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代背景下甘肃贫困地区学生的心理障碍及疏导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勇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贫困地区小学生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以及生活上承受的压力,更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因此,要想减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就应该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本文针对甘肃贫困地区小学生经常出现的心理障碍问题以及疏导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对贫困地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所助益。
  关键词:甘肃;贫困地区;小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5-018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5.094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关注。而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学生来说,贫困地区的小学生不仅要承受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在生活中也承受着压力,因此,教师就要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本文主要研究了甘肃贫困地区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疏导策略,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一、甘肃贫困地区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
   (一)学习过程中的焦虑问题
   小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但是,小学阶段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和陈旧,导致学生容易出现掉队的问题,进而在紧张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在贫困地区,进入小学学习之后由于成绩不佳,一些学生“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心情就会随之产生。
   知识经济时代,就业形势越来越紧张,很多贫困地区的家长会将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一系列的客观问题摆在小学生的面前,致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从不敢懈怠,分数再一次成为了决定他们命运的关键因素。此外,考试前的焦虑也会严重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有些学生在考试前甚至会出现头晕、腹泻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考试发挥。
   (二)同学之间相处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是很多小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但是,激烈的竞争压力导致学生的生活空间和活动时间被严重挤压,学生之间的交往内容多数都是学习上的问题。很多学生每天的生活就是穿梭于教室、食堂、宿舍之间,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完成作业上,导致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就成了单纯的竞争对手关系。当学生发现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就会越来越谨慎,久而久之,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就非常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的问题。
   此外,除了与同学之间的交往问题,贫困地区小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还体现在与教师、家长的沟通过程中。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他们都希望能得到家长、教师的理解。一些学生与家长的关系紧张、与教师的关系对立,缺少沟通导致他们始终处于渴望被理解但是不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的矛盾之中。
   (三)小学生对自己的形象不自信的问题
   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他们对于自身的形象也越来越注意。但是,贫困地区的小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打扮自己,再加上进入小学,知识的难度开始加大,学生非常想在同学面前证明自己的实力,实力又不是很允许,慢慢地他们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逐渐对生活和学习失去自信心,长此以往,悲观地情绪就会直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小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
   学生开始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就是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的问题,虽然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教师需要主要关注的问题,但是一个人要想健康成长,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十分有必要。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觉醒,他们更希望能够独立自主,并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开始有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每一点情绪变化,其实都是他们价值观开始形成的反应。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社会阅历还比较少,看问题的时候经常比较偏激,在不良情绪的控制之下,做出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与成长的事情,如果教师没有给予必要的指导,价值观的取向就非常容易出现偏差。
   二、甘肃贫困地区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一)引导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习
   帮助学生摆正学习心态,主要针对的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焦虑问题,促使学生能拥有平和的应试心理。教师可从学生的成才道路规划、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学习方法的掌握、应试技巧的学习等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心理治疗中常用的“期望放松法”“自我安慰法”“勵志调试法”“目标转移法”“合理宣泄法”“松弛训练法”等都可以用于帮助学生调节焦虑的情绪,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使学生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二)加强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
   PAC模式与技巧是现阶段对小学生进行人际往教育最常用的理论依据,教师可以加强相关方面知识的学习,进而更好地指导学生,使学生能掌握与人交往的正确方式。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积极地吸收成功经验,重视激发学生的人际交往需要,使学生能主动与人沟通;要注意教会学生一些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的礼仪以及方法,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质量;鼓励学生多与同龄人进行交往,加强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尤其是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一味地禁止并不能解决问题,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此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一些与教师和家长交流的方法,要让学生学会尊重教师、尊重长辈,理解家人和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辛苦付出,拥有同情心,进而有效减少和长辈、教师之间的矛盾。
   (三)培养学生的强烈的自信心、自尊心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念,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学教育,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教师还应从激发学生成功的需求开始,重视学生心理潜能的发掘,注意培养学生的成功情感和追求成功坚强的意志力,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将这种理念内化为学生的自主心理,再将学生的自主心理外化,转变成自律能力、自制能力和自控能力。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和失败教育,使学生相信自己有获得成功的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关注自我形象的问题,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并以此为基础,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为了避免小学生自卑焦虑心理的出现,教师可以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加大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组织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展示,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才华技能。在活动比赛时,学生能够学人之长处,补己之短处,能对自己客观正确的评价,就能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发挥文化阵地功能,利用校园广播、板报、学习园地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拥有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
   (四)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在面临人生选择的问题上,很多人都感到困惑。小学生也不例外,很多学生为了使自己在未来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过分关注自己的利益,凡事都要讲求实惠,对于集体活动缺乏必要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师必须认识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不只是思想教师的事情,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地参与进来。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人处世过程中,处理好索取和奉献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应该成为教师对小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要给予其高度的重视。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偏远贫困地区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学生很容易出现困惑迷茫等心理障碍,教师应该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让学生能够适应并接受这种环境所带来的挑战。教师要将集体作用充分显现出来,促使学生在集体环境中感受到家庭温暖,以此减少留守儿童心理存在的情感缺失,使其在同龄人的关心下,有效缓解排除心理存在的障碍,改掉自身的不良生活学习习惯,并使其能够积极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增强学生自信心,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文化知识,通过课堂鼓励表扬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正视自己,提升自己。
   (五)以人为本,转变教学理念
   在新时代背景下,科学发展的本质与核心就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以人为本,依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轉变传统以学生考试成绩为评价的标准,转变成绩不好就是差生的错误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励志教育事业时,做到没有分别心,以身作则积极支持心理健康新体系的建设,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尊重小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做到不给任何学生贴标签,要对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表扬,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对每一位学生给予信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这是避免贫困地小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前提保证。
   并且,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园丁,不但要教授学生文化知识,还要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将课堂教学转变成学生心理疏导的辅助阵地。各科科任教师也要积极配合,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融合,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好学生情感的正确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个人魅力,从而令学生愿意与之亲近,使得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和教师诉说心中的苦闷,从而帮助学生身心健康的快乐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加之贫困地区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很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指导。因此,要想减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就应该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晖,杨会芹.山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
  [2]徐晓,吴学华,何海燕,杨京楠.四川秦巴山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心理月刊,2019(3).
  [责任编辑 张翼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58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