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使用网络盗版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以在北京市4所高校进行的有关网络盗版的调研为依据,结合相关的版权法研究成果,针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盗版的原因和特点,从法律、文化、技术和经济4个角度对解决大学生网络盗版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网络盗版 大学生 著作权
[分类号] D923.4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未经授权的正式出版物的电子版本出现在互联网中,用户可以通过未授权的途径获取、使用。此种行径与传统意义上的盗版行为相似,又因为其传播的主要途径为网络,所以被称为网络盗版。
“网络盗版”的概念比盗版更宽泛,它并不一定以盈利为目的,也不一定是对原作品简单的复制,它指的是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将作品的电子形式上传到网络以供复制、传播的行为,期间可能伴有对于作品的修改以及生成衍生品(如在软件中插广告等)。
在我国,由于立法滞后、监管困难等原因,网络盗版一直比较猖獗。近年来,虽然政府加大了对于网络盗版的打击力度,例如实施了“反盗版百日行动”等综合整治措施以及2008年拘捕“番茄花园”版Win。dowsXP作者洪磊、2009年整顿BT类网站等,但是总体而言,这些举措的收效并不明显。
国外应对网络盗版主要以完善的法律体制和健全的处理机制为主。美国1992年的《家庭录音法》将最终用户复制权限制在非商业性的个人使用。而1997年的《反电子犯罪法》更将侵犯著作权的认定范围延伸到非商业用途的对著作权的使用…,进一步缩小了“合理使用”的范围。
目前,学者们从法学、经济学、社会心理等多个角度对盗版问题做了不同角度的阐释。然而专门针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盗版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张红霞等人以实证调查的方式分析了大学生个性与价值观与其使用盗版软件的关系。但研究仅局限于盗版软件光碟。其他相关研究则局限于网络伦理层,强调伦理教育,却没有实证基础。本文则希望在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大学生使用网络盗版的现状和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建议。
1 大学生使用网络盗版行为概述
笔者在北京市的4所著名高校进行了一次调查,以偶遇抽样的方式,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0份。其中北京大学回收187份,清华大学回收93份,中国人民大学回收100份,北京师范大学回收100份。在4所高校总体情况中,男性占50.21%,女性占49.79%;本科生占68.12%,研究生占31.88%。从学科分布情况来说,理工类占35.63%,社科类占28.75%,文史类占29.79%,农医类占5.83%。可以说样本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
调查结果令人惊异。多数大学生(65.87%)对网络盗版的概念比较模糊或没有听说过,对网络盗版的支持率更是高达69.01%。而对制止网络盗版有关的相关法律法规性文件――《出版电影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大学生的认知程度偏低,绝大多数学生只是听说过(44.90%),甚至没听说过(36.23%),而只有很小一部分是“了解”(14.1%)和“很清楚”(4.66%)。大学生支持网络盗版的首要原因是正版软件价格偏高(95.40%),其次是网络盗版易于获取(55.69%)及正版软件购买麻烦(40.82%)。值得一提的是,90.57%的被调查大学生都使用过网络盗版,其中最主要的网络盗版行为是下载网络盗版软件(81.04%),而其他几项如音乐、视频的使用率也都超过了60%。使用网络盗版的主要原因则是易获得(83.33%)和不花钱(78.94%)。此外,大学生认为在打击网络盗版的活动中,最重要的参与者是互联网用户(43.02%),尽管如此,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用户还是热衷于使用网络盗版。
2 大学生使用网络盗版行为的原因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大学生热衷于使用网络盗版的原因有以下三点:①网络盗版产品是免费的,这是大学生网络盗版行为泛滥的内在因素。现今大学生的作业、论文等基本都需要各种软件来完成,而大学生没有收入来源,难以购买正版产品,因而激发了对网络盗版的内在需求。而且,网络盗版比之于传统盗版的更甚之处在于它是免费的,因而传播更为迅速。②网络盗版产品容易获得。这是造成大学生使用网络盗版泛滥的网络环境因素。现今相对宽松的网络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丰富网络资源的同时,也充斥了各种网络盗版资源和站点,加之教育网下载速度快,大学生获取网络盗版软件十分便利。③大学生使用网络盗版产品没有后顾之忧,这是推动大学生使用网络盗版产品的社会环境因素。大学生似乎不认为使用网络盗版是件不光彩的事,使用网络盗版时没有强烈的“负罪感”,这种行为也没有被社会所不容。
3 应对策略
针对大学生网络盗版行为泛滥的现实:①政府和立法机构应该采取行动,加大大学生网络盗版的“成本”;教育机构则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法”,构筑大学生不使用网络盗版的第一道防线。②在大学这一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文化措施比法律措施更能深入大学生的内心,因此以宏观和微观结合的文化措施,引导大学生走向合理使用软件的道路,是帮助大学生摆脱网络盗版的第二条防线。③仅靠大学生自律是不够的,软件发行商对大学生制定更为灵活的营销策略也尤为重要。加强对网络盗版行为的技术限制则是迫使大学生放弃网络盗版的重要因素。
3.1 法律应对措施
3.1.1 完善立法,构建保护机制 从国外治理盗版的经验可看出,完善立法是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我国对于网络盗版在法律上的限定很模糊,从《著作权法》和《刑法》的规定(如《著作权法》第47条和《刑法》第217条)来看,最终用户的网络盗版行为不一定侵犯著作权(其界线在于是否以盈利为目的)。这导致最终用户的网络盗版行为成了我国法律的灰色地带,有关部门无从依法治理。
因此,我国立法机关首先要完善立法,使网络盗版的治理有法可依。具体说来,要肃清最终用户的盗版行为,明确其法律责任,又要防止著作权人的复制权无限制地向外延伸从而造成软件编制者的著作权的保护无法实践;在治理模式上,将打击策略从封堵转为疏导,将惩罚模式从“取缔清理”变为“引导开发”,形成以研发“代替”盗版的知识产权的长效保护和激励机制,形成合理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
此外,由于数字作品产权的特殊性,在它的保护中必然涉及“合理使用”的问题,法规中对于“合理使用”的限度必须明确,决不能让“合理使用”成为网络盗版的借口,否则会违背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初衷。
3.1.2 加强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笔者从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对有关网络盗版法规的了解极其有限,这造成大学生难以对自己下载和使用网络盗版的行为明确界定。他们对于自身的网络盗版行为的法律责任并不清楚,因而对网络盗版的使用难以自制。反观教育制度,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都没有与网络盗版相关的法律
知识的教育,即使在大学教育中,除了法律专业外,很少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教育。因此,笔者建议教育部门出台相应的法律规章,强化大学生的著作权法教育。只有加强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才能使最终用户规范自己的行为,减少对网络盗版的需求,进而有效制止网络盗版行为。
3.2文化应对措施
3.2.1 微观措施――充分利用以图书馆为主体的公共文化设施大学图书馆应肩负起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的培养职能。信息素质不仅仅局限于对信息本身的处理,还涉及软件的正确使用。它要求大学图书馆能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软件完成对信息的处理,并随时向大学生传达使用正版软件的原则。这一原则并不限于软件,还应扩展至互联网的所有资源――软件、视频、音频、电子图书等。
大学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应为大学生提供正版软件以减少大学生对盗版软件的需求。大学图书馆还应引导大学生使用正版软件,进行相关使用培训,进而减少大学生的网络盗版行为。此外,大学图书馆还应开设有关提高信息素质的课程,以弥补基础教育中信息素质教育的缺失,培养拒绝网络盗版的上网行为习惯,从根本上遏制网络盗版不断蔓延的趋势。
3.2.2 宏观措施――构建社会主义网络伦理体系传统伦理对网络盗版行为缺乏有效软约束力,使用网络盗版既没有法律限制,也不违背“良心”,又能带来方便,因此大学生对网络盗版趋之若鹜。若现实社会对网络盗版持鄙视的态度,使用网络盗版的大学生就会因为伦理压力的约束而大大减少。
因此,必须加快网络伦理的构建,尽快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体系,建立健全网络伦理的运行机制。加快网络伦理的构建不仅需要政府引导、研究者探索,还需要广大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的参与。只有参与其中,大学生们才能真正了解到网络伦理的重要性,也才能真正践行其中的基本准则,使网络盗版被社会所厌恶。从长远看,应当将社会主义网络伦理体系构建纳入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以加快网络伦理建设的步伐。
3.3 技术应对措施
3.3.1 正版认证,破解检验 电子出版物的制作环节可以通过正版认证制度,从技术上实现对于正式出版物的技术保密。对音像类出版物,如CD等,在实物制作过程中加入反复制程序并要求正版校验,以尽可能减少盗版片源的流出和产生;而软件类则可以在现有序列号验证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进行追加认证,要求软件在使用前,由网络服务器对文件进行检测,一旦发现被破解程序则立即拒绝运行,从而进一步保护正版软件,保护软件出版商的知识产权。
客观地讲,期望用技术保护对网络盗版予以沉重打击是极其困难的。在中国互联网用户人数过亿的巨大基数下,有几万个网络盗版制作团队,网络盗版是极其平常的。因而,不论正版认证还是盗版检验,主要都是起拖延和限制作用,并不能根除网络盗版。换句话说,没有一种保护加密技术是不会被破解的,但是只要能在产品生命周期内阻止产品被破解,就能维护出版商的利益。以2010年暴雪公司出品的《星际争霸二》为例,在发行两个月后就被破解了,但由于具有互联网认证体系,被破解后的程序只能在本地运行,不能参与网络对战,因而有效地保护了暴雪公司的权益。
3.3.2 与杀毒软件联合 随着“云安全”技术的发展,笔者认为,将破解文件、盗版文件作为病毒由杀毒软件进行识别和查杀已变得可行。“云安全”技术融合了P2P技术、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和分布式计算技术,它能将病毒库从本地硬盘扩展至整个网络,将互联网变成一个巨大的“杀毒软件”,将实时获取的信息传送到服务器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将病毒或者木马的解决方案分发到每一个用户的客户端之上。因此,参与的用户越多,云安全的效果就越好。
利用“云安全”技术,可以将破解包程序作为病毒加入病毒特征库之中,由“云安全”计划强大的实时获取和分发能力将破解程序扼杀在网络之中,从而使网络盗版在互联网中被“隔离”。可以说,这种技术能有效提高打击网络盗版的水平,加强反盗版的力度,也迫使最终用户放弃网络盗版,这也是针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盗版的首要原因――“易获得”的一剂良药。
3.4 经济应对措施
3.4.1 灵活的定价策略 目前出版商采取的价格寡头垄断的策略使得正版产品的价位偏高,大学生群体受经济条件制约难以承受,于是他们会去选择廉价的替代物。例如一张正版的微软系统光盘,售价在400元左右,而一张盗版盘才5元,在网上下载盗版甚至是免费的;一张正版CD可能需要近100元,既然网上下载或者试听则完全免费。而网上下载是无限制的,大学生自然会选择网络盗版。
虽然不少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采取了灵活的定价策略(例如微软office系列学生版),但其价格的变化程度依然不能适应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例如Adobe CS4系列软件的学生版售价仍在l 000元左右,而且这些相对低价的学生版产品通常还存在功能受限的问题,这必然催生大学生选择其替代品――网络盗版。因此,企业在制定价格时,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需求与支付能力,以更为灵活的定价策略满足学生对正版软件的需求,并为学生提供更便捷的正版获取方式,如在企业的官方主页下载试用版,开通网上付费购买等一系列方便学生的服务。
3.4.2 机会成本控制 大学生使用网络盗版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机会成本低(不花钱)。作为理性人的大学生也会选择质量差别不大却成本(价格)最低的产品。不管是购买正版还是购买盗版,都需要学生自己前往市场消费。但是从学校到市场的过程中有物理上的距离,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金钱;而网上搜索所需资源的便捷以及P2P下载软件的普及,使下载网络盗版不需要花钱,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且无后顾之忧,免除了去市场找盗版软件、盗版CD、影碟的时间消耗和去市场买正版产品的金钱消耗。因此网络盗版的可获得性是最佳的,自然而然成为大学生获得相应领域内资源的最重要方式。
对此,一个有效的解决策略就是增加下载网络盗版的机会成本――对于网络盗版的音乐、影视、电子书等资料,采取有偿下载的方式,将版权所有人的损失由这种收费方式弥补回来。当然,下载单独付费可能会让大学生消费者一时难以接受(因为之前的下载都是免费的)。因此可以考虑将收费融入到网费之中,对访问特定网址试听或者下载的行为,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给其著作权人,就如KTV中点歌时额外给著作权人的费用一样。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证著作权人的利益,也能很大程度上削弱这一类网络盗版的生存优势,弥补产权人损失,而且这样的收费方式也是大学生可以接受的,想必能有效遏制网络盗版的肆虐。
4 结论
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对网络盗版有着特殊的需求和态度。由于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强制大学生使用正版并不现实。换句话说,有着充足上网时间的大学生们追求网络盗版也是有着其必然性的。但是大学生热衷网络盗版毕竟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这一问题,一方面暴露出我们在网络监管、法律制度上的漏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在网络伦理教育中的不足。身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使用网络盗版在同龄人看来似乎是一件很光彩的事,这也能折射出网络盗版的猖獗。当然,我们也相信只要能找准原因,并从法律、文化、技术、经济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对症下药,就能帮助我们的大学生群体尽快摆脱“网络盗版”,回归绿色、安全、和谐的网络家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0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