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马天娥

  【摘要】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小学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相应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成为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农村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恐惧心理、依赖心理、逆反心理、冷漠心理等方面。本文主要从社会大环境、学校和家庭三个角度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并给出相应对策,旨在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心理健康  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6-0194-02
  一、引言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有:智力正常、有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有心理自控能力、有健全的个性特征、有自信心、有心理耐受力。
  农村小学生长期以来深受大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师资力量以及配套设施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总是慢了一步,据不完全统计,约50%以上的学生都存在“恐惧”、“内向”、“依赖”、“冷漠”等心理障碍,为了加强农村小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本人认为,应该首先提升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标准。下面就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简单介绍。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恐惧心理。又称“恐学症”,具体表现为害怕上学、心神不安,如若被家长强迫去学校,孩子就怕老师、怕同学、怕校园里的各种设施设备、导致孩子不敢提问、不敢交流、不敢探索知识,从而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2.依赖心理。很多小学生在家长的溺爱下成长,加上农村多为留守儿童的现象严重,孩子会过分依赖父母,爷爷奶奶为他们分担一切,在学校总想着什么事晚上回去找家人做,这样会导致学生各种能力下降、活动减少、思维迟缓。
  3.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不听家长及老师的劝导,故意作对,如若得不到老师及班集体的重视,经常会用恶作剧、故意捣乱的方式来刷自己的存在感,对事很敏感,这样长期下去严重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成长。
  4.冷漠心理。主要表现为不愿与他人交往,不关心他人,对任何事表现出一副不在乎、无所谓的样子,容易把内心的烦恼发泄给同学,殴打谩骂同学,长期如此将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的成因
  1.大社会环境的诱发。主要表现在网络时代各种信息的透明和对他人的模仿,互联网的出现,学生们可以在网络里得到任何知识及问题的答案,包括一些不良视频、不良信息、他们也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只能更加好奇,对身旁的大哥大姐们的行为盲目模仿,对一些社会不良习气进行效仿。
  2.家庭教育的不重视。现在社会发展飞速,很多农村学生们的家长忙于上班、忙于自己的事业,往往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尤其留守儿童极为严重,家长一年半载跟孩子见一次面,恨不得让孩子请假来共享亲情,这样孩子们也是天天在学校盼着父母哪天再能带他去那些好玩的地方,根本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将学习放在首位。
  3.学校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及设施设备的欠缺。农村小学普遍存在师资力量的薄弱,心理健康课程的缺少,对每位孩子们不能面面俱到。上心理课也只是学习书本知识,很少有配套的设备设施为孩子们实践减压。
  四、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为题的解决对策
  1.从学校入手,加强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学校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我们应该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组织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建立配套的锻炼设施。需要老师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们的心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耐心做学生的心理疏导师。
  2.重视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及时关注孩子的方方面面,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是社会大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份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父母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跟孩子成为好朋友,一路熏陶和感染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3.三位一体。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合力,关爱孩子健康成长,社会要加强杜绝不良现象的产生,教师在学校要为孩子讲授更专业、更切合实际的心理健康知识,更需要家长面面俱到的成为孩子们的朋友。
  心理需要调适,生活才能美好。因此,我们必须共同努力,孩子同样渴望更耐心的溝通与交流,更需要爱的阳光洒满一生,一起让孩子们的心灵充满灿烂的阳光,让他们的脸庞永远露出幸福的笑容。
  参考文献:
  [1]李敏.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36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