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香粳糯低产原因及高产栽培技术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香粳糯是传统农业传承和发展的结果,是经过长时间人工和自然选择形成的常规农家糯稻品种。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以及香粳糯的生长特性,分析当地香粳糯低产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为山区农民种植香粳糯提供技术支撑,提高产业扶贫效果。
  关键词 香粳糯;低产原因;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05.008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隶属柳州市,是“十三五”重点扶贫攻关县,简称融水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该县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匮乏,当地农民祖祖辈辈种植农家水稻,孕育着悠久的稻作文化,保存了丰富多样的特色水稻资源,香粳糯便是其中的一块瑰宝。香粳糯有着“一家蒸煮万家飘香”的美誉[1],与普通水稻相比,香粳糯对环境与栽培条件要求更高,有着较强的种植区域性。当前,山区农民苦于没有创新科技支撑,种植香粳糯产量偏低且不稳定,虽然该种水稻市场售价高达30元/kg,但还是常常出现“有价无米”的尴尬局面。因此,创新香粳糯栽培技术,提高其产业成效,对促进地方特色水稻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1 香粳糯种植低产原因
  1.1 种子混杂,品种退化
  香粳糯是传统农业传承和发展的结果,是经过长时间人工和自然选择形成的常规农家糯稻品种。一直以来,农民习惯自己留种种植,没有经过科学系统的选育,导致香粳糯种子存在着两方面问题。1)种子混杂严重,种子纯度≤63.2%,与常规水稻良种国标纯度≥98.0%相差甚远;2)优良性状退化严重,表现为群体植株形态、株高整齐度差,成熟期极不一致,产量、米质下降,抗性减弱。综上所述,农民自留种发展香粳糯产业极不利于良种良法配套推广种植。
  1.2 播种期不适宜,遭受高温热害严重
  高寒山区稻作区气候条件随着海拔递增而逐步恶劣,稻作期逐步缩短,需要精确播种时间,确保水稻能够安全抽穗、灌浆、成熟。香粳糯耐寒、不耐热的特性决定了其在不同海拔种植有着不同的播种期[2]。多年来,农民习惯在4月下旬集中播种,即“谷雨”后播种,没有根据不同生态区域科学确定播种时间,导致香粳糯分蘖期、抽穗期、灌浆期遭受高温热害,引发稻瘟病,严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
  1.3 育秧不科学,秧苗素质差
  山区农民习惯传统的全水育秧方法,秧田整地过于粗放,不平整、不起垄、不开秧田沟;种子不消毒或不发芽直接播种;秧苗前期灌溉水层过深,浸泡时间过长,易造成烂种、烂秧、浮秧;秧苗质量差,长势弱、分蘖少、根系不发达,扎根浅易倒伏,移栽后不易返青,大大限制了香粳糯高产栽培群体构建[3]。
  1.4 移栽密度过稀,基本苗数不足
  农民为了减轻香粳糯病虫害发生,习惯采用稀植方法,移植时栽培密度9.0万~10.5万穴/hm2,基本苗数45.0万~52.5万株/hm2,栽培密度过稀,基本苗数严重不足,即使理想化管理,也很难达到高产。
  1.5 基肥不足,追肥不平衡
  融水县山区稻田多为冷浸田,土壤偏酸性,养分少,缺乏磷、钾肥。农民受传统施肥习惯的影响,一般基肥施腐熟农家肥2.25~3.00 t·hm-2,追肥偏施氮肥,少施磷、钾肥,严重打破了稻田肥力供需平衡[4],造成香粳糯营养生长阶段养分不足。此外,在水稻中后期生殖生长阶段,不施“接力肥”,造成稻田脱肥过早,肥力呈中后空趋势,导致香粳糯分蘖成穗率偏低,颖花退化严重,穗短粒少,稻谷充实度差。
  1.6 大田灌溉不合理,不利于增产增收
  山区多为冷浸田,水稻移栽后冷泉水、串灌水和地下水灌溉不断,土壤温度偏低,土壤中有害物质含量增多,影响水稻对肥料的正常吸收和利用,造成水肥流失严重、病虫害加重[4-5]。当前,山区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存在前期灌水过深;中期不晒田或不搁田;种稻和养鱼矛盾没有很好解决;深水管理状态过长,形成高位分蘖或无效分蘖增多,穗间差异明显的问题,不利于增产增收。
  1.7 稻瘟病防治不及时,造成减产
  山区多雾凝露、雨水多、湿度过大,水稻受稻瘟病影响严重。山区农民对稻瘟病防治意识薄弱,常常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机,尤其是破口期至灌浆期,受高温、高湿或多雨天气影响,很容易引发穗茎瘟、枝梗瘟、谷粒瘟,造成减产甚至绝收[6],这也是香粳糯低产的最重要原因。
  2 香粳糯高产栽培技术
  2.1 选择香粳糯改良种
  香粳糯改良种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地方特色水稻研究室选育,既保留着原香粳糯品种典型性状,又提升了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以及稻米品质的新品种。该品种最适宜在海拔400~900 m的生态区域种植,随着海拔升高,该品种群体植株变矮,全生育期延长,植株株高从165 cm变矮至145 cm左右,全生育期从145 d延长至175 d左右,最佳安全抽穗期为9月上旬,抽穗至成熟历时40~45 d。香粳糯改良种茎秆粗壮,株叶型半披散,叶色绿,主茎总叶片数20片左右,穗大粒多,谷粒有长芒,结实率92%左右,千粒质量25.5 g左右,香味浓郁,稻米粗纤维0.4%,蛋白质7.1%,灰分0.5%,脂肪0.9%,直链淀粉1.6%,每100 g种子含能量1 667.8 kg。一般每公顷种植产量5 250~6 000 kg,高产可达每公顷6 750 kg。前期肥力充足时生长旺盛,分蘖力强,后期不耐肥抗倒;群体通风透光性差,耐寒不耐热,不抗稻瘟病,成熟期不易落粒。
  2.2 播种育秧
  依据融水县高寒山区气候特点,以种植海拔为标准划分播种期,既能避免高温热害,又能确保9月上旬水稻安全抽穗、灌浆至成熟[7]。海拔400~500 m生態区域的播种期为5月中旬;海拔500~600 m生态区域的播种期为5月中上旬;海拔600~700 m生态区域的播种期为5月上旬;海拔700~800 m生态区域的播种期为5月初;海拔800~900 m生态区域的播种期为4月下旬。   选择晴朗天气,晾晒种子5~6 h,增强种皮透气性,促进酶活性,提高种子发芽率。浸种前用清水浸种0.5~1.0 h,清除上浮的瘪谷或不饱满种子,提高种子发芽整齐度。用50%多菌灵或85%强氯精500倍液浸种消毒种子10~12 h,然后冲洗干净,间歇浸种24~36 h,每隔7~8 h换水一次,最后将吸饱水分的种子盛入透气的器具中,沥水,保温保湿,进行催芽。
  选择避风向阳、土壤肥沃且稍偏酸性、方便排灌的田块制作秧田[8]。播种前10~15 d,统一灭鼠,犁耙沤制秧田。秧田开环沟、起厢、平整,要求厢面宽1.0~1.2 m,厢间距40~50 cm,沟深10~15 cm,厢长不宜超过15 m;每平方米均勻撒施腐熟细碎农家肥1.0~1.5 kg作基肥,滚压整平达到土肥融合[1]。大田用种30 kg·hm-2,秧田播种量360 kg·hm-2,均匀撒播,轻压种子入土;制作透明农用薄膜低拱棚防雨、保温育秧。
  适时揭膜调温、调气、炼苗,加强病虫害防治。从播种到1叶密封薄膜保温保湿,促出苗整齐、健壮,膜内温度高于35 ℃时揭膜通风。1~2叶通风炼苗,晴天10:00—15:00揭开薄膜一头通风口。2叶后加强通风炼苗,揭开薄膜两头通风口,控温控湿,防止徒长。3叶后进入“全揭膜”管理,揭膜后2~3 d防治稻叶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蓟马和稻叶蝉等病虫害,每公顷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0~450 g+50%吡蚜酮可湿粉剂
  240 g+20%氯虫苯甲酰胺225 mL,兑水形成1 000~
  1 200倍溶液喷雾防治。移栽前2~3 d再喷施一次,作为“送嫁药”。
  适时灌溉、追肥促蘖,培育多蘖壮秧。秧苗1叶期,保持沟水,以干促根;2~3叶期,灌溉浅水层淹过厢面,促进秧苗分蘖;秧苗3~4叶期,每公顷秧田施复合肥(N∶P∶K=15∶15∶15)75~150 kg,促进秧苗分蘖[9]。移栽前2~3 d,灌深水层5~6 cm,以利于拔秧。
  2.3 大田栽培与管理
  2.3.1 选地和整地
  选择海拔400~900 m避风向阳、方便排灌、保水保肥性好的大田移栽,土质最好是壤土,砂壤土也可。提前5~10 d耙田沤田,插秧前1~2 d耙田平整,均匀撒施基肥后耙平,达到地平土细、肥土融合。
  2.3.2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根据香粳糯前期分蘖期长,中期无效分蘖增多,后期植株高大难于防治病虫害等特点,采用大龄秧苗移栽,分厢宽行窄株、多粒谷苗插植,争取一次分蘖为主,二次分蘖成穗为辅的原则移栽。一般移栽叶龄6~7叶(秧龄40 d左右),厢宽度2.4~3.3 m,厢间距0.4~0.6 m,行株距为30 cm×(17~20)cm,每穴3~4粒谷苗,每公顷105万~135万株基本苗。随着海拔递增,香粳糯植株逐渐变矮,种植密度应相对增大。在海拔800 m以上种植区域,行株距为30 cm×17 cm,每穴4粒谷苗,每公顷120万~135万株基本苗,更容易获取高产。
  2.3.3 平衡施肥
  根据山区气候与稻田特点,科学施肥,按照“前重、中控、后补”原则[10],以腐熟农家肥为主要肥料,适量追施化肥,增施磷、钾肥,以达到平衡肥力,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的。腐熟农家肥具有营养全面、肥效长等特点,能够有效改善山区稻田土壤有效养分低、缺乏磷钾肥等问题,有利于水稻正常生长,所以每公顷应施腐熟农家肥15.0~22.5 t+钙镁磷肥300~450 kg作为基肥。移栽后6~7 d,追施“促蘖肥”,每公顷追施复合肥(N∶P∶K=15∶15∶15)150~180 kg,有利于大龄秧及时返青分蘖;移栽后15~20 d,视苗情二次追肥,每公顷施复合肥(N∶P∶K=15∶15∶15)60~75 kg,
  调控苗势,提高有效分蘖。移栽后60~70 d,进入幼穗分化期,如果禾苗叶色较淡,每公顷追施复合肥120~150 kg作为穗粒肥,防止禾苗早衰,促进穗大粒多。水稻大胎期每公顷追施钾肥75~90 kg作为粒肥,提高结实和千粒质量。
  2.3.4 合理灌溉
  土表略有水层时移栽,栽后浇浅水层2~3 cm,多露田,反复灌溉,促进禾苗长根、分蘖。如遇白天气温较高,灌深水5~6 cm回青。由于山区稻田多属冷浸型梯田,晒田后田埂开裂,容易被雨水冲垮,引发稻田崩塌,所以水稻生长中期应适当进行搁田处理[7,9]。水稻孕穗期浅水勤灌,保持田间湿润;抽穗期保持3~4 cm浅水层;扬花期保持5~10 cm深水层,如白天气温较高,应日灌夜排,调节田间温度,减轻高温热害;灌浆期湿润管理,切忌断水过早;黄熟期田间湿润、微裂、人行无脚印即可。
  2.3.5 综合防治病虫害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确保香粳糯高产稳产。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除了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还要利用太阳能杀虫灯或采用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等模式防治病虫害,降低害虫基数,减少农药使用量,尽量做到无害化防治[11]。若田间病虫害较为严重,可选择低毒高效的农药进行防治,将病虫害控制在初发阶段。
  1)移栽后12~15 d,防治稻叶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每公顷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0~450 g+50%吡蚜酮可湿粉剂240 g+20%氯虫苯甲酰胺225 mL,兑水形成1 000~1 200倍水溶液喷雾防治。2)孕穗期主要防治水稻纹枯病、稻飞虱。每公顷用5%井冈霉素水剂2 250 mL+50%吡蚜酮可湿粉剂240 g,兑水形成1 000~1 200倍水溶液喷雾防治,注意向禾苗中部、根部均匀喷雾,田间保持2~3 cm水层。3)大胎期主要防治穗瘟病、稻曲病。破口期之前5~7 d,每公顷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50 g+30%爱苗300 mL,兑水形成1 000~1 200倍水溶液喷雾防治。4)破口期主要防治穗颈瘟、稻曲病。每公顷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0 g+2%春雷霉素水剂345 g+30%爱苗300 mL,兑水形成1 000~1 200倍水溶液喷雾防治。5)灌浆期主要防治枝梗瘟、谷粒瘟。稻区多雾凝露,容易引发枝梗瘟、谷粒瘟,每公顷用2%春雷霉素水剂345~450 g,兑水形成1 000~1 200倍水溶液喷雾防治。   3 结语
  水稻产量由有效穗数、平均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四要素组成,而这四要素由品种自身因素以及环境、气候和栽培等条件决定[9,11]。因此,根据广西融水县环境条件和香粳糯易感稻瘟病的特点,划分不同生态种植区域,以香粳糯安全抽穗灌浆为前提确定播种期,尽可能避免高温热害引發稻瘟病,创造适合香粳糯生长的最佳气候条件。同时,提出选择香粳糯改良种、科学育秧、适时移栽、合理密植、平衡施肥、合理灌溉、全程防控病虫害等栽培技术与管理措施,提高香粳糯种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促使香粳糯种植获得高产。
  参考文献:
  [1] 曾华忠,廖春良,韦凤舞,等.融水苗族自治县单季中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南方农业,2018,12(17):126-127.
  [2] 余启发,我国水稻栽培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9,39(21):125-126.
  [3] 马昌顺.对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9,39(23):90-91.
  [4] 罗德强,王绍华,江学海,等.精确定量施肥对贵州高原山区杂交籼稻产量与群体质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1):2015-2016.
  [5] 韦建群.水稻的实用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22):36-44.
  [6] 岑继清.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与常见病虫害防治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9,39(8):95-96.
  [7] 邹彬,凌淦昌,刘琦,等.关于农业有机水稻的栽培技术推广[J].广东科技,2011,9(18):89-90.
  [8] 陈莉.有机水稻-紫云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3(6):142-143.
  [9] 李景蕻,李刚华,张应贵,等.精确定量栽培对海拔寒冷生态区水稻株型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9):3073-3075.
  [10] 杨发贵.开化县单季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9):375-376.
  [11] 郭志勇,郭元军,赵爽,等.有机水稻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示范推广[J].北京水稻,2011,41(1):39-43.
  (责任编辑:刘昀)
  收稿日期:2020-01-11
  基金项目:融水特色香粳糯标准化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及其生态稻产业化示范推广(桂科AD16380140);克氏原螯虾稻田生态种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桂科AA17204095-4);广西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桂农科2019M36)。
  作者简介:曾华忠(1972—),男,广西北流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水稻选育及高产生态栽培技术集成应用。
  ※为通信作者,E-mail: zhzhz2006@126.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8674.htm