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捕捉课堂生成 演绎课堂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课堂不只是事先预设好的教师演绎教案的过程,更是学生不断体验、感悟的历程,是学生在教学中不断生成体验的过程。我们要及时捕捉“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让课堂绽放活力。
  关键词:课堂生成;学生参与;课堂精彩
   一、 始于疑问
  “享受学习”——(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二框)本框的主题是让学生“享受学习,学会学习”。第一目主要从体验的角度让学生認识、感受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二目主要让学生学习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建议,从而提高学习的能力。
  针对第一目“体味学习”这一内容,就课本第二十一页“探究与分享”的话题进行改动,设计如下内容:
   1.
  在学习中,使我苦恼的瞬间是……因为当时……所以我痛苦!
   2. 在学习中,令我快乐的瞬间是……因为当时……所以我快乐!
  在填写内容的过程中,同学们思维异常活跃,提出了:“学习哪来的乐趣,整天呆在教室里,苦死了!”顿时,班级里议论纷纷。明人陈献章说:“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生正因为“有疑”,才会进一步去“解疑”,最后达到“释疑”的目的。于是,我设置了“大家持什么想法?”,经过各方简单地表态后,临时组队,正反两方就“学习是快乐多”还是“学习是辛苦多”展开小辩论。
  辩论开始,正方的观点很明确,也向反方提出了许多反问,例如,与那些因为贫困和战争而失学的孩子相比,我们今天拥有学习的机会不是一种幸福吗?当我们自己通过努力完成一道数学题,背下几个英语单词,记下几个公式,用学习内容解决了实际问题……这种情境不都蕴含着学习带给我们的快乐吗?反方提出了,例如,学习的快乐是一瞬间的,攻克难题的过程中,要克服困难,我们体会更多的是学习中的苦。试问一下,我们班里有几个同学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唇枪舌剑中,正反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驳。此时,如何看待学习中的苦与乐、中学生应怎样学会学习等等之类的问题已不再是书本中枯燥的条条杠杠了。
  虽然七年级的同学他们的辩论水平不是很高,但他们都热烈地参与了辩论,自身内在的潜力得到了挖掘,经过分析、比较及正反双方思想的碰撞,大家都经历了一次情感的升华、态度的认同和内化,有效地达到了“当我们经历了学习的辛苦,收获了学习的成果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愉悦让我们体验到学习的美好,它是学习过程带给我们的美妙享受”的目标,这时高质量的学习也就产生了。
  二、 收于反思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以师为本,刻意执行预设教案,冷落课堂生成,讲求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教学方式,学生犹如“被折翅的鸽子”,难以展翅高飞。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看待课堂生成性资源,及时捕捉“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让课堂绽放活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实际话题。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 科学预设,精彩生成
   首先,贯彻落实预期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和谐统一,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科学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预期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预期性的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教材所确定的预期要达到的目标,而生成性的教学目标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互动中学生提出来的新问题、出现的新情况。就本节课而言,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一种享受”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并没有让学生直接进入这个主题,而是先完成续写的内容,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安排了辩论会,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出现思想上的“激烈碰撞”,进而明确:学习,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苦乐交织的,这样就较好地处理预期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二者之间的关系。
  其次,学情分析是科学预设的关键。学情分析包括教师对学生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学生原有知识储备、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了解,这就是平时我们讲的备课不但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等一系列问题,事先进行充分的预设,对每节课的每一环节做到胸有成竹。也就是说,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形下,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弛张有度,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使学生在积极活跃中参与课堂活动,进而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 互动对话,高效生成
  良好的课堂互动是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愤而启之、悱而发之”,则课堂会因教师的及时引导而生成层出不穷的精彩。有效的课堂生成重在“过程”,重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过程。一个教师只有在真正意义上从内心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思想的火花,才能实现高效生成。本课辩题“学习是乐多还是苦多”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是学生普遍关心的有争论的话题,这一话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只有灵活机智地抓住学生的每一个情感与思想的细节,才有可能实现课程高效的生成目标。此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按照预设的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生而言就是照本宣科,走不进学生的心里,这样的教育只能是空洞的、说教式的教育。可见,课堂教学不只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而是师生生命互动对话、共同成长的过程。
  (三) 体验感悟,诱导生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一旦离开了学生对实际生活的情感体验,离开了学生灵魂的自我对话,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的建构就成为一句空话。这一教学片断的课堂生成,从体验的角度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苦与乐,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因为只有具备正确的学习观,学生才有可能不仅仅是把学习当作一项任务,而且还把它作为伴随自己一生的追求。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的精心预设,但也需要我们教师及时捕捉学生“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让课堂绽放活力,从而演绎精彩课堂。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2006(9).
  [2]彭为成.课堂教学要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J].现代教学,2010(11).
  [3]孙俊强.正确对待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矛盾[J].基础教育参考,2011(21).
  作者简介:
   王巧宾,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尤溪一中文公分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538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