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人工智能时代的异化问题及本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魏莹 高晓慧 魏晶

  摘要: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技术全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时引发出能力、技术、交往等异化问题,即为人驱使为人服务的人工智能,却吸引了人的依附,人的劳动成为围绕智能机器运转的附属,人与人工智能所处地位出现了颠倒,这就是人工智能时代异化的本质。应对措施的根本原则是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引导各行业正确的利润价值取向,通过完善相关的监管法律,达到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而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目的。
  關键词: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异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4-0005-03
  自1965年达特茅斯会议正式提出人工智能概念,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已有甲子年。人工智能作为研究模仿人类智能行为的新兴学科,给社会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人工智能的强大学习、算数等能力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人工智能异化问题。本文从马克思异化理论角度出发,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的产生只是人脑的创造物,人类对人工智能产品有着绝对的主动权。但目前,人脑的产物已然开始挑战人类理性思考优势,产生种种异化问题,分析探讨如何正确处理人工智能时代异化问题将是人类与智能异化物共同发展、迎接美好前景不可避免的重要问题。
  一、人工智能时代异化问题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马克思立足于无产阶级立场,揭露了资本对人的无情压榨,深刻剖析了工人的异化劳动,工人沦为机器,背离人之为人的本性。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无疑为理解人工智能时代异化问题的内涵、本质及如何应对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思想武器。
  (一)“异化”“人工智能异化”
  1.异化
  “异化”一词源于拉丁文,常被古典经济学家用来比喻商品或权利的让渡、转让。从19世纪开始,“异化”被运用于哲学领域,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前人关于异化的合理见解,在《手稿》中详细地论述了异化产生的根源和表现形式,撕开了笼罩在资本主义温情脉脉的面纱下剥削压迫工人阶级的血腥与杀戮的罪恶本质。马克思认为,“异化”是主体的活动结果,是依赖于主体的客体,最终与主体地位发生颠倒成为主导控制主体的异己之物。人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但人的生活却越来越陷入贫困,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异化产生的根源,使人反过来被“物”、“资本”所奴役,危害主体的生存与发展。
  2.人工智能异化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通过人类创造、利用计算程序达到模仿、自主学习等能力。人工智能异化就是人工智能及其附属产品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先进作用,反而成为约束限制主体、阻碍人的进步的异己力量。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人是类存在物”,并引入实践概念加以阐释说明,他强调人在实践活动中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创造着对象世界,创造着人所独有的一切特质,人具有社会现实性、创造性,进行着自由自觉实践活动。人工智能异化作为人的实践产物,其所具备的功能本来是为人的发展服务,是推动人发展进步的重要工具手段,但其作为人的创造物,却因种种因素使得人逐渐丧失对人工智能运用发展的主导地位,使人的发展与之相对立,产生异化。
  (二)人工智能时代异化问题的表现形式
  人工智能作为具有智能特征的科学技术,现阶段致力于通过计算机程序研究和开发扩展机器模拟人类智能行为,通过模拟人脑活动达到机器程序完成人类部分劳动工作的目的。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异化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以新的内容形式重新呈现出来。
  第一,能力的异化。马克思认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人脑所具备的想象、创造、再现、逻辑推理等能力以及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是人类社会延续传承的基础。无限广大的物质世界,由于受到客观历史条件、人的主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制约,人类无法掌握智能化时代、知识大爆炸状态下瞬息万变的全部信息,人类大脑无法再正确处理所有信息,加之对智能产品的依赖度增强,人的各项能力渐趋下降。
  第二,技术的异化。科学技术是人的有意识的创造物,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将人们从繁琐机械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同时技术革新所带来的失业问题相继产生,使得人成为既定社会分工的主要工具。资本的掌控下过度开发和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导致人机分工体系对抗情况屡见不鲜,技术脱离对象性产物,成为控制、奴役、排挤人的异己力量,这个力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强大,从客体地位僭越到主体地位,阻碍束缚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
  第三,交往的异化。人不是离群索居、抽象的个人,是生活在一切生产生活关系中的人,人是社会交往的主体,通过发挥人的主体性功能实现人与人自觉交往。人工智能发展、智能通讯设备的普及,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便快捷,更是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交往;同时,技术的发展导致人的“现实性”与一定的社会政治关系相脱节,削弱人的社会性。
  二、人工智能时代异化问题的本质
  “人工智能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是人的实践创造对象。所谓的“自动”功能都是人脑的预先设定,是人的脑力劳动的产物,与传统机器一样,人工智能是人类为自身发展服务的工具手段。
  第一,人工智能到目前阶段仅是人脑的反映,是人脑的创造物,或者说是人的劳动产品。人类创造生产劳动产品是为了维持更好的生存条件、满足更高的生活需求,因而人工智能是为人类发展服务的劳动产品。人工智能越来越“智能”,呈现出人的智能逐渐束缚依赖于人工智能,人的各项机能出现退化,被动地屈从于智能应用,劳动产品主导着人的实践取向,人同人工智能这一劳动产品相异化。在现实生活过程中,科学技术逐渐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束缚着人类主体能力的发挥。人工智能强化了人的工具依赖性,同时弱化了人的认知、创造、表达等能力。智能时代为人们开启了全新的天地,但同时又给人的能力的使用形成一定冲击和遏制。   第二,劳动是人类的有意识促进自身发展需要的实践活动。在生产过程中,人类付出劳动智慧越多,亲手创造出的人工智能功能相应就越强大,人类与人工智能所具有的超卓的推理、搜索、数学优化、学习、算法、使用工具等能力相比,人类自身所具备能力就越发贫乏,人同人工智能产品生产活动相异化,在某些方面阻碍抑制自身的发展。
  技术对社会分工的控制主导,所产生的并不是想象中人从机械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生存状态得到改善的美好图景,而是资本逐利下,人的劳动力与智能机器竞争中处于劣势,社会失业风险的剧增。同时前沿尖端科技被少数企业垄断掌握,人工智能时代主要的受益者将是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人,廉价的劳动力将无处安放,在整个社会生产中价值量越来越小,“马太效应”更加突出,对抗性分工进一步加剧。
  第三,人工智能时代的异化问题从根本上反映了人自身的异化,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创造物并未像预期那样,为自身全面发展服务,而是在应用过程中,逐渐失去对人工智能的掌控,长期过度的依赖性行为使得人逐渐丧失自主性、迷失自我。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本质的体现,人的本质也体现在人与社会的一切关系之中,反映于人的现实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如智能手机产品的出现,一方面使人类生活越来越智能化,同时使人们对智能网络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引发社交障碍等社会问题,致使人与人的交往发展的空间逐渐缩小。不仅如此,人工智能家用机器人也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甚至不少国家支持研发情感式机器人。当人与机器的互动逐渐代替人与人之间互动时,必然使人逐步丧失现实的社会交往能力、沟通能力,无法实现人的自由自觉交往,人与人之间将丧失统一性,成为孤立单个的原子个人。
  三、人工智能时代异化问题应对措施
  人工智能时代异化问题同异化劳动一样是社会不合理分工的异化之物,其本身的复杂性与产品的不确定性给人类有限认知能力带来挑战,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异化问题,思考人工智能发展方向,是化解异化危机的重中之重。
  (一)根本原则:坚持人的主体性
  第一,明确人的主体性地位。人工智能是人的对象性产物,无法脱离人的客观实践活动而独立存在。目前人工智能已具备一定的模仿创造性,能够自如地跟人类交流、击败国内外围棋高手,其所具有的思考力以及模仿创造力与人类有着本质的区别。事实上,人工智能所能发挥运用的知识、数据都是以人的输入、人的客观实践活动、人的创造力为前提和基础,具有的一切能力都是人类设计赋予的。人工智能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只是客体,要坚持明确人的主体性地位,有效避免主体地位的丧失,形成对人工智能本质的正确判断认知。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动力目标。因此,人所进行的创造性生产生活实践要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如若人工智能的发展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前提,那这样的发展将是不可取的。当然人类利用人工智能促进自身的发展,要时刻遵循客观自然规律,坚持人本位,切勿被智能机器能力主宰,始终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创造于人有利的环境条件。
  (二)重要保障:引导各行业树立正确的利用价值取向
  第一,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功能定位。在资本逐利的情况下,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使人類劳动分工精细化和生产智能化,一定程度导致人束缚于机器和技术,为了维持生存和对商品的依赖关系,不得不片面化发展,但必须明确机器依附于人而存在,人工智能功能虽然强大,究其本质仍旧是人的智能的一种外化形式,需要理性对待其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不能对其盲目崇拜。
  第二,树立各行业的正确价值取向。各行业必须清醒认识,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认识到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个人无法在长期孤独的状态下得以生存,应该明确自身的社会价值责任,全面认识到利用技术进行财富的创造和资本的积累并不是个人价值的全部,社会主体在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物质财富创造的同时,也要进行社会价值的生产,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自觉抵制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三)制度支撑:完善相关的监管法律
  第一,事前开发须预防。任何技术的发明创造都要坚持为人服务的本质,
  所以,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应预先实施风险评估,形成理论预案,明确可能性风险,全面考量利弊,构建具有前瞻性的安全监测体系,最大程度降低人工智能的负面效应,有效避免人工智能成为阻碍人类发展的异己之物,让人工智能技术真正为人服务。
  第二,事中生产应管控。开发新兴技术,具有很大的未知性,需对人工智能相关的各个系列产品进行实时监测,对其产品的安全性、风险性、危害性等进行定期测评,全面地监控人工智能从开发到应用的全过程,囊括设计问责、制造监督和使用管控的各个环节,这是有效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异化问题的重要方面。
  第三,事后运用必监督。人工智能的监管监督协同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治理,对于政府组织机构,承担主要监管责任,严格监管和紧密跟踪;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开发利用行为,加大技术滥用的处罚力度。各企业形成价值共识,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联合建立行业内部监管机构。个体社会成员,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禁止购买违反法律、触碰道德底线的智能产品,同时个体应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自觉监督举报违规情况,动员全体成员成为监督者。
  人工智能技术呈现蓬勃发展趋势,这是一场新技术与产业的革命,积极利用能够推动社会长足进步,实现人类进一步解放。这就要求我们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及时解决技术中潜在的一系列风险问题和异化问题,有效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合理合法、良好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4]赵宝鹏.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6).
  [5]张卫良,何秋娟.人工智能时代异化劳动的技术形态及其扬弃路径[J].理论探索,2019(3).
  [6]欧阳英.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看人工智能的意义[J].世界哲学,2019(2).
  作者简介:魏莹(1996—),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单位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高晓慧(1992—),女,汉族,河南安阳人,单位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魏晶(1996—),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单位为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003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