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提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许多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体现着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提倡个性化教育的当下,教师应当利用不同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及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将就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进行阐述,希望能够为培育小学生解决问题的素养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教学策略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还没有完全实现转型,小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尚未完全觉醒,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发表自己的观点,依靠自身能力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是融合数学知识,探究各类数学工具使用方法的过程。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对所学知识有更透彻的理解,真正做到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数学工具。
  一、巧用工具,营造环境
  小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较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使学生通过联想数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如在讲解“表内除法”时,笔者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介绍科技园的小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提出问题做背景铺垫。接着,笔者结合课本内容创设了去科技园参观高科技产品的生活场景,学生在观看过小视频后对观看科技园活动非常感兴趣,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笔者给学生分发橘子、苹果、糖果、香蕉等食物的模型,鼓励学生自行组成小组,为“去科技园”做准备。学生摆弄食物模型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在小组里怎么分这些食物才算公平呢?”此时,一些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采取“卡牌式”的分发方法,逐一给小组成员分发食物,成功实现了“平均分”的目标。笔者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解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随机挑选了两个小组的学生说一说自己平均分的思路。第一个学生回答:“一个一个分,直到分完所有水果为止。”第二个学生则回答:“我手里的水果比较多,我是两个两个分,如果分到最后有多余的水果我再重新分,三个三个分,直到水果刚好发完为止。”两个学生的分水果方法体现了不同的解题思路,但从根本上看,都能体现除法的思想。接着,笔者点击多媒体,播放出人群的声音,完善了课堂情境:“现在,另一个班的同学想加入我们班,一起去参观科技园,每个小组多了四个同学,大家手里的水果数量不变,请问怎么分水果才公平呢?”此时,有学生发现原来逐一发放水果的方式已经不适用,以两个水果为一组或三个水果为一组的方式也不适用,因为未必能刚好发完所有水果。而水果发不完又要重新将已经发出的水果集合起来重新发放,这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学生一筹莫展的时候,笔者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利用除法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恍然大悟。许多学生拿出草稿纸将本小组的人数和水果数写下来,然后对水果进行分组,组数与人数刚好相同,最后解决了分水果的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笔者利用多媒体和事物模型模拟了全班共同出游的场景,还通过改造问题情境升级问题难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问题核心,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解决问题的简要思路。学生跟随教师解题的过程中思路层层递进,逐渐接近问题答案,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逻辑方法,解题能力明显提升。
  二、找准时机,转换角色
  教师可借助与学生转换角色的方式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数学问题。例如,在进行加减法教学时,教师可扮演收银员,模拟收银员使学生感受从购物者、收银员的角度利用加减法的方法。首先,教师给学生分发部分人民币模型,在黑板上写出三至五种商品的价格,此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当我们是购物者时,使用的是加法还是减法呢?”学生在没有实践经历的情况下一时间难以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模拟购物者的角色,让学生选择性购买黑板上的任意商品,然后到“收银员”处结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结算时自己要做的便是将不同商品的价格加起来得出总价,然后支付给收银员总价即可。实践至此,学生已经能够解答教师的问题。此时,教师再提出问题:“作为收银员的时候,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呢?”小学生没有充当收银员的经历,对这一问题感到更加疑惑。教师让学生扮演收银员,学生不仅能在扮演收银员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答案,还能感受数学知识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乐趣。学生在充当收银员时会发现,收银员做的是“减法”,通过顾客给的金额计算出应找零钱的金额,最后完成结算。学生通过扮演购物者和收银员两个角色从不同角度看到了加法、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领悟了加减法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关系,而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在往后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用加法这一正向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还能联想到减法这一逆向计算方法,数学思维逐渐完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稳步提升。
  三、强化训练,总结归纳
  加强对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的训练能使学生迅速把握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在遇到相似问题时更加游刃有余。教师可对数学课本中与统计有关的章节进行集中讲解,总结解决统计问题的常用步骤与实用规律。统计问题一般包含读图、读数据两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同统计图呈现信息的形式是不同的,但读图的方法是共通的。例如,无论是折线图还是条形图都要观察图形不同部分的变化趋势,折线图要看不同部分的陡峭程度,条形图则要看不同部分数量变化的趋势。再如,扇形统计图主要展现不同部分的占比,但条形图、折线图有时也能体现不同部分与总体的关系,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厘清三个统计图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水平。在解读统计数据时,常用的方法是“先横读,后竖读”。横读通常展现的是同一时间,不同阶段数据的变化,竖读展现的通常是不同时间,同一阶段数据的变化,二者解读的侧重点显然是不同的。教师应当向学生明确二者的区别,圈出部分题目中指向性较强的词语,使学生看到这些词语便能领悟題目意图。学生掌握了解读数据的规律,解题过程会更加高效有序。最后,教师要将“读图”与“读数据”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将图形与数据联系起来思考的习惯,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概率”这一数学概念的内涵,探寻“概率”与“总体”之间的关系,提示学生读图和读数据时常见的易错点。例如,读条形图和折线图时,许多学生没有关注刻度的间隔,通过直觉判断条形图和折线图的变化程度。在判断刻度间隔大的折线图时认为其趋势变化比刻度间隔小的折线图变化更为明显,从而得出前者变化大于后者的结论,错误判断了事物的变化趋势。再如,学生解读扇形图时很容易忽视“总量”的重要性,主观上认为占比大的事物数量就一定更多,于是在对比不同扇形图时出现判断错误。这些都是小学生常见的错误思维与错误的解题方法,教师通过总结这些易错点能使学生形成全面分析信息,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学习习惯,从而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本领。   结 语
  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易错、易混知识点的研究,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的习惯。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开拓更具实用性的教学方法,以此提升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本领。
  [参考文献]
  [1]曾秀珍.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画图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6).
  [2]张 铭.“对症下药”——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华夏教师,2015(S1).
  [3]邓国跃.浅谈小学数学之“解决问题”能力提升[J].学周刊,2017(10):75-76.
  [4]罗兰兰.略谈小学低段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0):77-78.
  [5]逄松梅.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6):71,76.
  [6]李怀红.例谈学生不良审题习惯的成因及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16(12):40.
  [7]王凤玉.试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2):52-53.
  [8]李良泉.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5):111.
  [9]翁亦军.“解决问题”教学中的信息搜集与资源提供——以数学学科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4):110-111.
  [10]沈振华.从细节着手 促进学生解决问题品质的提升[J].名师在线,2018(7):32.
  [11]侯燕娜.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J].华夏教师,2019(7):42.
  [12]张乃英.小议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7):118.
  [13]崔 旭.在“比”的过程中感受策略的价值——以“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一课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6(35):25-26.
  [14]陈仕向.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探析[J].数学教学通讯,2016(34):38-39.
  [15]肖汉元.设计简约灵动课堂 培养学生数感能力[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2):101-102.
  [16]李富忠.浅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J].决策探索,2004(10):85.
  [17]冯 亭.还学生一片思考的净土——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2):66.
  [18]黄雅婷.画图策略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亚太教育,2019(12):24.
  [19]孙立梅.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7):88.
  [20]吴书芬.如何解决数学实际问题中的多余条件[J].江西教育,2017(6):78.
  [21]高晓霞.如何有效开展解决问题教学[J].甘肃教育,2016(7):110.
  [22]黄龙国.联系生活实际让解决问题教学更有效[J].小学数学教育,2019(21):32,64.
  [23]呂招福.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之我见[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7):58-59.
  [24]周 颖.优化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J].亚太教育,2016(8):123.
  [25]梁长远.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6(18):35.
  作者简介:谢植敏(1976—),男,广西横县人,一级教师,专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81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