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有效开展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彦军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点抓好写作教学。让写作教学的有效开展促进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写作考查学生综合的语文能力,学生在写作方面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写作中的投入状态。所以,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入手,夯实基础知识,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写作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 写作教学 开展策略
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反映出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底也能够体现出学生对于写作技巧的驾驭能力。从未来的发展角度来看,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水平。可以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写作挑战。写作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情感和陈述意义的一种方式,高中教学对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提高高中生语文写作水平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让学生学会听课,掌握写作技巧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设计者,要在头脑中建立起来一种系统的教学观。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长期训练。而单就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来说,写作水平反映的是学生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要扎扎实实的从基础知识开始学起。在写作的时候,这些基础知识就好像盖起高楼大厦的一砖一瓦,任何一砖一瓦都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没有这些基础,学生的文章就会显得空洞,乏味,所以,要引导学生从平时的听课中学习更多的写作技巧,同时也掌握更多的语言基础。
教师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主导者,在平时的授课中也要注重向学生传递学习的方法。语文的学习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同时也包括如何去高效的学习这些知识。那么,如果学生不会听课,只是关注那些细枝末节,没有从系统的角度去整体化的理解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从听课中获益也减少了大半。所以,在听课的时候不仅要听这些基础的生字,成语,表达方式等,也要注意去跟随老师的思路对于整篇文章的结构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仔细的研究,真正高效的把课堂的时间利用起来。也使得学生在同样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可以有更多的收获。从高中语文教师的角度来说,为了让学生们学会听课,教师可以在适当的地方给予强调,让学生通过做笔记,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等方式,来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引导学生善于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的素材是学生进行作文创作过程中最基础的素料。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只有善于积累,在应用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写作素材一方面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善于观察,留心体会,将自己有所感触的人事物等记在心里,或记在笔记本上,这样日积月累就会形成非常丰富的写作素材库。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是学生积累素材的重要来源。尤其对于议论文的学习,学生拿到一个题目,头脑空空没有任何观点,这样让他们如何进行写作呢?只有平时多读书,多思考,多训练,学生头脑中才会建立起来一些观点,也能够有一些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所以,从积累素材方面来看,平时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需要学生每天都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语文这样的语言类学科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平时的日积月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學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不能靠几天的集训来实现,最重要的还是让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从量变发生质变,让学生语文素质获得有效的提高。
三、教师要通过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写作水平提高
在高中语文学做训练中,教师要从教学评价的角度给予学生科学的反馈和指导。一方面要抓好平时的写作训练,让学生经常有练笔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在给学生进行作文的批阅时,要给予有效的反馈,及时的让学生查找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高,这样才能使得写作训练变得更加有效。根据学生写作的频率,教师可以在评阅方面给予适当的评估。一般在评语部分教师要把学生文章中具体的优点和缺点同时标注出来。最好是先写优点,再写缺点,这样学生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也不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文字功底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在进行作文评阅的时候要特别注重保护学生们的自信心,要给予他们中肯的反馈,让学生可以从老师的反馈中得到进步的方向。教师要避免简单的给出好货坏的评价,而是要注重写作技巧,以及学生写作中所反映出来的不足,提出反馈意见,科学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鼓舞,所以,教师要借助评价的环节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要用科学的方法组织开展写作教学活动。从让学生善于观察,并且体验生活,开始积累起丰富的写作素材。并且要引导学生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从阅读中发现更多的知识和智慧,能够将这些基本的素材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要让学生逐渐的热爱写作,热爱阅读。
参考文献:
[1]陈时曙.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性评价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报,2011.
[2]陈龙.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报,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034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