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太仆寺旗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发展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文章阐述了内蒙古太仆寺旗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对策,主要包括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完善生态保护措施;优化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模式;抓好宏观政策引导,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实现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与结构调整相结合、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与农民增收相结合、退耕还林与三农工作相结合。通过以上措施促进后续产业发展,提高生产力,有效促进农牧民增收。
关键词: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后续产业;农民增收;发展模式
刘洪娥. 内蒙古太仆寺旗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发展对策[J]. 农业工程技术,2019,40(02):22+24.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必须要建立在稳定和增加农户收益的基础上,单纯强调生态,而忽视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质量,则会让退耕还林目标流于形式。退耕还林补偿标准不足和存在的复耕复垦风险始终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要面临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持和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促进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完善生态保护措施
结合本地区实际,不断提升本地区发展退耕还林还草产业能力和水平。对抓好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前景、效益进行大力宣传,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逐步将仅依赖流转耕地来增加经济效益的想法向大力发展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的思路转变。健全完善林地、草原监督管理机制,让广大农牧民深刻认识到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和决心,切实树牢农牧民生态保护理念。
二、优化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生态农业的新发展理念已众所周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发展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发展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尤为关键。与此同时,生态旅游依托“农家乐”、“牧人之家”等旅游形式,渐渐成为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风向标,通过当地特有的农畜产品,逐渐将农业打造成人们修身养性、娱乐田园、旅游观光的生态景区。依托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特色农畜资源,逐步开发生态旅游、“农家乐”“牧人之家”等一系列退耕还林区域的旅游业、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当地旅游的品质和档次[1]。
三、抓好宏观政策引导,强化体制机制建设
1、探索有效管理思路和科学发展措施
探索有效的管理思路与科学发展措施,需要协调好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增加农户的收入,依据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合理配置产业结构,创建不同的退耕还林发展模式。为使生态效益得到保证,应分析生态经济产业发展情况,明确各方面目标,形成具有约束力与创造力的工作机制,按着科学发展的要求,协调地方自然资源与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农民创建长效的增收机制,促进产业链的延伸,确保各项效益的协调统一。
例如:实施林草产业的结合、林下种植药材产业的结合等,将林业与畜牧业联系在一起,可以优化相关产业结构与经济体系,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保证管理效果。同时,针对后续产业的经营模式进行创新与协调,提升运作机制的管理效果,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
2、依托资源优势和潜力来定位后续产业
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要结合本旗实际,依托太仆寺旗区位优越、劳动力密集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与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脱贫攻坚等相关重点工作相结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着力发展后续产业,以解决退耕农民的后顾之忧。
结合实际,突出抓好特色经济林、育苗、中药材等为主的林业支柱产业,以及加快以杏、沙棘、柠条、枸杞、中药材、种苗为主的林下种植产业基地建设。应有效节约劳动力,向多种经营、劳务输出、生态旅游等多方面转变,通过改变经营方式,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抓好产业发展规划设计
在保证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的有序发展基础上,需要相关责任部门牵头,根据区域特征,抓好后续产业科学发展规划,按照宜牧则牧、宜果则果、宜药则药的原则,确保产业发展做到“一乡一品”、“多乡一品”,甚至“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使后续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提高后续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同耕地类型可获得的收入不同,应出台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按类,按具体情况分配的政策与规定,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来确定相应退耕地的补偿金额[2]。
4、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发展后续产业,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依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合理整合各方面资源,创建现代化的支柱产业,将农村发展与林业产业联系在一起,形成紧密结合的有机体。以市场为导向,提升退耕还林的增收效果,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合理创新管理机制,满足实际进步需求,逐步增强后续产业的发展成果。
5、相关服务机制社会化
在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发展中,需转变传统的产业管理模式,将林业产业作为具体对象,促进相关机制的社会化。需针对退耕还林成果进行全面的分析,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协调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实际服务工作中,还要针对后续产业的生产管理等服务进行创新,建立符合现代理念的服务机构,加大管理力度,利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实施各項服务工作,促进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现“三个结合”,促进后续产业发展
1、实现退耕后续产业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既要基于保障生态效益,也要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充分将退耕还林还草与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相结合。根据本地环境条件及其他经济优势,科学选择相关林果品种,实现农牧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促进农业、林业、养殖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共同协调发展。通过优化农牧业结构实现区域经济的稳定,进一步加快其他经济型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链条延伸,切实解决退耕还林后的发展问题。
2、实现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与农牧民增收相结合
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也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将退耕还林工程与农牧民增收相结合,兼顾农民心中的想法和意愿,减少农民因耕地减少而造成的心理落差。需要做好政策解释工作,强化农民意识,从思想上让农牧民感受到,退耕还林工程在减少耕地面积的同时,会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过程中得到长期的弥补;切实认识到后续产业的发展具备有效带动农村经济增长、为农民实现增收的巨大功能,让农民真正从心坎里支持这项工程的实施。
3、实现退耕还林与“三农”工作相结合
退耕还林还后续产业发展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林业发展的重点工作,需要与“三农”工作统筹统顾,循序渐进。围绕自治区、锡盟生态建设总体思路,着力构建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和独具特色的林业产业体系。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增加效益为中心,科技和机制创新为重要支撑,充分发挥区位及资源优势,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群,探索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机制,实现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和一体化经营。不断提升后续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五、结语
太仆寺旗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发展旨在立足地域资源优势的发挥,大力推进以蔬菜、中药材、苗木等为重点的物质能源基地建设,坚持林草结合模式的草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民收入,巩固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果,切实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希望通过今后的不断积累和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更好地把握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发展的丰富内涵,对其深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孟全省. 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2005,(04).
[2] 和润全.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思考[J]. 现代园艺,2016,(04).
[3] 李江玲.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大力发展后续产业[J]. 中国农业信息,2016,(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87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