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师生网络空间建设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琨

  【课题】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规划课题《融合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评价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JKXB17-254)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5.1;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2-0009-02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三通两平台”的重要一环,也是创新新型师生教学与学习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有效构建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创新。近年来,笔者和团队的老师一直走在探索打造师生网络空间的路上,通过“福建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省平台”),探索适合小学开展网络学习空间活动,尝试建立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方式。
  一、建设教师空间,打造网络课程
  如何让教师能尽快适应基于网络空间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推进师生个人空间的重要环节。据此,我们引导教师在网络空间上建立具有自己学科鲜明特点、甚至具有教师个人鲜明特点的网络探究型课程。这种网络课程有别于MOOC等平台的系统课程,这种课程是教师从个人出发、自下而上的、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型课程。在福建省教育厅近两年组织的“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创建活动的评比指标指出:空间建设紧扣学科主题,通过梳理行程一定体系的网盘资源。在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建立课程,特别是探究型课程,有利于教师结合个人学科特点、研究方向和兴趣等建立课程;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教师的网络空间,与教師在网络上交流互动;有利于与教师同行分享、交流自己的点滴收获与体验。比如,我校语文老师黄雅莉,她的空间便是以“亲子阅读研究”为主要内容,在黄老师的空间里,家长和学生可以浏览到亲子阅读方面的前沿理论、好书推荐、故事汇等十几个栏目。再如,笔者在网络空间上,开设“信息技术拓展课程”,利用信息技术技术工具,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物化成果,期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试想,如果有更多的教师能够打造出各具特色的网络课程,那么在网络上将是百花齐放。教师个人网络空间建设中,老师们不断寻找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点,并以此撬动课堂的变革。
  二、遵循学生个性,打造学习空间
  笔者和团队在探索教师和学生空间应用过程中,在给学生介绍空间的使用,经常发现学生由于好奇心、好玩心较重,时常出现把空间当成是发布一些与学生无关,甚至与学生年龄特征不适应的信息。虽然省平台也为学生统一设置如“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栏目,据此希望引导学生在网络学习空间上发布信息。但面对信息时代的学生,“个性化”就是他们身上的标签,他们当然也就希望自己的空间也是个性化的,在刚刚接触网络空间时,他们也就喜欢发布一些猎奇的信息,博人以眼球。如何让学生在网络空间获取信息、学会学习、与人分享交流的本领,成为引导学生建设自己空间的重要课题。既然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源动力,那么在学生接触网络空间时,我们不乏引导学生将自己“看家本领”拿出来,在网络空间上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分享,收获一份快乐。据此,在学生接触空间伊始,我们引导学生“2+X”栏目,“2”指的是两个必备栏目:一个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我的自编作文选,要求学生平时将自己的作文上传到空间,方便日常资源素材的积累,同时也便于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互动;其次是建立一个电脑作品目录,将平时电脑创作的作品或以时间、或以项目形式保存。“X”指的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建立目录,展现自己的个性化内容。将来,必选栏目也会从“2”变为“N”。我们在指导学生建设空间,突出空间的“学习”作用,自然也不用担心学生还在空间上发布一些与之不合时宜的信息,也可以让教师从学生空间上,认识学生、挖掘学生潜力。
  三、开展网络教学,打造新型组织
  有别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网络学习空间将学校的“围墙”全部推到。打造网络学习新型教学组织,是教师在网络空间传授知识的重要保障。省平台能将学生的学习数据汇聚到教师的空间上,据此教师可以梳理知识点与能力点的前后关联,进一步精准定位学习内容,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师课前便可将相关的知识点做成短视频、课件、文字材料等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更好的完成预习工作。课上,再通过平台收集、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需求,采取相应的学习指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一类是基于按单个知识点设计的客观题,通过平台的数据及时反馈统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另一类就是主观题,这些数据,我们通过技术推送给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进行多边互动、对比分析、同伴互助。
  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是互联网时代下,全面实践互联网环境下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基础,通过以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突破口,将空间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关注网络学习空间下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实现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同步达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37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