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卑心理障碍及其疏导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代的教育往往重视学生课本知识教育,却忽视了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我国目前相当多的中学生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别不同程度心理障碍问题。自卑心理障碍作为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对中学生的个人沟通交流、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均产生不良后果,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对中学生的自卑心理障碍成因进行了研究,同时提出了相关的心理疏导对策。
【关键词】自卑 心理障碍 疏导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194-01
在心理学上,自卑心理是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点,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者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通常自卑心理源于他人对自己的不客观评价和自己对自己的消极暗示,反复地消极暗示可能导致正确的认知功能的丧失,对于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健全的中学生,特别是对于内向型性格或有生理缺陷的学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会成为相关群体学习乃至生活的最大障碍,影响青少年中学生群体心理健康发展。
一、中学生自卑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一)内部因素
1.心理压力大。学生家长及社会要求高、考试成绩不理想或成绩提高不明显、对学习成绩的心理预期不满意等都会导致学生心理压力过大,进而导致部分学生自卑心理障碍的形成。
2.学习动机不鲜明。部分中学生对学习动机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学习是家长和社会的要求。用强制的心态面对学习,通常会导致学生应付、逃避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从而产生自卑心理障碍。
(二)外部因素
1.教师日常教育引导方式不当。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正确引导能有效减低学生自卑心理障碍的形成。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未能正确的教育引导,则会导致学生自卑心理形成。比如教师对一些同学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或不够客观,造成学生心理失落,进而使其逐渐否定了自己的一些正确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心理障碍逐渐形成。
2.家庭原因导致学生自卑心理。现在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中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形成自卑心理。
二、中学生自卑心理的疏导
根据心理学相关研究,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首先智力正常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其次是情绪健康,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同时要求情绪稳定性好。再次是意志健全,主要表现为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自制力好。第四是行为协调,心理健康的人行为有条不紊,做事情按部就班,行为反应与刺激的程度和性质相配。第五是人际关系适应,乐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能客观评价别人,态度积极。第六是反应适度,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最后是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结合以上心理健康标准的内容及中学生心理自卑障碍的主要成因,通过实践,提出以下心理疏导策略:
(一)积极正面鼓励,提升学生自信心。积极正面的鼓励措施可以帮助中学生迅速摆脱自卑心理困扰。通过“贴标签效应”,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使其在心理上认可自己。教师在日常教中,应尽量选择正激励,多表扬多鼓励,尽量不采取惩罚等相关负激励措施,努力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自信心。
(二)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成长的道路上,父母、老师对孩子的要求不能太高,应考虑不同学生的情况作出合理预期目标。面对孩子的失败,应积极疏导,正确认识失败和挫折,最终使其面对挫折不恐惧、不消极悲观,经得住挫折考验,促进身心健康发育。
(三)通过外部环境引导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学生所在班集体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它能够促进学生个体的成长,因此应设法引导自卑学生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另一方面是家庭的作用,家长应把教育孩子的着力点放在情感智慧的培养上,不用总盯在孩子的课本学习和考试成绩上,应该抽出一点时间多关注孩子的情感世界,多与孩子交流,多倾听孩子的心理话,引导孩子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而生活和学习。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引导其与同学、邻居一起多沟通交流或参加活动,开阔视野、陶冶情操,逐渐消除自卑心理。
结束语
本文对中学生的自卑心理障碍成因进行了研究,同时提出了相关的心理疏导对策,为帮助克服中学生心理自卑障碍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盧家楣.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M].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92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