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故事——问题式教学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峰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060-01
  在故事——问题式教学模式中,问题是核心。因此问题的设计应该是师生互动中老师的问题与学生的提问互相补充。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学生在听故事提问题思考问题中保证学习兴趣的长久保持。另一方面,教学上要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果 只是单纯的故事分析就只能达到知其然的要求即学生会出现听了知道这个历史事件但很快就忘记的情况。而要达到知其所以然就要用问题让学生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探究故事背后的本质问题中记住相关知识点。
  如何让故事与问题达到完美的融合,由于笔者是用七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教材,因此这里就结合教材具体知识的运用归纳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对故事内容的有效拓展。
  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一個生动的故事,之后还应该在学生听完之后及时的针对故事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故事内容没有反映的隐藏知识点,从而达到学生理性思考的目的。
  以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课后活动教学第一题比较一下大猩猩、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骨教学过程为例(师)在讲述了鸡,大猩猩、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骨如脑容量不同等,接着提问学生脑容量与生物的聪明有什么关系?(生)一般都会回答脑容量越大的生物越聪明。(师)如果是这样,那么以后你们班级考试都可以取消了。只要用绳子量下每一位同学的脑袋。谁的脑袋最大谁就是最聪明的。(生)大笑,摇头。(师)如果脑容量不能判断生物的聪明程度为什么课本会让我们比较大猩猩、北京人和现代人的脑容量?(生)在思考中,有部分学生认为教材编写者犯错误了。(师)我们学习历史要把握时空观,即从当时当地的条件出发去思考。我们今天可以检测鸡,大猩猩和现代人的智力,但是能检测北京人的智力吗?如果不能要如何比较?(生)在思考中得出结论:可以通过这三者的对比数据推论出脑容量与智力有关。(师)对正是由于无法请个北京人过来现场检测,专家只能用脑容量来比较智力。但是现代人可以通过考试等方法检测智力,因此就没有必要用脑容量这个不太准确方法来比较聪明程度。
  二、学生在听故事中产生的问题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由于七年级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特强,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有时会产生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表面看与知识点无关;有些问题与课本知识相关。面对这两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别对待。
  1.如果学生的问题与课本无关,老师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
  学生在听故事中提的问题如果与课本知识不相关很多老师一般会直接当作没有听到处理或者直接用语言,眼神等方式警告。殊不知这样的处理方法会让那些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因积极性受到打击导致他们在历史课上慢慢地不再提问题了。毕竟七年级学生由于思维方法不完善提的问题不会那么严谨,那么专业。老师这时就要多采用问为什么的方式引导。如果学生是捣乱式的提问必然会无法进一步回答,如果是创造性的问题则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介绍了半坡聚落的半地穴式房屋的特点时有个学生举手提问。(生)老师,半坡人不怕下大雨吗?(师)(这个问题明显的与教学内容无关)为什么这么说?(生)老师,老天爷如果下大雨,雨水不就会流进半坡人的房屋里?(师)(正是由于老师多问个为什么,才能得到这个有创造性的问题)这位同学的问题非常好。半坡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与我们南方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当地的年平均降水量在300-500毫米之间,整体属于干旱—半干旱的状态。因此基本不存在下大雨的情况。
  2.如果学生的问题与课本知识相关,老师应该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
  学生在听故事时如果提出与课本知识相关的问题,老师都会给予解答。但是会存在着一部分老师用专业的术语解释的现象。有些老师觉得这样才能解释清楚,才能体现自己的水平,有些老师可能是从网络上查找到答案,自己没有理解就直接照搬给学生。可是七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正在建立特别是一些相关理论还没有接触到。如果老师直接照搬照抄专家的观点,由于理论性太强过于抽象会导致学生无法理解老师的解答,次数多了,学生就不喜欢思考提问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就会被打击,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自然就提不起来了。其实只要用通俗的语言讲解问题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就可以。毕竟七年级的学生只要能初步理解就可以了。高深的留着以后知识储备多了再学习。
  在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介绍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故事时,有个学生举手提问。(生)老师,为什么以前孔子和孟子的儒家观点都没有被国君接受而汉武帝却会接受董仲舒的观点?(师)(面对这样的问题内心有点崩溃感,这是专家应该思考的问题)这位同学问的非常好。我们先来复习下孔孟的观点。孔孟的观点各自是什么?(生)孔子的观点是为政以德,孟子的观点是仁政,民贵君轻。(师)他们两个人的观点都是对国君的要求,一个要求国君成为道德模范,一个要求国君要重视老百姓。而董仲舒则相反。他是对老百姓提出了要求。董仲舒的儒家要求老百姓忠君守礼。你们思考一下,假如你是国君你会接受谁的观点。(生)董仲舒的观点。(师)为什么是董仲舒?(生)让别人去做比让自己做轻松多了。孔子和孟子都是要求国君做表率,而董仲舒是要求老百姓做顺民,国君要求不多。(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吗?大家思考下,忠君是要绝对服从谁,守的礼是谁制定的?(生)忠君是绝对服从皇帝,守的礼是皇帝制定的。(生甲)这样皇帝不是太舒服了。都没有人可以管他了。这时(生乙)马上说还有爸爸妈妈呢。(师)大家不要争了。只要一当上皇帝他就已没有父亲了。母亲呢?根据后宫不得干政的原则,妈妈也不能干涉皇帝的行政。是不是这样子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呢?(生)纷纷点头同意。(师)那是不可能的。董仲舒提出皇帝是天子,由天来管。老天爷通过一系列天灾向皇帝给予警告。
  通过这种故事——提问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但能够理解课本中的相关知识而且还能够在师生的问答互动中长久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断地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之后历史的学习就不再是要学生学,而是变为学生要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59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