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吕小燕

  【摘要】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契合了新课标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要求,是新时期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笔者以为首先要结合文言文自身的特点,分析可以思辨的内容,然后结合具体文本的内容特点,恰当选择探究角度。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学科素养、加强学生学习小组的建设,还应该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引导学生积极、理性、客观地进行讨论,真正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文言文;批判性思维;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0-0030-02
  《普通高中新课标(2017版)》明确指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其中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关注的是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批判性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提升学生语文思维品质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文言文属于教学的重点之一,以此作为培养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阵地,是语文学科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需要。笔者在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应该从以下几个部分着手。
  一、恰当选择文言文批判性学习内容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笔者认为首先应该着眼于文言文的特点来探究文言文批判性思维的内容,这样才能目标明确,避免为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而偏离文言文的教学目标。
  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有自身的特点,王荣生教授在《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提出“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文化是一体四面,相辅相成”。因此王荣生教授有关文言文教学的态度,可以概括地表述为“文言文教学应由文言知识这个语言基础的层面上升到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文学鉴赏,感受领悟古文中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因此在探究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时,也应立足于文言文内容的一体四面,可以从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四个角度来探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具体策略。
  文言指的是文言知识,包括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翻译句子、古今异义词等。文章层面包括文章的语言组织、结构安排、体裁、表达方式等艺术形式的分析和鉴赏。文学层面则包含文章的形象、思想、感情等内容。文化层面就涉及到文化的理解与接受。由此看来,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内容是很多的,实际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就其中相关的内容在课堂上预设问题供学生进行思辨学习。
  思辨内容多样化,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和质疑。有的文言文存在文言知识的解读争议问题,教师可以挑选出来作为课堂上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一个小角度。例如《淮阴侯列传》“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一句中“党”的注解,苏教版2008年第3版《史记》选读解释为“党羽”,2016年第4版则解释为“同倘。或者,倘若”。学生在思考之后得出认识,新版的解释确实更为符合上下文语境,因为这一段在写萧何和吕后合谋骗韩信进宫斩杀,跟其党羽没有关系。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角度选择得虽小,但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有帮助的。
  当然思辨内容也需要有选择性,批判性思辨是一种思维培养活动,不能为了批判而批判,要找好着力点,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好对文本的研究与分析,在尊重教学目标和文言文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到这篇文言文中有哪些内容是适合进行批判性思辨的。另外,当一篇文言文有多个思辨角度时,教师有必要根据教学需要,通过深入分析教材中的多个思辨点,抓住重点,突出核心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重点思辨,避免平均用力。
  二、提高语文教师的学科素养
  教学相长,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养成需要教师提高学科素养,最主要的就是文言文文本的解读能力。罗晓晖和冯胜兰主编的《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一书中提到:“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强调语文教师应该培养解读文本的能力,因为“教师的文本解读,决定其预设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决定组织形式,据此文本解读间接地决定了课堂教学时引导的路径与方法”。教师只有先做好文本解读,才能准确把握文言文的教学重难点,在此基础上,寻找恰当的批判性内容提前做好课堂活动设计。
  三、重视学生学习小组的建设
  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对学生学习活动小组的依赖和要求更高,因此在课堂上除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讨论中来,学生讨论小组的建设也很重要。学生学习小组人数不要太多,以4到6人为宜。同时要加强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协作,小组内部要做好角色分工,且角色相对固定又应该适时调整。角色分工可以有主要发言人员、补充发言人员、讨论意见记录人员、讨论意见的梳理与归纳人员等等。小组内部哪位同学书写非常工整且快速,可以安排他来做记录员,但是如果这位同学对某个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就变成此问题的主要发言人或补充发言人,而原先记录的工作可以由其他同学代为处理。小组之间的协作表现为小组合作或小组竞争,持相同、相似观点的小组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交流彼此讨论结果,形成合力,不同意见的小组之间则可以进行论辩。小组内部的协作使讨论有序,小组间的协作使讨论更高效。
  四、端正批判性思维的态度
  文言文作品属于传统文化,能够进入课本的文言文更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虽然不可避免地存在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尊重文本,尊重历史事实,是文言文学习的大前提,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不能例外。
  教师安排学生进行批判性解读之前应注意引导学生收集文本证据,然后进行客观、理性的比较思辨,比如关于荆轲刺秦的意义,历来众说纷纭。学生在学习司马迁《荆轲刺秦》时会发现荆轲刺秦最终失败了,而且激怒了秦王,燕国遭遇了残酷的报复,燕太子丹也被逼身死。那么荆轲刺秦的举动是不是正如苏洵在《六国论》中评价的——“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是一种政治上的失误呢?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首先要立足司马迁《荆轲刺秦》的原文,尊重作家的态度。司马迁在文章中对燕太子丹和荆轲的态度是同情以及礼赞的,尤其对荆轲,司马迁先借田光、樊於期之节烈来映衬他,在其死后还借助高渐离在民间得人尊敬以及继承他的志向继续刺秦来映衬,鲁勾践的“甚矣,吾不知人也”也是在表达对荆轲人品的肯定,最后司马迁直接评价他“立意较然,名垂后世,岂虚妄哉”。这些是评判性思辨的文本证据,另外也可以从当时燕国的处境来思考。明代黄洪宪认为“当燕丹时,内无强力,外无奥援,而以孱国当枭鸷之秦,此所谓卵抵泰山者也。故刺秦亦亡,不刺亦亡,故刺秦非失计也”。指出荆轲刺秦在当时是一种冀幸于万一的行为,不能说是错误的决策。抛开《荆轲刺秦》文本,抛开对历史背景的还原,而只是站在当下的角度,认为当时的秦国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生产关系,荆轲刺秦的举动只是意图阻止历史前进,无异于螳臂当车,因而是无意义的,就是典型的不尊重文本、不客观的随意解读。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是新時期课程改革的要求,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之一,应该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而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在认识、理解、接受其文化价值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看到文言文自身具备的时代的局限性和现代人已有解读上存在的不足。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显得十分迫切。而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笔者认为需要在尊重文言文学科特点、尊重文本的前提下,师生共同努力来实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01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