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低学段古诗词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石金军

  低学段古诗教学目标分为诵读古诗、想象古诗、初步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优美等。如何让低学段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
  一、诵读古诗,感受语言美
  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正说明了诵读的功效。笔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运用不同形式的诵读,让刚进入小学的学生在读中感受、体验语言之美。
  1.读——咬文嚼字
  “画要点睛,诗要重眼。”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从语言入手,把握诗眼,组织学生咬文嚼字地诵读,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回环往复之美,进而感受古诗的意境。下面,笔者以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池上》教学片段为例谈谈看法。
  师:你能发现第二行中哪个字最有意思吗?
  生1:偷。
  师:偷,在这里是悄悄地、瞒着别人的意思。是谁偷偷地干了什么事?
  生1:小娃,他偷采了白蓮。
  师:大热天里,要是能有莲蓬让我解馋该多美呀!小娃想着想着,就悄悄向荷塘出发。这就是“小娃撑小艇”,然后呢?
  生(齐):偷——采白莲回。
  师生抓住一个“偷”字,就可从诗句中读出小娃偷采白莲的童真童趣,初步感受诗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
  2.诵——依字行腔
  对小学生而言,从古诗中读出感情并不现实,笔者结合小学生实际,采用诵读教学,即根据诗句中每个字读音的高低起伏来拉长声腔,以此来形成简单的曲调。笔者在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时,这样引导学生“素读”。
  师:现在的一、二声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三、四声相当于“仄声”。平声字读的时候要长一点,仄声字读的时候要短一点,这个规律就叫——平长仄短。请同学们记住这四个字!
  生(齐):平长仄短!
  师:为了好记一点,平声用“—”表示,仄声用“|”表示。请同学们拿出笔,用这两种标记,把诗歌的平仄划一划。
  生(齐):一二平,三四仄(边看边划)。
  师(示范吟诵后):下面,请同学们再练一练,平声字读长一些,仄声字读短一些。
  (学生练习)
  师:这就叫平长仄短读古诗。
  学生摇头晃脑,读出了节奏,读出了韵律。或慷慨激昂,或浅吟低唱,一字一腔,吟诵得有眼有板,虽说不上“美”,但也乐在其中。
  3.唱——踏歌而吟
  《经典咏流传》节目给古诗教学提供了吟诵诗歌的方式。笔者在教学中,借《经典咏流传》的唱法,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不仅使教学内容充满活力,还能调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激发学生记忆诗歌的兴趣。
  在讲授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江南》教学片段时,笔者这样引导:“古代的诗歌,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如今,有人又重新唱起了古诗词,大家想不想听听这首《江南》?”在得到学生的确认后,笔者播放《经典咏流传》之《鱼戏莲叶间》,并让学生跟着踏歌吟唱。通过古诗新唱,学生很快进入了汉乐府营造的江南美景中。学生踏歌而吟,在音韵的高低起伏、节奏的缓急中逐渐入情入景,陶醉其中。
  二、展开想象,体验古诗情
  诗情画意是古诗词的魂,学习古诗词一定要想象诗词描绘的情景。在丰富的想象中,古诗词会变成一幅别有情趣的水墨画、一首或奔放或悠扬的乐曲、一段优美动人的舞蹈……当学生学会想象后,就能进入文本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又能跳出文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1.看——诗中“画”
  古诗本身就是书画结合的艺术品。部编版教材古诗文都配有相应的插图,教师指导学生去欣赏古诗词所配图画,帮助学生将诗词的意境形成一个画面,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笔者在讲授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这样引导学生:“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景物?”有学生答“莲叶”,有学生答“荷花”,有学生答“水”,有学生答“天空”。笔者相机引导:“莲叶是在水中的,怎么会是接天的呢?”学生很快明确:水面很宽,到处都是莲叶,莲叶长得很高,远远看过去,全是莲叶,就都连着天了。
  2.听——诗中“曲”
  把诗与音乐完美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能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意蕴,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笔者在讲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时,为学生播放蒙古族音乐《牧歌》,并要求学生听听有什么声音。第一遍听,学生都听出了牛羊的叫声。笔者又重放一遍,学生听到了牧民在唱歌。第三次听,才有学生听到细小的风吹草动的声音。在此基础上,笔者将牛羊声、牧民歌声和风吹草声结合起来,让学生想象画面。有学生说“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草原上的草很茂盛,在那高高的山下,有很多圆顶的蒙古包”。学生说“我还看到天空蓝蓝的,很辽阔,草原上的草长得绿油油的。一阵风吹来,草被吹弯了,露出很多牛羊”。
  借助音乐,启动联想,让学生“见到”,应该是教师古诗词教学的自觉追求。学生耳听音乐,心想诗境,很容易牵动他们的情感,使之与诗的情感叠合。
  3.画——诗中“景”
  学生给诗配画,不仅可以让诗词变得形象,而且能还原当时的意境。教师指导学生将诗的意境画出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情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笔者在讲授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绝句》后,要求学生画一画前两句诗歌的画面。画完之后,笔者提问:“你能用语言表述你画的画面吗?”学生王心佳的答案最有代表性:“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正在翠绿的柳树上啼叫,一行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飞上了蓝天。”
  这样的体验式学习,把“诗”与“画”有机地结合起来,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古诗意蕴,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的内涵美,真正达到诗、画、情为一体。
   4.演——诗中“意”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表演是学习诗歌的有效途径之一。“表演”可以化抽象语言符号为生动直观的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体验。笔者在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小池》时,这样进行师生互动。
  师:想一想,小蜻蜓站在荷叶上,如果他们会说话,会说些什么呢?
  生1:荷叶姐姐,你好,我可以在你的尖尖角上休息一下吗?
  师:荷叶会怎样回答呢?
  生2:可以呀,你来吧。
  生1:谢谢你,荷叶姐姐!
  (老师准备好头饰,学生上台表演小蜻蜓和荷叶的对话。)
  表演古诗中的情景,能让学生对古诗有更形象生动的理解,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也会投入自己的感情,为背诵奠定感情基础。
  (作者单位:孝感市孝昌县教研室)
  责任编辑  吴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65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