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创教育效果评价反馈机制及应用策略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关乎国家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着眼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教育环境、师生层面中选取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挥有效作用的教育要素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通过AHP层析分析法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基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质量与校企合作的反馈机制,用以明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并提出“双一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策略,以期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优质、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本科专业;双一流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5-0045-03
现阶段我国越来越重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不断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高校作为孕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摇篮,改革现有教学模式,探索适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指出,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水平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首要任务[1]。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教授轻实践、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匮乏等问题,如何发展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的融合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若将开放式教学模式创新性地应用到创新创业教育中能够有效解决以上问题,但是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还需不断地探索与完善。因此,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应该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建立教学评价—反馈机制,明确目前亟待改进和完善的方面,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究解决对策。
国内学者研究多集中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及就业方向上。徐英[2]等人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价时不仅考虑了学生层面和高校层面,还引入了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王占仁[3]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应从学生的创业行为,创业技能和创业态度三个方面建立创新创业评价指标体系;王立杰[4]等人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分析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因素,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价;郭志辉[5]认为创新创业评价指标应依据对创新创业课堂教学效果有主要影响的因素确定;董杜斌[6]从教育环境,高校输入和输出三个方面建立创新创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价。总的来说,学者们普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要素的确定,应从相应的顶层设计和具体的教育入手。
本文从教育环境、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中选取对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挥有效作用的教育要素作为创新创业评价指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比并排序,得出对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同时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反馈机制,为改进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各环节指明方向。基于AHP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价—反馈研究,使得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反馈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对“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同类高等院校具有一定参考和借鉴价值。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环境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选取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挥有效作用的教育要素,构建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一)教育教学环境
1.创新创业教育制度評价。(1)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包括创新创业专职和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度、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等。(2)创新创业教育评估制度: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各个环节涉及的院系和合作部门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评估制度,以明确需改进的环节,从而提高各环节的工作效率。(3)创新创业教育考核制度: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设计的各个部门和院系建立考核制度,以检测追踪工作完成情况。
2.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条件评价。(1)教学设施与基地的建设:教学的设施和基地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实践教育,教学的设施和基地不局限在教室。建设校内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创业实践的物理空间,包括全面、系统的法律、财务及政策指导和服务以及创新创业项目进一步开发与投入运营的场地与设备,帮助学生规避风险,提高项目的成活率;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进入实际企业进行实训的机会,通过实训学生可以接触到企业的各部门,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为创新创业打下基础。(2)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投入:创新创业教育包括传统的理论教育和开放式的实践教育,教育经费是保证创新创业教育顺利、长远开展的前提。
(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1.创新创业教学计划。创新创业教学计划对课程设置,时间分配,课外实践等都作出全面的安排,是高校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制订的、具有参考价值的教学计划。
2.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是创新创业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教材涵盖经过高度提取与凝练的所有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能有效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各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包括高校从各学科教师中挑选的、经过培训的一支知识储备扎实、素质优良的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和高校从校外聘任各专业领域精英组成的一支兼职教师队伍,因此需要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进行评价。
(四)学生表现及成果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表现和成果评价分为创造力测评和创业能力测评,运用测量法,把同学生学习表现与成果相关的属性数值化,以此判断被测对象通过作业或活动所达到的程度或量的多少。 1.创造力测评。创造力测评的目的是了解学生某一阶段创造力的发展程度,通过翻转课堂、调查表法、项目游戏等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测评。
2.创业能力测评。创业能力涵盖创新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获取和转化知识的能力、抗压能力等,通过问卷调查、创新创业大赛等了解学生创业能力的实际情况。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模型的设计
(一)结构设置
本文以黑龙江省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高等院校为例,选取463名本科生和15名授课教师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将“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置于总目标层,选取对创新创业教育发挥重要作用的相关要素即“师资队伍”“教育影响”“学生表现与成果”作为准则层。高等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层次结构如图1。
(二)构造判断矩阵
基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值并检验一致性。本文采用AHP法原理,选取从事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学科建设领导进行评价打分,复杂计算通过Matlab实现,来确定权重比。首先确定比较程度的标度,设计相关问卷调查,让从事与决策目标相关工作的15名专家根据经验对同一层级各因素两两进行比较作出相对重要性的判断,集合问卷数据逐一算出各项平均值,建立各层次的判断矩阵,最后根据矩阵的阶数确定随机平均一致性指标RI,并计算一致性指标CI与相应RI的比值,得出檢验系数CR,判断CR是否小于0.1检验其一致性。
(三)计算重要度
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学评价“一级指标”权重集,得到特征向量W=(0.59363 ,0.24931,0.15706 )T,最大特征值λmax=3.0536,CR<0.1,通过一致性检验。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学评价“二级指标”权重集,特征向量W= (0.18839,0.080961,0.73064)T,最大特征值λmax=3.0649,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得CR< 0. 1。(请作者认真核对数值)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二级指标”权重集和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二级指标”权重集构成的判断矩阵均是二阶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最后,计算总层次的相对权重和集成以及权重排序W= (0.11183,0.04806,0.43373,0.18698,0.06232,0.13088,0.02678)T,通过对各指标的权重比进行排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权重排序第一的是教学内容,意味着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对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有重要影响;在二级指标中,教育环境的比重高达0.59363,说明创新创业资源的配备、制度的完善、实训实验基地支撑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应重视教育环境的建设;除此之外,在权重比中,教师层面占比也相对较高,因此高等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师资队伍的配备也十分重要,说明学生想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除自身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外,需配备良好的师资。根据最终权重集可以看出,专职教师占比要高于兼职教师,因此还要强化专职教师的基础知识与社会实践经验。学生的创新能力排在最后,说明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对创新创业教育影响不大,因此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多取决于高校的教育环境和师资队伍的综合能力。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反馈机制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断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并建立健全反馈机制是保证创新创业教育顺利、长远发展的前提。因此,高校不仅要建立创新创业教学评价体系,重点还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多维度的创新创业反馈机制,有效识别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环节,不断完善和改进问题环节,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一)构建质量监控机制
为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达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监控机制,能有效识别问题环节,为教学的改进和完善提供方向。传统的重知识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已不能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监控,因此,依据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案,设置教学质量观测点,结合专业和创新创业课程特色,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监控。
(二)健全实践反馈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逐渐养成创新创业的意识,逐步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因此,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组织创新创业实践和创新创业大赛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作用于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创新创业大赛考察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及时反馈修正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从而形成一个闭环回路。由此,一套科学的反馈机制能评判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后的具体实践中所具备的相应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完善课程—企业对接反馈机制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学校给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阅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企业为填补空缺岗位和激发企业活力,积极接受在校学生,高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实现“双赢”。因此,校企合作教学环节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通过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企业对接反馈机制,及时反馈企业类型、企业数量对实训效果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完善和改进校企合作教学环节,是确保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
四、 “双一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课程优化评价—反馈模块的应用对策
新形势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开设能够得到社会认可和企业欢迎的课程,使学生在校内学习的知识能充分应用于实践。课程优化评价—反馈模块下,专业教师、实践企业、个性化指导、学生效果作为提供反馈的四个主体要相互合作,共同改进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创新创业课程内容。 (二)师资培养评价—反馈模块的运行对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包括校内专业教师队伍和校外兼职教师队伍,教师根据各自负责的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依据教师的评价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欠缺的能力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因此,基于教师的评价能有效推动评价—反馈机制的运行。
(三)校企联合评价—反馈模块的调整对策
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机制,指定高校就业部门相关人员负责该项工作,适时参与企业调研,问卷调查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听取企业对学生还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改进方面的建议,实训中适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学生解决在实训中遇到的困难,实训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考核,考察学生通过实训是否有提升自身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校企联合评价有效地为高校对创新创业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改进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提供了方向。
五、结论
“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一流大学有一流的人才培养,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问题是欠缺实践教学。任何大学教育都应包括校内教育和校外实践,学生通过大学教育获得专业能力和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健全人格素养、具有自学和团队合作意识,能融入社会和适应社会发展,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本文通过分析并设计了创新创业教学评价—反馈指标体系,探索出了适合一流本科教育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闭环式评价体系及反馈机制,为完善和改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方向,希望对普通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宝印.科学谋划创新推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J].中国高等教育,2017,(19).
[2]徐英,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2).
[3]王占仁,刘志,刘海滨,等.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创业就业教育,2016,(8).
[4]王立杰,王华丽,王盛华.“双方向、四维度”评价体系在创新创业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下),2018,(9).
[5]郭志辉.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5).
[6]董杜斌.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教育评论,201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85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