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在德彪西音乐作品中的光与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甄娟
【摘要】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的鼻祖,创作风格带有神秘地色彩,光与色的交织成为素材的线条。作品能让人感受和触摸到瞬间的情感和光与色带来的梦幻,一种另类的瞬间美在旋律织体隐藏着。他大胆摈弃了和声功能及创作逻辑的结构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呈示了音乐的另一种意境。音乐作品同印象主义绘画技法只注重色彩光而不注重轮廓一样,成为表现各种旋律织体中气氛幻觉和意境的重要创作手法,游离漂浮模糊的音乐意境处理得恰到好处。
【关键词】色彩;光与色;瞬间印象;非视觉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5-0025-02
【本文著录格式】甄娟.渗透在德彪西音乐作品中的光与色[J].北方音乐,2020,03(05):25-26.
印象派大师莫奈1874年在画展上展出一副《日出·印象》,描绘了日出海面的瞬间印象,作品力求光与色的探索,光的颤动和变化。印象主义是十九世纪欧洲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向现实主义艺术过渡的一个阶段,它本身也是一种观念一种技法,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印象主义力求表现一种瞬间的印象和感受,通过主观感觉来认识世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形成一种新的音乐风格,这种风格是在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该流派对二十世纪的音乐发展有重要影响,开辟了全新的音乐视野开创了音乐审美的先河。
由于特定时期的环境影响德彪西的创作也倾向于印象派画家的创作风格,追求光与色的变化,明与暗的透视、远与近的拉伸,虚与实的不确定性旋律线条的交织。作品注重捕捉和表现目标留下的极速模糊却又不失真实的瞬间印象,寻求那些最具有感觉价值的自然现象,而不注重固定的某种目标的主题思想和内容。作品《月光》《夜曲》《水中倒影》《阿拉伯风格曲》结构上处理的自由松散而恰到好处,这正是寻求捕捉的一种另类瞬间美,在流动的旋律中真实地捕捉到对自然现象的真切感受和最初印象。德彪西是一個非常复杂的人物,充满怪异,充满自我梦幻的沉醉,光与色溢满每一部作品,旋律在光与色的折射中徘徊,刻意捕捉人与自然相处的情感的瞬间变化,将夸张的主观情感变为与自然界静观相处的神秘感受。
印象主义者追求的色彩、和声、调式、旋律、节奏和音色都是创造气氛和色彩的工具。配器上力图精致纤细,用来调节着音乐丰富明暗层次和浓淡色彩,在朦胧的光与色之中表现物体的气氛和情调。[1]1892年创作的《牧神午后》确立他在印象主义音乐的地位,他把梅特林克的象征主义戏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写成歌剧。剧情不是连惯发展的,音乐语言使人恍惚般地若有若无,光与色的相互折射变化加重了它的迷离色彩,使作品注入了印象派最初的音乐特征和音乐元素。在歌剧创作上个性独特,他摈弃了作曲家瓦格纳的那种追求庞大形式和面面俱到枝叶繁茂的浪漫主义。
在内容题材上,没有延续古典主义表现社会变革中的革命乐观主义豪情和个人崇高的战斗精神,没有继承古典主义乐派贝多芬的哲理性思考、强调逻辑和艺术上的严谨和音乐形式上的完美。在德彪西三个创作时期里,采用瞬间模糊的旋律织体来抑制感情的表达方式,以此避免作品内容上的真实感与清晰感的双重存在。仅借助标题和丰富的色彩变化引起人们各种心理层变或不确定性的幻觉。德彪西的音乐是为无法表现的东西而设的。作品《沉没的教堂》《透过树间的钟声》让听觉、视觉、幻觉柔和在一起,在不确定的幻觉中捕捉对大自然味道的感受和印象。
在调式调性上运用半音阶、五声音阶、三全音混合出现的和声手法,让多调性的转换变得不协和不规则,正是这种新颖而明晰的独特调性,使迷糊的音乐风格更漂浮模糊不定,这就是德彪西的音乐语言。将严密的音乐结构内部体系和即兴的音乐语言表达相结合,在创作上赋予多调性全新的解释和明确的概念。这种多调性的运用为二十世纪的音乐发展开创了先河。
在和声的技法上德彪西采用色彩的变化和重度渲染来丰富和声织体的发展,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和声创作框架,德彪西试图把音乐作品融入绘画中来变换旋律起伏的歌唱性色彩。
象征主义文学强调诗歌的创作应该用扑朔迷离的语言暗示和象征隐藏在现实生活背后的理想世界,并用一种朦胧的、静穆的艺术表现手段揭示自我的“内心梦幻”。用象征主义诗歌和戏剧进行创作也是印象主义音乐重要的一部分。表现了他与象征主义艺术家共同的审美趣味,在隐晦、暗喻、神秘、似是而非的气氛中开辟一个梦幻和令人着迷的音乐世界。[2]印象主义音乐家关注的是抒写内心的隐秘和半明半暗、若有若无的写作风格,创作手法上用忽明忽暗的短句及不对称的发展手法进行异类的随意性创作,将光与色和梦幻渗透于作品中。方立平在《中外音乐博览》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人认为真正的印象代表作曲家只有克劳德·亚西尔·德彪西一人。”引用传记作家L·韦拉斯的话,德彪西是把二十世纪音乐与十九世纪分开,这与贝多芬把十九世纪音乐与十八世纪音乐分开的功绩一样伟大。[3]
对德彪西作品的了解,是从他的钢琴作品开始的。一位音乐家对他的评价也是极高的,尤其在触键和踏板的运用上。德彪西的管弦乐作品也有着独特的魅力,虽然许多作品都属于视觉性、形象化为主标题音乐,但是这些标题音乐表现的是一种隐喻色彩而不是展开情节叙事渲染矛盾,这不是他的音乐个性。在他的管弦乐作品创作的三个时期里,这种我行我素的写作个性在他的乐谱中继续渗透。朱秋华先生说:“用音乐来表现自然景物,应该说是德彪西的所长。与印象派画家一样,所谓“主题思想”在他的创作过程从未出现,他所关心的只是大海、云、迷雾、月色、水中倒影和一些梦幻的联想或是对纯生活场景的音乐素描,而对一些能够表现深刻思想性的音乐体裁德彪西从不问津”。[4]德彪西认为:“法兰西音乐是清澈、雅致、简朴和自然的表露。”
继《牧神午后》进入创作黄金时期,如《夜曲》《海》《月光》《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成为代表作。在特殊地声音世界里,产生丰富的定向联想,感受和触摸瞬间的情感和光与色带来的梦幻。作品《海》充分揭示他的独特创作手法,称这部作品为“前所未有的法国人的最好的交响乐”。其它作品德彪西对和声、调式、旋律、节奏、音色的表现上也给予更多自由空间随意性、偶然性,加大了作品对色彩、光线和气氛的丰富描写。
曾田力认为德彪西在他的作品中极力避免音调的完整重复,在音色的调配、和声的使用和节奏的安排上追求一种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和不易分辨的色调,喜欢使用对比强烈地并置和弦和失去功能性的不协和和弦,经常打破固定的节律,使节奏多变而无序。对于德彪西来讲这一切都可以成为组织乐曲的手段。[5]在和声的运用和节奏的排列上有着自己的思维,作品造成一种虚幻和模糊,在晚年创作中朦胧地轮廓依然有踪可寻。建筑式的整体结构被音响和音色代替,善于借助于光与色的变幻,追求对事物瞬间的印象。
德彪西试图把音乐作品融入绘画中来变换旋律起伏的赋予歌唱性色彩。使印象派音乐注入色彩性的“非视觉”与“真实听觉”元素的意境。德彪西所表达的音乐思路,是用迷糊朦胧、不确定的创作技法去粉饰和声技法固有的功能性,这正是德彪西的对音乐全新的理解和最本真音乐创作的认知。
参考文献
[1]刘以林.音乐演义[M].北京:华语出版社,1995.
[2]王耀华,伍湘涛.音乐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朱秋华.德彪西[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4]曾田力.音乐思维的模糊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甄娟(1973—),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史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08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