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师生对话 演绎课堂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海斌
课堂上的对话往往能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在数学课堂上,师生对话容易犯啰唆、呆板、不严谨等毛病,以至于许多数学教师回避与学生对话,特别是在一些公开教学场合。但领略名师的课堂,大家不难发现,名师课堂的精彩之处,常常表现在师生之间的对话,表现在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
一、师生对话:基于生本主义的教育立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开展对话与交流,是师生互动的基本形式和途径。因此,师生对话必须基于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的数学课“既好吃又有营养”,这源于她用尊重、友善、智慧营造了一个幸福的学习磁场,比如教学《平均数》的片段。
吴老师: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
小男孩:1500张。
吴老师(微笑):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其他学生:平均每天售出门票1000张。
吴老师(走到小男孩面前):请你下去问问,看看其他同学是怎样估计的。
其他学生:“五一”期间售出门票最多的是1300张,最少的是700张,所以平均数肯定在700~1300张之间。我又看到图中的数据大多和1000比较接近,所以我就估计是1000张。
吴老师(摸着小男孩的头):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你有什么感受?
小男孩(摇摇头,不好意思):人家估计的都在里边,我估计到外边去了。
吴老师(充满感情):我非常羡慕一次估计对的同学,你们很了不起;但我更佩服身边的这位小男孩,虽然第一次他估计到“外边”去了(吴老师有意识地借用了儿童的语言),但是他能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接受大家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思路,能够进行自我反思,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可贵的学习方法,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学会倾听,发自内心地与学生真诚对话,学生才敢说、想说,教师也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教师的一个微笑和一句鼓励,都能使他们在课堂中挺直腰板,自信地与教师对话,与其他同学交流。
二、师生对话:讲究有效教学的艺术性
傳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而这些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要途径之一。师生之间的对话要讲究艺术性,要适势、适时、适度和适量。
教学“角的度量”时,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引入了三个斜度不同的滑梯,当有的学生说想玩第3个滑梯时,引来了一阵笑声。
师(笑着):有人笑了,笑什么?
生(齐):第3个太斜了。
师:这个“斜”字用得很好。
生1:第3个太陡了。
师:这三个滑梯的不同之处在哪儿呢?
生2:它们三个有高有矮。
师:对,有高有矮。还有什么不同呢?
生3:有胖有瘦。
师:哈哈……是,有胖有瘦。你说呢,这位同学?
生4:有宽有窄。
师(惊讶):还有宽有窄。你们说出的这些都有点像。不过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之处,那需要有数学的眼睛才能看出来。
生5:角度!
师:厉害!是不是这样呀?(抽象出三个角)
生5:是。
师:最主要的是它们的角度不同。(隐去两个角,留下第2个滑梯的角)那么滑梯的角多大才算合适呢?这就需要量角的大小了,是不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板书:量角的大小)。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以“先前概念”为起点。学生的头脑中有怎样的概念结构,学生有怎样的生活背景、经验积累和思维个性,都依赖于师生对话来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又要通过对话来及时地调控课堂,引发认知冲突,驱动学生思维。
在与学生对话时,教师要把握适势、适时、适度和适量的原则。例如,在出示“三个斜度不同的滑梯”时,学生笑了,如果华老师不置可否,或者愠怒生气,那么就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也无法生成课堂的精彩。当学生说“斜、陡、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时,教师及时地抛出“不过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之处,那需要有数学的眼睛才能看出来”,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生活经验抽象成数学问题。当学生进入数学情境后,教师不再赘述,“那么滑梯的角多大才算合适呢”一句正式揭开课题,语言简练,对话适时中止,充分反映教师对课堂的把控艺术。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华老师的语言严谨清晰,精练准确,符合数学老师的语言特征。
三、师生对话:追求知识和精神共生
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师生对话应改变应试教育下的单向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关系,实现生命主体间知识与精神的沟通、感悟和融合,促进知识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提高数学素养。
特级教师张齐华在教学生如何画圆时,师生之间的对话如下。
师:张老师发现,每个小组都有了各自精彩的创造。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生1:我们组将圆形的瓶盖按在白纸上,沿着瓶盖的外框画了一个圆。
师:那叫“拷贝不走样”。
(学生笑。)
生2:我们手中的三角板中就有一个圆形窟窿,利用它,很方便地画出了一个圆。
师(笑):就地取材,挺好!
生3:我们组在绳子的一端系一支铅笔,另一端固定在白纸上,绳子绷紧,将铅笔绕一圈,也画出了一个圆。
师:你们组的创作已经初步具备了圆规的雏形。
生4:我们组在绳子的一端系上一块橡皮,抓住绳子的另一端一甩,也同样出现了一个圆。
师:尽管这一方法终没有能在白纸上最“画”出一个圆,但他们的创造仍然值得表扬的,不是吗?
(学生热烈鼓掌。)
师:可是,既然不用圆规,我们依然创造出了这么多画圆的方法,那么俗语中为什么还会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说法呢?
生5(笑):我想,大概是古时候的人们没想到这些方法吧?
生6:我觉得不是这样,因为,或许一开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指的是没有圆规和“矩”画不出方和圆,但是流传到后来,它的意思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再仅仅指原来的意思了,而是指很多事情,必须要讲究规矩,遵循章法。
(不少学生投以赞许的目光。)
师:真没想到,一条普通的数学规律,经过千年流传,竟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一条重要的人生准则。当然,同学们能够利用各自的智慧,成功演绎“没有规矩,仍成方圆”,足以说明大家都有不凡的创造力了。
笔者在欣赏张齐华老师教学时,常常感觉他的课堂有一种张力,那是一种由内向外生长的力量,能够让学生的智慧得到增长,精神得到丰盈;常常感觉到他的课堂有一股磁力,学生喜欢上他的数学课,教师喜欢观摩他的数学课。这股磁力和张力,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展现出来的。许多年轻教师也知道对话的重要性,但在与学生对话时,要么是“对不对、你真棒”之类的简单互动,要么是重复学生的回答,要么干脆对学生的回答置之不理,师生对话可谓“神形相离”或“有形无实”。
数学教学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所以,师生对话应该是多向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交流,使学习活动成为促进儿童知识和精神成长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实验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65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