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马燕丽
摘要:为探讨基于积极反刍思维训练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文章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对1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6次连续的干预,结果显示,经过团体辅导后的大学生,社交焦虑和消极反刍思维明显下降,积极反刍思维明显提高。证明了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可以帮助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倾向,提高他们在社交时的积极感受,降低其消极思维和焦虑水平。
关键词:积极反刍思维;社交焦虑;团体辅导;心理健康
社交焦虑是指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其基本表现是:害怕与别人对视,害怕被注视,怕自己在人前有丢面子的言谈举止等(Gillian,2001)。社交焦虑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工作,还影响着个人的社交互动和生活质量,使其在就业、学业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社交焦虑会诱发个体的抑郁及孤独感,可导致个体发展出更多的躯体变形障碍,社交焦虑还会导致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形成手机依赖。
社交焦虑的认知理论认为,社交焦虑者普遍存在注意偏向和解释偏差等认知偏差,他们常以消极的方式对积极的社交信息进行解释。因此,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积极加工,能有效改变社交焦虑者的焦虑症状及解释偏差。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心理的缺失是导致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培养积极心理,提高幸福水平是防治心理疾病的有效途径。在研究反刍思维的过程中,Feldman(2008)等提出了积极反刍思维,将其定义为个体因反复思索自身正面的品质、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生活环境而产生积极情绪状态的倾向。曾赢、张弛(2018)等的研究发现,积极反刍思维训练能有效降低学龄前儿童母亲的焦虑、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笔者在某高校公众号公开招募自愿改善社交情况的大学生,并以交往焦虑量表(IAS)、贝克抑郁量表(BDI)和访谈形式,筛选出存在交往焦虑的大学生,同时排除存在自杀风险和精神障碍的人员。
(二)研究工具
1.交往焦虑量表(IAS)
交往焦虑量表(IAS)Leary(1982)依据临床经验编制,用于评定个体焦虑主观体验倾向。量表含15个项目,均为自陈条目,采用Likert式5点计。个体总评分值越高,表明其社交焦虑程度越高。
2.积极和消极反刍思维量表(PANRS)
积极和消极反刍思维量表由王中等于2016年编制,共23个条目,包括积极反刍和消极反刍两个维度。其中,积极反刍包括积极应对和享受快乐两个一阶因子,消极反刍包括消极归因、抑制快樂和否定自我三个一阶因子。量表使用莱克特四级评分法(1=从不;2=有时;3=经常;4=总是),总分越高,表明积极或消极反刍思维的程度越高。
3. 研究过程
(1)前测
在进行团辅活动前,对所有参与者使用研究量表进行社交交往和反刍思维水平的评估,统一施测。
(2)团体辅导过程
前测后对参与活动的11名学生开展积极反刍思维训练为主的团体辅导。辅导方案共6个单元,每周一次,每次1.5~2个小时。
(3)后测
活动结束时,使用交往焦虑量表和积极消极反刍思维量表对所有参与者施测,并自编团辅活动效果问卷,了解参与者对活动的感受以及评价。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综合杨宏飞对于积极反刍思维训练的已有探索,本团辅方案的目标和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培养成员的积极认知,主要是积极的思维习惯。培养积极反刍思维的核心技术是“享受快乐”和“积极应对”。利用积极反刍思维训练的辅助技术提高训练效果:好事抽象化,坏事具体化;好事主体化,坏事客体化;问题解决;接纳与宽容。
二、结果
(一)团体辅导活动前后测结果比较
从表2和表3来看,经过团体辅导活动的干预,参与者的交往焦虑水平和消极反刍结果有显著下降,而积极反刍思维的结果有显著提高。可见,成员们的总体感觉变得更积极了。
(二)团体辅导效果自评
从成员们对团体辅导效果的反馈表中可以看出,成员们从团体辅导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积极感受,学到了积极的思维方式。有成员用“温暖、有趣、包容性强”“有意义”“快乐”形容自己的整体感受;学习到的内容上,有成员总结自己“学会沟通,学会接纳”“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在目标的获得上,有成员总结到“对陌生的事物不会再有很明显的害怕,慌张和不安”“可以在多人面前说出自己的想法,面对事情,会从乐观的角度去考虑”等。
三、讨论
根据研究结果分析,积极心理模式下的团体辅导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积极认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优势。积极情绪能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由此,可以总结出几点培养大学生积极认知的方法:对正面的表现多以概括性的方式肯定自己,负面的表现多以具体分析的方式反省。对正面表现学会自我激励,负面的表现以第三者视角分析自己。遇到不能改变或不必改变的事情,学会接纳和宽容。学会以“问题解决”的方式面对困境,多以“我可以具体做些什么”的思维应对。
此外,调查发现,理工科学生更易网络成瘾,本研究的背景,正是以理工科为主、男性居多、学业困难比例较高的职业院校。研究发现积极心理模式下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的手机成瘾有戒断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杰,孙雅文.孤独感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研究,2018,11(1):77-82.
[2]丁玉丽.社交焦虑对高中生手机依赖的影响机制及其干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3]余红玉,钱铭怡,姚泥沙.积极关注对社交焦虑者焦虑及认知偏差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6):1124-1128.
[4]杨宏飞.积极反刍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初探[J].应用心理学,2018.
编辑∕姜雯
作者简介:马燕丽(1981-),女,汉族,浙江台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课堂改革研究项目“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创新模式的实证研究”(xkg20181233);
2018年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策略”(2018YB07);浙江省教科规划2018年度研究课题“混合式教学模式中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策略”(2018SCG1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069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