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中生心理饱和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谢思敏

  摘 要:高中学生在繁重的课程压力下容易出现心理饱和,这一现象不仅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正视这一现象,以人为本,即时调整,避免学习中心理饱和现象的出现。
  关键词:高中学习;心理饱和;解决策略
   高中是广大学子人生中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学习科目增多,课程进程加快,学生学习时间大大延长——诸多因素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学习压力。学生在新授课和复习课的交替当中,难免产生厌烦甚至抵触心理,导致学习中“心理饱和”现象的出现。
  一、教学中“心理饱和”的表现及成因
  “心理饱和”一词由化学术语“饱和”衍生而来。饱和本指物体在液体中达到无法溶解的程度,由此派生的“心理饱和”指个体的心理承受力达到了顶点的一种倾向。神经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说明,人体大脑皮层有兴奋和抑制两种交替的活动方式,当外界刺激过强或是持续时间过久,就将导致兴奋过程过于强烈,引发超限抑制现象的出现。个体在这种状态下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对练习事物产生疲劳和厌倦等一系列的消极心理现象。高中学生本易受成绩、科目难度等影响,以至于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情境之中,尤其升入高三后,高考压力骤然增大,面向考试的重复学习、繁重的背记任务难免让学生产生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疲劳,出现心理饱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考生烦躁情绪加重,假如师生不加以调整缓解,学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这对高中学生是十分不利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审查课堂,我们会发现,导致课堂出现教学困境、学生出现心理饱和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课堂教学中的组织方法较为单一。教育学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在每个个体身上的表现都是不均衡的。现代教学多采用班级集体教学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班级教学的同一性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之间矛盾逐渐突出,而教师容易因为自身的职业疲劳等原因忽视各类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差异,实行“一刀切”政策,这就难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当“教师的教”无法适应“学生的学”时,教学就会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出现逆反性心理饱和。
  (2)高中学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高考,而不少学校应对高考这项持久战仍然坚持使用题海战术,意图使学生形成固有的思维模式,以便在考试中得心应手,熟能生巧,取得好成绩。甚至在教学当中有这样说法——“看不会听会,听不会背会,背不会练会,练不会考会”。诚然,题海战术有利于学生将零碎的知识加以体系化,利于他们重新理解内化。但是,海量的习题训练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导致学生思维固化,导致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总是套用经验方法,缺少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扼杀了创新性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到倦怠、产生疲劳性的心理饱和现象。
  心理饱和现象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是随处可见的,不仅会给学生带来事倍功半的负面效应,同时也会影响教师的授课态度。因此,如何避免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饱和现象,稳定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教学和复习成败的关键。
  二、面对心理饱和现象的应对措施
  进入高中校园的学生面临新环境容易产生适应问题,若此时教师教学无法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而采取错误的教学方法如填鸭式教学等,就容易导致学生出现烦躁、逆反心理,若不及时进行调整,更是会影响未来的学习生活,出现更严重的厌学、弃学现象。
  在高一年级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创设能吸引学生兴趣的课堂尤为重要。动机兴趣是学业成功的基石,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愿学、能学的强大内驱力。因此,教师应当遵循“挖掘教材趣味性,维持学习动力”的原则,创设有吸引力的课堂,避免心理饱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死读课本显然已不可行,那么,如何深挖教材、选择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的切入点,选择何种方式进行设疑与导思,如何由浅入深,步步推进,让学生在讨论与思考当中学到知识并将其内化,这便成为当代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当学生逐渐适应高中生活,找到了学习与生活的平衡之法。此时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饱和现象的原因更多是因为教学趋于公式化。诚然,教师依照教学计划制定授课方案能使课堂有条不紊地进行,但那也会让课堂陷入沉寂,失去活力。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同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追求高分数的驱动下,部分教师教学存在“优生中心化”的现象,这就容易导致其他学生心理失衡、出现逆反性心理饱和。面对这种情况,教学当中应采取以下措施,规避不良情况: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意识其价值。学起于思,学生在枯燥的填鸭式教学下注定无法迸发强烈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可由“教”转到“学”,多创造课堂兴奋点,让学生从被动的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索知识,更好地由“学会”过渡到“会学”。
  (2)因材施教,积极评价。教师要端正教学指导思想,捕捉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从实际出发,针对班级差异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并尽量采取多种评价考核方法,专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而面对考前产生的心理饱和现象,教师不仅要洞察学生的精神状态,也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改变策略,规避心理饱和现象的出现。
  (1)合理计划复习进程,让学生有放松空间。海量的习题和检测会为学生建立系统的思考模式,但也让学生承受了极大的精神压力。教师应对学生的复习进行过程性的跟踪,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对症下药,合理筛选,制定更符合其能力的复习计划,避免“多多益善”带来的饱和现象。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制定思维导图及脉络。考前学生容易出现“越做越错”的情况,这往往是由于学生对于复习知识没有融会贯通、只死记硬背导致的。面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厘清思维脉络,主动归纳,将知识点结构化,系统化。同时,避免学生按部就班地复习、机械记背,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建构自己的记忆宫殿。
  总而言之,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还要提供敏感性的关怀,让课堂张弛有度,讓学生得以及时调整,如此才能更好地缓解饱和状态,促进高效率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蔡可.新课改:尚未完成的教育启蒙[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4)1281.
  [2]马希良,李玉花.警惕教学中的“心理饱和”[J].教学与管理,2008(34).
  [3]刘党桦,于颖泓.“心理饱和”现象的调节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98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