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借助语用点 落实主题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袁晓英 库洪金

  武穴市实验小学整合教材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借助“语文主题学习”系列图书等课外资源,把“语用”训练点作为切入点,紧紧抓住单元和文本“语用”训练点, 将“读”与“思”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何围绕单元和文本主题,科学、合理地确定“语用”训练点呢?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认知、实践、迁移”的方式,将教材和“语文主题学习”系列图书等课外资源对接,化隐为显,抓单元整体训练点;化繁为简,抓单元核心训练点;依据学情,寻找适合学生的“语用”训练点。最终实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阅读,学会语言运用”的教学目标。
  一、化隐为显,抓单元整体训练点
  统编教材结构上采用“双线”组织单元,按照“内容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同时将语文素养如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按由易到难的层级分布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形成一条隐性线索。这个隐性线索就是“语用”训练点。
  “语用”训练点贯穿每个教学单元的导读、课文、语文园地或回顾拓展、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单元和文本的“语用”训练点的“隐”,一是蕴涵在“泡泡”的形式中,随文出现的“泡泡”,大部分是体现该学段课程目标与学习要求的问题;二是蕴涵在精读课文课后的练习中;三是体现在单元或略读课文前面的一段导读语中。
  根据单元和文本“语用”训练点的“隐”性特点,学校采取化隐为显、抓单元整体训练点的策略,从单元导语、泡泡语、课后练习题、语文园地、回顾拓展等方面去寻找,逐渐明晰单元“语用”训练点,同时突出单元教学重点,抓准单元整体训练点并落实训练。以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改变”为例。本单元安排了四篇课文《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小毛虫》。这四篇课文都是引人入胜、有思想价值的童话故事,而且故事指向一个主题——“改变”。
  二年級教材还没有设置单元导语、交流平台、泡泡语等提示语用训练点的栏目,这无疑增加了寻找“语用”训练点的难度。教师只能从课后练习题、教师教学用书中去寻找。从《蜘蛛开店》课后练习题“根据示意图讲一讲这个故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讲给大家听”、《小毛虫》课后练习题“小毛虫经历了哪些变化?借助相关词句讲这个故事”、《大象的耳朵》课后练习题“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就是弄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和《青蛙卖泥塘》课后练习题“朗读课文,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中去寻找;从教师教学用书“单元说明”——“借助提示讲故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中去寻找。很快,语文教师发现,本单元四篇文章的“语用”训练点有共性,可以形成整体,将“借助提示和借助相关句子讲故事和编故事”作为本单元的整体训练点,让隐性的训练点显现出来。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讲故事的时候容易出现偏题、遗漏的现象,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借助提示,就故事内容进行梳理,理解故事的顺序,搭建讲故事的支架,使学生在提示的帮助下能够完整地把故事讲述下来。
  这样的“语用”训练点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增长点,将隐性的“语用”训练点显性化,并以重点训练项目为轴心,循序渐进,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语用”知识。
  二、化繁为简,抓单元核心训练点
  纵观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可利用的语言文字训练的信息是很丰富的,涵盖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虽然每单元教材都有其整体上需要落实的语言训练的要求,但是每篇课文又都有其不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在布局谋篇、表达顺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且大都具有示范性,“语用”训练点即隐含其中。对于某些单元,单独地看,每一个“语用”训练点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看似无法舍弃。有鉴于此,学校要求语文教师不贪求全面,围绕一个单元整体,着重关注单元和文本中核心“语用”训练点。
  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校生活”为例。本单元以“学校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三篇课文,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一篇是略读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花的学校》是散文诗,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一群天真、活泼、渴望自由的花孩子,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孩子和妈妈之间深厚的感情;《不懂就要问》讲述的是少年孙中山在私塾学习时,壮胆向先生提问的故事,引导学生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
  语文教师在研究本单元的“语用”训练点时,有的教师根据单元导读把“语用”训练点定为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有的教师把新鲜感定位为第一次见过的语句。教师的意见并不一致,最后,综合教师的意见,语文备课组结合教材逐步细化,将“语用”训练点进行梯度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侧重于“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花的学校》侧重于“关注文中把事物当成人来写的新鲜的表达”;《不懂就要问》侧重于“综合运用精读课里学到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自己画出的新鲜词句”;《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则综合单元所学,“回顾课文里的新鲜词句,关注课外阅读中的新鲜词句的积累”。这样的细化,既找准了单元核心训练点,又有所侧重,还有一定的梯度,以点带面,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依学情,找适合学生的“语用”训练点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学生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在语言训练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有着丰富思想的积极主动的创造者。在确定“语用”训练点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依据学生的学情特点为学生量体裁衣,寻找适合学生的“语用”训练点。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用”训练点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而《穷人》一课心理活动描写特别突出,学生特别喜欢,根据学生的实际,语文备课组以“心理活动描写”作为“语用”训练点,重组了《穷人》《难忘的体罚》《山雀》三篇文章,对心理活动描写的几种方法——内心独白、旁观分析、梦境幻觉等心理活动进行整体呈现。《穷人》透过大量的心理活动描述,展现了桑娜矛盾、丰富的内心,赞美了桑娜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山雀》从“我”的旁观分析中,体现出小山雀高尚的心灵和美好的品质。《难忘的体罚》则是通过幻象,刻画出一个严厉可怕的教师和一个对幸福生活充满向往的小女孩。
  教师结合学情,对照文本找出的“语用”训练点更易被学生接受,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者单位:武穴市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30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