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趣味教学课堂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鲁雪峰
【摘要】语文是一门贴近生活、应用广泛、内容丰富的学科。然而,语文学科知识中包含各种文学知识和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知识,虽然对于學生来说十分有价值,但很多学生认为这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构建趣味性的课堂,让学生在听完这一堂课之后产生回味无穷、流连忘返的感觉。兴趣是学习的良师益友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导语 问题 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2-0029-01
一、巧设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导语是一节高效课堂开启的敲门砖,好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好的导语犹如一块磁铁,能够牢牢的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启迪,催人奋进。譬如,当我们听一首音乐时,如果前奏便使你觉得索然无味,那么你还会有听下去的欲望吗?一部电视剧,第一集的剧情就勾不起你的兴趣,你还会期待后面的情节有多跌宕起伏?显然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中,良好的开端才是决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开启新的课堂之前,要有一个能吸引学生注意的导语。
导语像是戏剧的序幕,令人心驰神往。像电光石火,开启学生思维的通道。为了让学生更快的进入课堂,导语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这样说:“童年是一首歌,节奏活泼欢快;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多彩。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童年趣事,有没有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呀?”问完很多同学举手分享了自己的童年趣事。有上树抓知了的、有林间捉迷藏、有偷尝邻家桃子的等等。大家的童年还真是丰富多彩,那么我们下面要认识的主人公也和大家一样有令人羡慕的童年趣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吧。
二、设置问题,开拓学生思维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填鸭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向学生强行灌输课本中的知识,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观能动性。然而,要改变这一模式就要靠教师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找到有效的方法。在课堂上给学生设计问题,就能很好的改变此模式。设置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引出课堂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引起学生的深思。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推动语文课堂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
以前的教学当中,教师在课堂上自问自答,缺少了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讲的内容,无法自己去思考问题的所在,对课堂也就失去兴趣。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义不容辞的去改变这种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举个例子,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我提出了“ ①渔人是怎么发现并描写桃花源的?②作者怎样描写桃园景色及桃源人热情好客的?③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大惊?④此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⑤为什么渔人走的时候处处标志了以后依然找不到?”这五个问题环环相扣,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使他们对文章由浅入深的思考文章所蕴含的意味,对文章有更好的认识。
三、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兴趣发展
初中语文相较于小学语文知识上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只是初中语文更加偏向于培养学生的全能发展。在学习课本上固有的知识外,更加注重对于学生习字、想象力、实践力等方面的发展。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绝非唯一的标准,一个好学生应该是德智体美劳的全方面的优秀。开展实践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还能为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提供机会。能帮助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与生活中联系在一起。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培养更多的生活技能,以适应现在的生活。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能力适当的开展活动,比如有的学生擅长画画,有的学生会书法,那么教师应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去展现自己的才华。开展活动为学生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如在语文课本中有“欣赏王羲之书法”的活动,在欣赏的同时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书法比赛,让他们仿照王羲之的书法写一篇字,让学生当评委,看谁写得更好看。然后,在日常的课堂上进行一些朗读比赛,语文辩论赛等实践活动,既能增加趣味性,又能发掘学生的潜力。发现自身的优点,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发展,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兴趣,让他们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无忧无虑的学习,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使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的思维从单一到综合性的提升。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广阔,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创造出有创新性的问题来使他们学习的欲望更加旺盛。语文中的趣味教学多种多样,我们应该灵活地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振兴,语文教学策略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
[2]郝丽琴,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安徽大学出版社,2015
[3]余文新,语文教学设计[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35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