期,很多学生会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因此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就业创业咨询小组,为学生讲解就业创业方面的相关问题,排解学生的忧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价值观,帮助学生顺利就业与创业。
三、“四个层次”的主要实施阶段
1.因“势”施教模块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成为学校师生共享与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国家推出了相关政策,鼓励、引导大学生创业,激励创业劳动就业。因此,学校应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将创业创新理念导入课堂,促进学生在专业领域开拓进取,培养创新创业的新型人才,以提高学生的求职竞争力,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群体施教
依托学校的创业就业相关社团、学科专业协会、专业实验小组等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就业实践培训。有针对性地组建创新创业兴趣小组进行KAB等项目培训。运用新媒体等方式营造全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氛围。组织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竞赛,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对个别有创业意愿或者具备创业基本条件的学生群体开展有目的的创业指导,并通过学生间的传动效果辐射到更广大的学生群体中去,提升更多学生的创业主动性和积极性。
3.专业教育
在进行KAB等培训时,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考虑专业特点,因专业施教。教学时要广泛借助校内外现有的教学实验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训练的条件。开展校内或者校际间的创新创业竞赛,营造全校的创新就业氛围,以各专业为单位开展专业内的实践技能和“创新在身边”等形式的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运用能力,使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满足学生就业需求,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锻炼,达到就业才能创业、就业才有创新的目的。
4.因“材”施教板块
因“材”施教就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多渠道的校企交流方式,使学生和教师可以更好、更早地了解学生更擅长什么,适合在哪个领域发展。再具体到个体,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主体的需求和未来自己的社会规划进行精英教育,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讲解,与专家或者成功人士进行交流,设置符合学生需求的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如去对口企业挂职、做市场调研等。对有共同职业规划的学生可以开展KAB等培训,依托校内外的一切资源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实践机会,如校内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以创业就业为宗旨的社团、校企共建的实践基地,以及任何可以校企联动实现的企业实践训练。总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因材施教、因材培养,使学生“入对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师生的相互沟通、交流并通过实践锻炼,达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校企结合,使大学生掌握的技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的培训,并将这一模式在所有高等教育院校中加以推广,使大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更快地就业,更有计划地创业,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82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