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可持续发展创新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那晓东

  【摘要】步入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资源和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理论界和实践界所普遍关注的问题。强化高校资源环境领域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探索高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途径,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势在必行。然而在大学中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作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常常被当作独立的活动而割裂开。本文提出了一种“科研-教学-传播”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营造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培养  可持续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与科研相融合
  【Abstract】The main challenges which human beings have to face ar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21st century. It is extremely urgent to strengthe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sciousness for college students, explore the path to develop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ultivation for college faculties, and cultivate the compound talents for society. Howeve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ultivation activities remain separate endeavors in college. In the current study, a compound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which combined with research, cultivation and propagates was developed. The innovative compound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created the“student?鄄oriented” classroom atmosphere, stimulate the conscientious and initiative study,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knowledge application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compound talents cultiv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udent?鄄oriented; research and teaching merge
  【基金项目】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地方宣传项目“松花江流域水环境公共政策研究课程建设与创新”(项目编号:51418-CPR/06/41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005-02
  一、前言
  当前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已经超越了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可持续发展科学应运而生。为迎接全球变化和环境问题带来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改变当前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模式,将学术研究与教育培训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培养复合型人才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来,不断提高人类对全球环境变化的认识[1]。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工作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工作常常被分割开。尽管可持续发展课程着重强调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将实践能力的培养限制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成为理论和方法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将他们培养成为研究成果的产出者[2]。这必然会导致学生不能真正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法接触到具体的研究课题,缺乏进行相关学术研究的必备素养,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性教学模式可以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教育、学习及科研环境,近年来问题导向和項目导向的培养方式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3]。研究性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职能,使教师成为研究项目的策划者和项目执行的引导者,使学生充分参与到项目设计、调研、执行、总结等各个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4-5]。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针对可持续发展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围绕流域水环境公共政策这一主题,选取松花江流域内上、中、下游具有代表性区域,以普通高等学校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业本科生为主要对象,共同开展流域水环境公共政策研究与交流,寻求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公众参与和行动的有效途径和方案。通过近5年的教学实践成果证明该模式有助于推动跨地域、跨学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本文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用体验式、交互式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方式开设“松花江流域水环境公共政策研究”课程,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成为同时具备科学家、工程师、管理者和决策者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此我们详细设计了该教学模式的执行步骤及培养方案,具体包括:A)项目分工与课程设置;B)学生选题与分组;C)野外考察与调研;D)专家讲座;E)中期汇报;F)课程总结与研讨会(见图1)。将该流程的各部分内容详述如下:   1.阶段A—项目分工与课程设置
  为应对松花江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区域城市生态水环境现状、开展水环境公共政策和公众环境意识相关信息的调查、统计,探索培养流域水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的新途径,培养具备独立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将本学期课程名称确定为“松花江流域水环境公共政策研究”。该课程主讲教师主要负责课程顺利有序开展、收集整理课程资料、学生作业及教学成果、进行教学评价、更新网络课程内容。课程助教负责协调本学校及学院相关部分,在校园网站上做课程宣传、发布课程通知、协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该阶段学生需要在开课前在网上报名、了解课程性质和教学计划并协调好个人时间。
  2.阶段B—学生选题和分组
  该阶段教师需要围绕“松花江流域水环境公共政策研究”课题,从环境前沿和热点问题中筛选出数个不同的选题,参加课程的同学可以从中任选三个题目,写在报名表中。教师根据志愿填报的情况确定分组情况,尽量满足学生的第一志愿,人数少的选题应及时更改或删除,小组人员避免超过10人。最终拟定四个选题,分别为:环保NGO与公众有序政策参与、江河湖泊修养生息的科学基础、松花江流域生态补偿与流域污染治理和媒体在环境保护促进中的作用。各小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分组讨论完成开题报告。各小组围绕自己课题收集到的资料、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等进行开题汇报,并有教师与同学进行提问。
  3.阶段C—野外调研与考察
  教师需要帮助各小组确定考察的目的和方向,确定考察的时间、出行方式、行车路线等,通知学员具体时间、地点、注意事项、考察结束后收集各小组的反馈意见,及时收集和整理野外考察报告。在本阶段课程中,学生能够实际掌握野外仪器测量与使用的方法,包括水质监测仪、流速水位仪、电导率温度测试仪、便携式分光光度计等,能够独立进行调查问卷的制作和发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充分参与到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中。
  4.阶段D—专家讲座
  实现教师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构建大学教师、助教、管理者、环保NGO、媒体及企业家代表等多层面交叉渗透、学科背景互补的专家库。邀请国内外优秀的专家为学生做专题报告,针对选题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激发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本学期课程的执行过程中分别邀请了6位专家进行了主题为节能减排社区行动、流域水环境控制技术、环保NGO与公众参与等专题讲座,取得了良好的反馈。
  5.阶段E—中期汇报
  各小组就半个学期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报,采用PPT的形式进行。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进行汇报与成果展示。汇报结束后要及时核算出各小组得分,并将小组得分与排名情况公布。选出优秀中期报告在课程网站上刊登。同时演讲优胜小组的全体成员有机会参加环境公共政策国际研讨会,与来自国内外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以及环境公共政策方面的专家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
  6.阶段F—课程总结
  各小组对整个学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汇报,并撰写实践报告和学术论文。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由各小组选派代表、主讲老师和邀请嘉宾共同进行,针对每个小组的研究成果(开题、中期、终期PPT)、实践报告、学术论文等进行评分,并将教师、助教、小组代表、邀请嘉宾的评分赋予不同的权重,计算总得分。建立学员通讯录,便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制作学生留言簿,收集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用于课程的总结和完善。
  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
  1.使学生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和理论框架,树立环保意识
  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业开设该课程,通过开展应用型课题研究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观的结构体系和理论框架,树立环保意识[6]。在以往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学生反馈所学的理论知识系统性不强,所学的知识不知道怎么用的问题。通过引导大学生进行创新性的课题研究,从解决科学问题的角度出发,去自主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通过学生反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对于未来自身的发展也有比较清晰的定位。
  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团队和丰富的专家知识库的支持下,使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从查阅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到收集数据、制定研究方案,从数据分析、科技图表的加工制作到论文和报告的撰写和汇报,学生都积极参与认真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该领域亟需培养高素质人才,出现了大学生能力培养前移的趋势[7]。在这种形势下,学生在大学期间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无疑在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具备核心竞争力,并且为将来从事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通过学生选题与分组构建研究团队,共同参与环境问题研究,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组织沟通能力[8]。通过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惟有从自身做起,秉持对话精神,有方法、层次地对同时发表意见并探讨问题,汇集经验和知识,才能凝聚团队共识,激发自身和团队的力量。
  四、结语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针对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开展创新性的研究性教学实践活动表明: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应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和专业理论体系的建立,同时还必须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适应环境变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本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为学生今后工作能力的提升和就业领域的拓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题提出的“科研-教学-传播”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讨论式、参与式的研究性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沟通能力,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教学实践还表明,“学生选题与分组”是研究性教学的关键环节,如果不能认真处理好研究內容和学生兴趣的结合、应用型与创新性的结合、选题难度和学生承受能力的结合等关键问题,也很难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重要一环的选题与分组环节,还需不断的探索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Luederitz C., Meyer M., Abson D. J., Gralla F., Lang D. J., Rau A. L., Wehrden H. Systematic student?鄄driven literature reviews in sustainability science?鄄an effective way to merge research and teaching[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6(119): 229-235.
  [2]宋义林,高树枚,陈刚.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142-144.
  [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题研究组.走向 2030: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之路. 中国高教研究,2017(5):1-14.
  [4]陈新忠,李忠云,胡瑞.“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实践误区及引导原则.中国高教研究,2012(11):57-63.
  [5]赵炬明,高筱卉.关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17(8):36-40.
  [6]王世斌,郄海霞,杨秋波.国际视野下绿色工程教育的理念、特征与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71-77.
  [7]黄容霞,雷纳特·维坎德.大学教育如何为未来培养人才——基于瑞典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教育模式的分析.现代大学教育,2016(2):14-19.
  [8]李江霞.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驱动力、以结果为导向——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本科工程教育模式创新及启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115-119.
  作者简介:
  那晓东,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57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