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方式为例,探讨了复合型财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财会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财会专业复合型高级人才是高校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重要任务,要求会计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够运用财会知识来处理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帮助企业做出合理有效的经济决策,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众多学者的研究探讨了不同背景下财会人才的培养,如常宁宁和王静(2016)、何远景(2017)介绍了“互联网+”模式下对财会人员、教学人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高校合作和制度建设等多方面的要求。兰飞和蒋园园(2016)阐述了财会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目标和原则,构建了财会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框架,并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七个方面探讨了财会人才国际化培养体系的具体内容。孙玉甫(2016)通过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双导师制、强化实习实验等方法因为不能将校外教师的教学活动融入教学计划、计划内课程教学内容落后于实际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将企业引进校园、将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外包给合作企业的改进建议。
李朋磊(2018)分析了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设立以“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培养机制创新+校园文化创新+教学管理方式创新+评价创新”为一体的创新理念,搭建以“高校+企业+科研所”为联盟的财会人才培养平台,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复合人才。
李扣庆等(2018)以“一带一路”沿线代表性国家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这些国家的会计准则、税收风险和财会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差异,包括各国间会计政策的协调和统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税制与税负差异、国际化财会人才培养等等。黄影秋(2018)分析了“一带一路”下的人才需求特点,针对目前国际化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提出了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化财会人才的新模式。
高栋(2018)针对人工智能对传统财会领域的挑战,提出了AI时代财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方式。徐春雨(2018)探讨共享模式下的财务人员转型,共享财务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共享中心的综合竞争力。姜钱元(2018)在阐述新经济时代应用型财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当前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人才培养优化设计。于湘泳(2018)则分析了“日语+财会”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将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方式为例,探讨复合型财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一、目前财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目前学校的财会人才培养有较为完备的理论课程设置体系,但是实践类课程教学内容相对较少,如会计实训和会计信息系统,学生具有较强的财会理论基础,但实践运用能力相对薄弱。以会计信息系统这一实践类课程的学习为例,具体来讲,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课堂理论讲授与实验室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实验教学方式单一。目前实验教学普遍采用的是实验室单人单机模式操作,系统为用友ERP-U8 V10.1版。教师首先对系统的设计做简要概述,介绍系统管理与企业应用平台的作用,学生随后建立账套、设置会计科目、录入期初数据并进行试算平衡后,再在总账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薪酬管理子系统、应收应付子系统等进行日常业务处理,期末编制财务报表。学生按照教材的操作指导,可以准确完整地在用友财务系统中处理相关业务。但是课堂上仅学习一种财务软件的实验操作流程,可能无法有效地举一反三,将所学经验运用到其他财务软件操作中。
实验数据相对有限。在教学中學生采用的数据仅限于教材中给出的初始数据及日常业务处理中涉及的相关数据,且只能按照流程进行操作,业务类型不够全面,缺乏必要的案例库,因而学生掌握每一模块的操作后,无法将其运用到实际案例中加以全面把握操作系统。
忽视内部控制与审计。因教学过程中学生为单人单机操作模式,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包括系统管理员、财务经理、出纳、固定资产会计、应收应付会计等等,所以每位同学在实验过程中用不同的账号和密码登录来不断切换角色,没有组成小组进行模拟,因而学生侧重于操作系统的应用,忽视了系统设计中体现的内部控制思想。
弱化系统开发与设计。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社会对财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既要会操作财务软件,也要懂得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侧重于学习软件的操作技能,对其设计理念和理论方法不能很好把握。
考查不够规范和全面。课程在结束时要求学生们提交每一个子系统的余额表以及期末编制的财务报告,作为考核的依据,没有闭卷考试,因而无法了解学生们对系统理论的把握程度;也没有另设实验数据,无法测试学生们对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所以考核方式不够全面有效。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财经类学科竞赛,如全国高校EVC企业价值创造实战竞赛、北京市大学生ERP管理会计应用决策大赛等等,这类竞赛为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帮助学生通过竞赛体验企业的真实运营环境、模拟企业的财务决策过程并分析企业的经营业绩。
二、复合型财会人才培养建议
根据我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计划,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财务管理、会计、金融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会计等相关方面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在完善的理论课程体系下,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成为复合型财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具体内容包括: (一)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适当增加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将财务会计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财务分析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尽量较全面的把握财务软件的设计思想,体验人力资源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企业管理各方面的功能,深刻把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另外,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先同时担任多个角色练习软件各模块的功能,随后将学生分组,各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自行研究设计案例,仿真企业环境,不同的学生扮演企业财务领域不同(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工作岗位)的角色,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规划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步骤,完成企业的财务流程并互换工作岗位再模拟试验,可以帮助提升学习兴趣,加深对财务软件理论设计和实践操作方面的理解。
(二)拓展校企合作渠道
可邀请软件公司的技术开发人员来做报告,使学生深入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学生也可以到软件公司进行参观学习或实习,了解会计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流程;学校和企业亦可以合作开发实训案例,丰富教學实验数据和案例库;有效地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在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减少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
(三)参加财经类学科竞赛
指导学生参加财经类学科竞赛,将所学财务会计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比如我们曾两次参加北京市大学生ERP管理会计应用决策大赛(省部级)并取得良好成绩,作为北京市目前唯一的省部级财经类学生学科竞赛,大赛运用先进技术提供了逼真的商业环境,参赛者对虚拟企业进行运营管理,包括年度目标制定分解、预算编制、前两季度实际经营、预算分析、预算调整、后两季度实际经营等业务处理过程,涵盖了销售、生产、采购、研发、财务等环节。大赛能够通过逼真再现的商业环境和学生对虚拟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够加深学生对信息化背景下管理会计的理解并提高应用能力,锻炼学生的全局观念和战略性思维,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常宁宁,王静.“互联网+”模式下的财会人才培养思辨[J].经济研究导刊,2016 (23):64-65.
[2]何远景.“互联网+”模式下的财会人才培养思辨[J].课程教育研究,2017 (50):237-238.
[3]兰飞,蒋园园.财会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财会月刊,2016 (15):123-125.
[4]孙玉甫.应用型本科财会人才培养研究[J].商业会计,2016 (7):127-129.
[5]于湘泳.“日语+ 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J].经济师,2018 (2):215,217.
[6]黄影秋.“一带一路”引领下国际化财会人才培养的探索[J].金融经济,2018 (1):194-195
[7]高 栋.AI时代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 (1):457.
[8]李朋磊.高校财会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J].长春大学学报,2018,28 (8):42-47.
[9]徐春雨.共享模式下的财会人才培养探讨[J].财会学习,2018 (1):80-81.
[10]李扣庆等.会计基础设施助推“一带一路”——国际化财会人才培养(一)[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8 (11):121-124
[11]李扣庆等.会计基础设施助推“一带一路”——国际化财会人才培养(二)[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8 (12):114-118.
[12]姜钱元.新经济背景下的应用型财会人才培养[J].财会研究,2018 (1):27-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395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