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身体活动量与学习倦怠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分析大学生的身体活动量与学习倦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Maslach倦怠量表-学生版(MBI-SS),国际体力活动量表(IPAQ)对中山大学56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参与本次调查的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总得分为(46.23±12.30)分,身体活动量高的大学生有61人(占11.7%)、身体活动量中等的大学生有358人(占68.6%)、身体活动量低的大学生有103人(占19.7%)。单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诸多被考虑的协变量后,身体活动量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相比于身体活动量高的大学生,身体活动量低的和身体活动量中等的大学生更易表现出学习倦怠。本研究提示养成经常锻炼,保持较高水平的身体活动量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可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倦怠。
关键词:大学生 身体活动量 学习倦怠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3(a)-0084-02
学习倦怠是指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等原因,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具体表现为情绪低落、回避学习、学习成就感低3个方面[1]。以往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学习倦怠发生率在40%左右[2],不仅如此,学习倦怠还可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3-5]。因此,改善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也可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提升。
诸多研究证实,社会支持、学习环境、家庭经济状况、宗教文化与学校教育冲突在内的客观因素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倦怠[6-8],相比之下,易于改变的主观因素可能在改善大学生的学习倦怠中起关键性作用。身体活动作为维持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不但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加以改善,先行研究已经表明体育锻炼对于缓解精神疲劳和情绪障碍具有积极的效果[9],学习倦怠作为一种负性心理状态有可能通过增加運动锻炼提高身体活动量得以改善。然而,目前国内有关身体活动量与大学生学习倦怠间是否呈现显著性负相关还鲜有报道。
基于此,本研究设计1项基于大学生群体的横断面研究,探究身体活动量与大学生学习倦怠间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和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中山大学565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Maslach倦怠量表-学生版(MBI-SS)
本研究采用具有良好信效度Maslach学习倦怠量表-中文版,测量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10]。该量表包括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3个维度,共计15个条目。采用7点赋分法,即“0”代表从来没有,“6”代表总是,其中情绪低落、行为不当2个维度采用正向计分,成就感低采用反向计分,累积各条目得分,分数越高,说明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越严重。
1.2.2 国际体力活动量表(IPAQ)
大学生的身体活动量调查采用具有良好信效度的国际体力活动量表[11],该量表由7个条目,对研究对象过去7d内的体力活动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受试者的评定分数,可将其分为:高水平身体活动量、中等水平身体活动量和低水平身体活动量。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显示在565名研究对象。
2.2 身体活动量与学习倦怠及各成分之间的相关分析
如表2、表3所示,身体活动量及其各成分均与学习倦怠及其各成分间均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
3 结语
本研究发现,相比于清晨型,夜晚型大学生更易表现出学习倦怠。本研究提示养成早睡早起的睡眠习惯可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未来的队列研究或干预研究需要证实两者间的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 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36.
[2] 尹子臣,胡韬.西部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05-109.
[3] 高丙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类型及其对学习的影响[J]. 中国特殊教育,2013(12):86-89.
[4] 钱康杰,尹可丽,张丽蓉.学习倦怠对大学生积极与消极心理状况的预测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3):236-240.
[5] 单超,王岩,刘兴华.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其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8):951-954.
[6] Luo Y, Wang Z, Zhang H, et al.The effect of perfectionism on school burnout among adolescence: The mediator of self-esteem and coping style[J].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6(88):202-208.
[7] Tan Q, Yao J.An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on Learning Burnou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apital Theory: A Case study of Mengzhe Town in Xishuangbanna, China[J].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46):3727-3731.
[8] 庞智辉,游志麒,周宗奎,等.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18(5):654-656.
[9] 薛原,赵利润.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结构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4):118-121.
[10]Maslach C. Burnout, the cost of caring[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1982,24(4):817-823.
[11]Horne J A, Ostberg O. A self-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to determine morningness-eveningness in human circadian rhythms.[J].Int J Chronobiol,1976,4(2):97-1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51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