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胡瑗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耿红卫 程成

  胡瑗(公元993-1059年),字翼之,今江苏泰州人,世居陕西路的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胡瑗继承孔孟等人的儒学思想,凭借踏实沉稳的学风,成为北宋理学大家。除了理学家,胡瑗更是一位锐意改革进取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以其开创性、前瞻性、独特性、实用性令人耳目一新。而胡瑗提倡的博学教育思想、个性化教育思想、综合性教育思想和榜样教育思想为当下语文教师如何塑造自己,从而引领学生成才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对其专业发展具有一定启发和借鉴价值。
  一、胡瑗的博学思想为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胡瑗博学思想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自身,也涉及学生。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包罗万象涉及面广的学科,教师不注重博学多才,就只能就教材教教材,而不能从教材中跳出来;而学生不注重博学,就无法满足语文学科对于他们的基本要求。“博学”是语文教师的教学根基,是学生学习语文学科应该具备的基本精神。
  胡瑗提倡教师博学。作为教人学习的教师,博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胡瑗对于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认为教师应该具备的精神是“则当果决其行,而力学、审思、强问、笃行,使其性明志通又且养育其德,以修其志,使其道之大成,至于圣贤而后已,然后发其所畜,以教化于人也”。他希望教师是“性明德隆志通之士”,这样的人,经历了知识的洗礼,才有资格掌管教化。人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博学对教师来说是其职业生涯的必修课,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如果教师自身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如何在各方面做到让学生信服,亲其师而信其道?
  反观胡瑗自身,他就是博学之师的代名词。据《五朝名臣言行录》记载,胡瑗在泰山书院求学十余载,日日夜夜,一心向学,笔耕不辍,连家书也只是略读,转眼便又埋首书卷中去,“不为外物所动,不为情绪所迁”是他求学生涯的真实写照。十年的勤学使他具备了教书育人的扎实根基,除了经学造诣极高,他更是精通乐理,知晓兵法,可谓一全才。
  自古以来,“传道、受业、解惑”就被定义为教师的职责,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夯实自己的教学根基,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树立终身教育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理念。如此才能保持自己的学习热情,也才能使学生也拥有开阔的视野和胸襟。
  胡瑗提倡学生博学。结合幼时的经历以及多年来的教育经验,在理论层面上,胡瑗认为人学习可以提高自身品德。他曾说:“夫人得天性之自然,禀五常之至正,然而有服君子之事者,有服小人之事者,何也?盖日操心积虑。学而致诸善,不学而致其诸不善也。”而学习的最高境界,则是博学:“一物不知,儒家之耻。”博学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一众贤士毕生追求的最高学习目标,胡瑗《论语说》有云:“孔子固学于人而后为孔子。”在实践层面上,胡瑗虽然提倡分科教学,却并没有把学生禁锢在各自的学科圈子之中,相反,在经书学习之外,胡瑗也进行其他学科的教授,例如体育、音乐等。
  当下语文教师不仅自身要博学,也应该引领學生博学。原因有二:第一,在这个知识更替快、信息爆炸的时代,博学是时代所呼唤的;第二,中国正加速对外开放,语文课作为我国的母语课,要求学生博学,要求学生全方位学习我们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综上所述,胡瑗所提倡的博学教育,在今天看来,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民族还是世界,都是需要大力提倡的。
  二、胡瑗的个性化教育为语文教师如何做到以生为本提供了策略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只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显然不够,博学只是为人师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掌握教书的策略。胡瑗长期致力于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逐渐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其中,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贯穿胡瑗“分斋教法”的始终。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拥有细致的观察力和心理洞察力,以学生个性心理特征为依据,全面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课堂信息获取程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教师的要求甚高,但是胡瑗在秉承了这一经典教育原则的基础上,还进行了颇具开创性的改良,着眼于学生实际,开发了“合作探究学习”的新形式。
  一方面,胡瑗实行按类别分组讨论的形式。《宋元学案》中记载:“胡翼之瑗初直讲,有旨专。一学之政,遂推诚教育多士,亦甄别人物。故好尚经术者,好谈兵站者,好文艺者,好尚节易者,皆使之以类群居,相与讲习。”胡瑗把有相同特征的学生进行分组,互相讨论。这种分组讨论法,从形式上看突破了传统的师生问答法,学生不再只和师长进行交流,也可与同伴相互切磋,这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成效上看,又促进了学生各自的学业发展,发挥了他们各自的长处。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客观存在,而作为教师,应尊重差异,善于甄别人物,甄别学情,去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构建完整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全方位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手段保护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一抓一大把”。
  另一方面,胡瑗注重个别指导。除了让学生“相与讲习”的集体教学之外,胡瑗还着重进行个别指导,经常给学生“开小灶”。“胡亦时召之,使论其所学,为定其理;或出一义,使人人以对,为可否之;或就当时政事,俾之折中”,他单独将学生叫至跟前,在听取学生学习的心得体会之后加以指导,或者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加深他们的理解,或者联系时政让学生评价。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还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作出更具针对性的指导。
  胡瑗因材施教的手段与今天时代所呼唤的个性化教育不谋而合,二者都具有以生为本的内核。根据语文学科的特性,语文教育应该是最具个性的教育,语文阅读文本涉猎范围广,体裁形式多样,而学生审美取向各不相同,阅读感受自然也会不同,教师应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胡瑗的综合性教育为语文教师如何把握学科特性提供了经验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而应该懂得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要打通学科的界限,在触类旁通中获得其他学科的知识或学习方式。语文教师也不必自立于围城之内,适时与其他学科相勾连,打破学科界限,不仅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胡瑗所处的北宋时期,教化不兴,当时的科举制度崇尚浮华,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苟趋禄利”的风气。为了改变这种风气,胡瑗“苏湖教法”的一大特色,便是注重综合性教学,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注重音体课程的教授。因为精通乐理,胡瑗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除主课外,还注重体育和音乐等课程的开发,常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或习射投壶以强身,或歌诗奏乐以怡情,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文化熏陶,也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科学实验证明,音乐和体育在提高学生身体机能和大脑机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后者能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和注意力。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胡瑗能认识到音体教育的重要性,是非常具有远见卓识的。第二,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胡瑗不固守书本知识,提倡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比如他曾带领学生从吴兴前往潼关等地游历。这种课外活动与课内知识相结合的方法,更加深化了学生的认知。第三,不死守教材,注重联系实际。胡瑗在讲授儒家经义时首先突出要旨,再在重点、难点上下功夫。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注重为学生释清所讲解内容,引经据典,徐徐图之,联系时事,并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第四,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在湖州任教时,他将“三礼”中所记载的而在当时已不易见到的礼仪、器物绘制成图表,供学生观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胡瑗的教学方法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产生对所学事物的清晰认知。
  我们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胡瑗的综合性教学,不难发现这仍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话题。“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师应以把握学科特性为基点,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实现语文素质的多方面提升和语文知识的多途径运用,以达到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目标。但是现实情况令人担忧,现如今,语文学习中促進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愈来愈多,课堂教学形式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但如何真正让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全方位发展,从而爱上祖国语言文字,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组织的教学活动与教学内容毫无关联,表面上热闹,实则收效甚微,还严重占用了课时。教师肯跳出教材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用错了方法。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语文综合性教学,胡瑗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四、胡瑗的榜样教育为语文教师如何规范学生学习行为提供了范例
  在教育管理上,胡瑗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更重视的却是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真正做到了正人先正己。在担任苏州郡学教师之时,胡瑗制定了严密的学规,并身体力行:“先生倡明正学,以身先之。虽胜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身教重于言传,教师除了是学生汲取知识的活水,也是学生道德水平的标尺。德高身正方为师。胡瑗对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有严格的规定,《安定学案》记载了胡瑗教育学生徐绩的经历:徐绩第一次见胡瑗时,头有少许歪偏,于是胡瑗厉声让徐绩将头正过来。胡瑗崇尚正直的人格,他要求学生做人从身到心都要正。尽管对学生的要求如此严格,胡瑗并没有把学生的思想调教成自己的附庸,他并不提倡师威至上,反而注重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生道德认知发展、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甚大。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教师也应严格规范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比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端正学生的坐姿。
  胡瑗身先垂范、慈严结合的教育管理模式,卓有成效,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胡瑗任湖州州学之时,往来弟子数千人,他以自身端庄沉稳的学风、教风影响着这些弟子,弟子们又将他的精神口耳相传。其学生程颐经常对人称赞其师,“凡从安定先生学者,其醇厚和易之气,一望可知”,欧阳修也曾称赞胡瑗的弟子“其言谈举止,遇之不问可知为先生弟子”。胡瑗教育的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由上观之,无论从个人品质上来看,还是学术层面上来讲,胡瑗的个人经历和教育思想都对今天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84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