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石秀娟
【摘要】新高考制度下最大的变化就是取消了文理分科,实施“3+3”的考试模式,也就是除了语数外三门主科之外,可以在其他六个科目之中任意选三门课程。此外,新高考制度十分注重综合素质评价,也就是以学生在学校三年的表现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在新高考背景下,对高中地理教学也做了更多的要求,需要更多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以及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新高考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分析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的学科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新高考背景 高中地理 核心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171-02
“新高考”是在2014年实行的,第一批改革试点是在浙江和上海进行,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从2018年开始,福建、湖北、湖南等18个省市开始从秋季施行新高考。新高考实行“3+3”的考试模式,除了语数外三门主科之外,另外六门科目可以随意组合,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性。新高考还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参考依据,这可以有效地改变过去“一考定终身”的考试结构。在新高考背景下,地理学科的权重越来越大,并且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即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可以为学生今后的深造学习和奠定良好的基础。新高考政策的出台,意味着高中地理教学也要做出重要的调整和改革,使学生适应新的考试模式,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新高考模式的主要特点
第一,新高考模式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设置选考科目,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做到因材施教,实现基础知识与思想品德的统一,以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第二,新高考模式打破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注重差异化的选择和考虑学生的综合素养,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第三,新高考模式采用综合性的评价方式,不仅注重学生的成绩,也关注学生三年的综合表现情况,这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利于学校选拔更加优秀的人才。
二、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地理学科特征
新高考制度的实行,给高中地理学科也带来了一些变化。首先,有利于提升地理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过去由于文科生的比例比理科生要小,地理学科学习的人数相对较少。但是文理不分科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理科生也可以选择地理,地理学科的地位迅速上升。其次,地理课时会相应增加,这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最后,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实现,因为新高考制度是与新课改一脉相承的,要求在教学中秉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1.创设生动情境,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的核心观念,指的是对人地关系的正确认识。首先,我们要了解人地关系的内涵,一方面指的是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尤其是在人类诞生初期,正是地理自然环境孕育了人类,另一方面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影响的强度和方式。只有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好,才能建设更加文明和谐的社会,也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帮助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
例如,在讲授《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课时,首先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三种尺度的气候,分别是地质时期的气候、历史时期的气候、近现代气候等,在地质时期出现了几次大的气候变化,导致了地球上出现了冰川时期,一大批动植物都就此灭绝。接着,我还给学生展示罗布泊的变化过程,上世纪初时,罗布泊还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湖泊,如今却成为了沙漠,除了气候的自然变化之外,人类活动也加剧了这一过程。学生在观看之后,都在为曾经美丽的罗布泊感到惋惜,同时也体会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重要影响。
2.构建学习小组,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方法,它强调如何从全面、多元的角度去认识地理事物的品质和能力。综合思维也是学生比较缺乏的能力,这点在考试中也得到验证。这是因为在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而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空间比较少,这就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严重的束缚。在新课改和新高考背景下,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创建学习小组,让学生对地理问题展开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例如,在讲授《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一课时,我就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思考和探究的机会。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设计了几个探究问题:1.自然界的水循环有哪几种类型?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哪些,水循环的过程中有哪些环境。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什么?让学生通过翻看教材,并且小组之间相互讨论,最后得出问题的答案。课堂之后,我还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具有难度的探究性问题:造成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是什么?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来叙述。
3.借助地图教学,增强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习的基本工具。地图的类型多种多样,其中很重要的一种类型是区域地图。通过区域地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区域,不断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掌握区域认知能力,能够更好地认识区域的特殊性质,然后根据区域来因地制宜展开产业布局。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运用地图来开展教学,使用地图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例如,在讲授《北方地区》这一课时,我给学生展示了北方的行政图、地形图、气温降水图、农作物分布图等,让学生从地图当中来了解北方地区的地形特点、降水特点、农作物分布特征等等。北方地区又可以分为华北平原、黃土高原、东北平原等等,之后我让学生分析这些地域地形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又分别有什么样的地域特征呢?比如以黄土高原为例,黄土高原气候比较干旱,地形也沟壑纵横,黄土比较多,造成了陕西等地的民居以窑洞为主,并且有收集雨水的装置。通过地图教学,可以启发学生对区域的认知思维,提升学生对地理区域的进一步认识。
4.组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能够用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展开地理实践活动。地理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地理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去。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地理实践活动,展开户外探究,对相关的地理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得出地理结论。此外,在参加地理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究意识也得到了增强,同时提升了地理教学课堂的趣味性。
例如,在讲授《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担任“调查员”,采访社区或者街上的民众家庭用水量的状况,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些节水计划等,同时担当志愿者,在社区来宣传“节约用水”,并且解决民众的一些疑惑。此外,在讲到“工业区位”的选择时,可以让学生调查当地的工厂,看看布局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那么应该布局在城市的什么地方。如此一来,让学生将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的教学改革亟待进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也刻不容缓。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新高考政策,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也使得地理教学课堂更加具有生机和魅力。
参考文献:
[1]蒋亚琴.新高考模式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改进[J].教学与管理,2017(13):74-75
[2]杨斌.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06):25-26
[3]林雅婷.高中地理深度教学策略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91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