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利用错题资源,演绎灵动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淑琼

  【摘要】近年来,教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随着人们对孩子教育问题关注程度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策略,演绎灵动课堂势在必行。本文对如何利用错题资源,打造小学数学灵动课堂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為同仁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错题资源  小学数学  灵动课堂  优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2-0142-02
  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精准性要求高、思维缜密的学科,如何帮助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少犯错误,提高做题的正确率成为数学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错题资源的有效运用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把错题资源和课堂教学相融合,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充满乐趣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下面是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运用错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影响着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小学生本身就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如果导入缺乏吸引力,很可能事倍功半,课堂效率大大降低。巧妙运用错题资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学生进入新内容的学习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中,可做这样的设定,运用网络资源,在大屏幕上显示这样一组题:1/3+1/5=1/8,2/7-1/5=1/2,2/3+2/5=2/8,4/9 -4/11=0,然后让学生运用手中的两组小方块根据分数的定义进行验证,要动手操作,学生立即有了兴趣,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有的学生可以验证出每个题都是错的,有的学生可能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及时引导,根据分数的定义,我们首先要确定整体1,而且两组要相同,并在屏幕上展示,通过动感的画面,学生很容易理解题中的错误所在,并轻松的进入了新课内容的学习。
  二、借助错题,分层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也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可通过错题资源的巧妙运用,进行分层教学,给每个学生创造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多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注重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更有存在感。 对错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例如在学习“乘法”的过程中,可巧设一组练习试题,让学生来分析判断,巩固已学内容,3+3+3+3+3=3×5=15,4×5表示4个5相加,对于前一题,根据乘法的定义,学生很容易判断,这时把题目交给基础差一些的学生,说对了,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而对后一个题,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出现对错两种选择后,让基础扎实,学习认真的学生来判断并解释,在乘法算式中被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乘数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这样学生对乘法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错题作用下,不仅是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更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
  三、通过错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每个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都会出现错误,重要的是对错误做出正确的分析,通过纠错不断成长与进步。例如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学习中,可设置这样一道习题,0.77÷1.1=?,让学生去分组探究,并展示,经过交流、讨论、最后学生把自己小组的算法展示出来:(1)7.7÷11=0.7;(2) 77÷110=0.7;(3)77÷11=7。(4) 77÷1.1=70;答案各不相同,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样算的理由,学生会据理力争,竭力证明自己组的正确性,这样通过纠错、质疑,验证,0.7×11=7.7,0.7×110=77,证明前两种算法是正确的,后两种出错的原因是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的倍数不同,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运算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既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情境,又在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结束语
  运用错题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应对教育改革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运用错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错题,分层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错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等途径使错题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小学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探索,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进入上一级学校的学习和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腊凤.课堂因错误而精彩———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错误资源[J].数学大世界(中旬), 2018(02):42.
  [2]苗玲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对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教育现代化,2018(05):353-354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34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